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热潮下,随着我省多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大众创造的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数量井喷的趋势。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创新创业步入理性时,在创造空间上会出现“大浪淘沙”。
门槛低,搭建草根创业平台
创意空间是适应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低成本、便捷、全要素、开放的创业服务平台。与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相比,创造空间的门槛更低,更方便为基层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众创造的空间变得“火热”。据省科技厅厅长秦望介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创纪录空间384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个,孵化面积30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和面积、孵化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口袋校园”是苏州天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学生成长服务系统,专注于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一系列服务。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录“口袋校园”平台,通过线上活动获得第二节课的学分,创建就业培训支持。目前,“口袋校园”在全国27个省市的380所高校拥有近400万用户,并以每天近6000人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用户数将超过800万。“大学生创办的中小科技企业经常遇到资金瓶颈。‘40条政策’将明确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令人振奋。”苏州天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娄德明表示,他们计划打造百万创业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人会在后台筛选项目,孵化线下项目,最终达到培育的目的,让大学生在创业中“走得更远”。
层次低,即将面临过剩危机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创业沙龙里的咖啡机刚开始的时候很忙,但实际来的创业者很少,入住率也很低。
“创意空间太多,创业者不够。这真的不仅仅是一种嘲笑。”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潘勇最近对创意空间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孵化器过剩、企业存活率日益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政府支持大量的创意空间。企业家不够怎么办?它只能降低孵化器的门槛来保证入住率,企业进入质量的降低必然会导致企业存活率的降低。”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产业系副主任韩冰表示,很多私人创意空间延续了二房东的租房模式。在更高层次上,他们为企业家提供金融服务、发展咨询、投融资服务,并向他们收取服务费。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支付这些服务的意愿不强,单靠这种模式无法维持创意空间的发展。
事实上,众创空间提供的讨论空间等基础服务,对创业者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相反,对创业者帮助最大的生态资源、资本等大部分关键环节,都无法创造空间。潘勇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的准入制度,创创空间部分创业导师良莠不齐,对于指导企业的有效性没有具体的标准。“创创空间的运营不应该只关注物理空间,更应该正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如果你能提供企业家需要的东西,就永远不会有过剩。”
能自我造血,才能行得更远
创意空间的大规模崛起背后,是一股汹涌澎湃的创业热潮。但本质上,众创空间也是一家创业公司。如果不盈利,就走不动了。
目前创意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政府和高校赞助的公益创意空间和龙头企业赞助的专业创意空间更能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因此发展良好。自我造血功能仍然是民营创意空间发展的最大障碍。韩冰认为,如何根据创业者需求进行精准服务、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是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的关键。比如他说,市场渠道拓展等深度服务,靠政府高校的创造空间是解决不了的,企业家需要也愿意为此买单。如果私人创意空间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前景会非常光明。“我们学校有一个国家级创意空间‘尹田梦工厂’,我们计划从这里孵化一个专业的创意空间,为公益事业提供创业服务,服务创业项目。此类项目有开拓区域市场的需求,但独立搭建市场渠道非常困难。我们将与地方政府或个人合作,成立独立的平台运营公司,为这些原创项目的后续发展提供市场渠道,帮助他们走出本地。走向全国。”
专家指出,规划对于空间创造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在开发创意空间时,要紧密结合城市的功能定位,特别是城市的产业规划布局,做好创意空间的顶层设计
设计。以政府为主体,搭建由政府、众创空间、企业、创客等多方参与的线上对接平台。政府发布创业政策、投资的相关规定与意向;众创空间发布科研成果,宣传创业项目;企业发布科研技术与项目的需求信息;创客利用对接平台了解相关信息,发布融资需求,并在对接平台中分享创业经验,从而实现众创空间、创客团队与政府、企业有效对接,为创客团队提供充分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吴红梅 杨频萍 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