近年来健身行业蓬勃发展,健身圈里流传着一个六字口诀,“吃七分,练三分”,意思是“吃”在健身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吃”就是协调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元素的比例。
然而,对于新兴的健身餐来说,在餐饮业的大环境下很容易露脸,但要真正“出道”,就要有“十八般武艺”。近日,记者走访调研了几家健身餐品牌,看看他们是如何得到一份“餐汤”的。
产品:私人定制,科学配餐
重庆迈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被认为是重庆较早的健身餐品牌,起步于2016年初。创始人唐周是重庆大学生物学博士,国家注册运动营养师。为了提高菜品质量,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不同的顾客要求,进行个人量身定制餐食,即根据顾客提供的体侧报告,分析顾客体内所含营养元素的比例,进一步搭配餐食。他把普通餐定价在29-39元,个人裁缝餐加3元。
唐周说,“60%的顾客会让我提前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选择定制餐。规定3元钱少量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顾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吃点东西,这样就可以长期点餐了。老客户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状态。”目前公司年净利润达百万元。
也是个人裁缝的想法,但是健康信息咨询工作室有不同的运营模式。工作室负责人孙明珠说,他们主要从事私人健康计划的制定。除了管理顾客的饮食,他们还要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负责。
她解释说,所谓的私人健康计划主要是根据顾客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来规划一系列的健康策略,比如早上500毫升温开水,8: 30前早餐,午餐两米饭、两牛肉、三叶菜,中午2点热身运动等。他们会一天24小时做好安排。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生活和工作的不同,计划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工作室因其独特的个人裁缝模式,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前来咨询,开业一个月内就赢得了200多名固定会员,几个月后就签下了百万元的订单。
除了个人裁缝,这也是提高健身餐本身的一种方式。2012年来自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的赖、龚雪琴两位90后女孩,在2016年创立了卡卡餐品牌,总结出健身餐的改良版,并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家加盟商加盟,年收入百万元。
在此之前,他们研究了日本和台湾省流行的清淡食物,并咨询了专业的营养师,了解到以净化身体、排除毒素为目的,清淡、低热量、不增加身体负担、不花太多时间食用的食物可以归为清淡食物。在清淡饮食的基础上,强调营养搭配,丰富食材种类,强调多层次口感,美化外观,重点增加餐中蔬菜、水果的含量,严格控制每套餐中热量和油脂的比例,打破传统中式快餐的局限,保证顾客在消耗比代谢能更少的能量的同时,吃得饱,这就是他们和专家总结出来的清淡饮食健身餐。
营销:没什么比亲身效果更有效
“产品内容是形成品牌的前提,但如何运营才是建立品牌的关键。”唐周告诉记者,他曾经在学习时体重超过180磅。在开始减肥的三个月里,他把自己当成了“小白鼠”,通过尝试自己的膳食搭配,记录下自己减肥过程中的每一点点滴滴。品牌建立后,告诉顾客自己减肥成功的亲身经历,增强产品的真实感和顾客的信任感。
“我不会特别告知新顾客这些餐食是通过我的‘检测药’来的。有顾客点完菜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没减胖,我就把之前减肥过程的记录分享给顾客。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将
孙明珠曾经是家人朋友眼中的“壮汉”。她是黑龙江大运会铅球项目的第三名运动员。因为运动时对她的体重有规定,她的体重一度维持在220公斤左右。大学毕业后,她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是开餐馆,后来体重增加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她再次成为运动员时遇到了她的营养师,只是在交谈中她才唤醒了减肥的欲望。
因此,她通过几年的运动生涯经历,将运动员的练肌肉健身法改为减脂健身法,然后合理搭配
的健身餐,成功瘦到130斤左右。减肥期间,她不断收集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她认为健身方式可以用嘴传递给顾客,但效果还是照片对比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该工作室宣传初期,她总是拿着十几张减肥时期的对比海报,供顾客查看。“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亲身经历,现在80%的新顾客都是因为听说我的减肥故事,才选择我们工作室的。”孙明珠感叹道。
渠道:线上线下齐飞拓宽消费场景
截至目前,迈思健身餐线上粉丝数近1万人,卡卡餐线上粉丝数有5000余人,健康信息咨询工作室线上固定顾客达上千人。他们透露说,除了线上积攒客户,线下实体店的人气也必不可少。
唐洲认为,树立品牌口碑,粉丝评价是基础,销售渠道丰富、顺畅同样重要。他原本只在南坪成立了中央厨房,供平时线上订单出餐使用,但由于健身餐属即食类,配送范围难免受限,难以实现全城送达的目标,之后他在观音桥、新牌坊等区域,开设了约50平米的实体店,店内可供顾客参观、品尝健身餐,“既能玩耍、吃美食,品牌又能得以展示,而且现在很多顾客都喜欢吃饭之前发个朋友圈,这对我们品牌是一种侧面宣传,线上订单量也随之逐渐攀升。”唐洲坦言。
赖明扬也同意线上线下齐下单的模式,她解释道,每月她会根据季节性、迎合节日氛围等,推出2—4款新菜品,通过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将食材和制作过程分享给顾客,以“流量”来冲击顾客的视觉,用实体店堂食的香味刺激顾客的味蕾,这样分享一道新菜品才算得上是完整宣传。
“说实话,我们创业初期,没有花费大量金钱宣传产品,只是托朋友发发朋友圈,久而久之,老顾客也会加入免费发‘广告’的大部队,而且我们为了餐食上镜佳,还特意设计了不同材质的多款包装盒。”赖明扬说,她们店现在每月可销售10多万元。
而她们在做健身餐的同时,几天前,还签约了一家健身房合作发展。“顾客平时在这健身时,会专供卡卡餐作为餐食,使健身效果倍增。我想打造一种一站式的消费体感,让顾客在卡卡餐体验多种消费方式。”赖明扬告诉记者。
其实,在孙明珠的工作室同样可体验一站式消费。该工作室除了有线上远程定制私人健康书,线下也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健身器材室,主要是为了给顾客示范相关健身动作,时常督促顾客,以便手把手教学,顾客还能免费使用健身器材室。同时,他们会定期开展健身成果大赛,坚持每个月邀请客户参与爬山、漂流、野餐、KTV、别墅轰趴等活动。
“这些活动都会围绕健身主题展开,既有娱乐休闲项目,又能健身运动,我想打造一站式消费方式,让顾客体验多种消费场景,以拓展消费人群层次。”孙明珠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今后发展目标,这三家健身餐品牌都表示,希望在餐饮美食的大类目下,会单独出现标有“健身餐”字样的一栏。
如何做好健身餐?专家有两点建议
1要尊重符合消费者的习惯
健身餐如何在层出不穷的餐饮行业大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麻省大学达特茅斯金原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高连奎表示,特殊餐饮消费,如健身餐,一般价格不高,有一定消费群体,但初期消费体量不会很大,还需要长期推广,形成品牌影响力。但前提是,要尊重、符合消费者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在大众消费可接受范围内,发展空间才会变大。
2不宜单打独斗
高连奎认为,未来健身餐要想成为独立的一个餐饮体系,就必须学会联合。就好比现在做得出色的采摘园,不只是单纯的采摘项目,而是混合了垂钓、民宿、农家乐等多种消费体验的休闲娱乐游园。所以,健身餐不宜独立运营,也应该与其他健身场所合作,打造一个集饮食、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消费体验店。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