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个人工作展望范文 新一年工作计划范文

2013年,19岁的汤唯第一次踏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时,和很多进京求学的年轻人一样,他憧憬着未来高考改变的命运。当官,当老板,住豪宅,“奥迪是第一个买车的地方”……这些成功人士的“标准”都清晰地列在他的人生规划里,他对此充满了野心。四年后,本科毕业的汤唯离开了校园,但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按原计划冲进北京的高楼大院,而是踏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告别了“盛宴”。

在新疆阿克苏市伊干齐乡,记者在尤卡卡乔格塔勒村见到了汤唯。在基层干了四年,这个湖北小伙子已经没有了地方口音,皮肤晒得黝黑。现在,那些人生规划似乎渐行渐远:豪宅自然无法居住,但只有一间宿舍可以居住;交通工具已经从设想中的奥迪变成了大众;至于当大官,他还只是个村党支部书记。

采访当天,他带着记者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饶有兴趣地讲述着这里的砖、瓦、草、树。显然,他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但转念一想,你觉得这里有多好?不要说北京,它比不上很多城市;你工作有多开心?基层的艰巨任务大概是不愉快的。他是这样一个享受它并愿意付出的年轻模特吗?我不这么认为。他只是一个有世俗欲望的普通年轻人。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选择:从“寺庙的高度”到“江湖的距离”。

要谈论汤唯的地方情结,他必须提到他的专业。

申请志愿的时候,原本打算成为财经类的热门专业,但是分数不够,就转到了历史学院。他到历史学院的时候,恰逢本科考古班第一次成立。听完宣传讲座,他感到非常向往,毅然举手报名。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考古学自然离不开农村和土地。用汤唯的话说,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专业。每次下乡考古,汤唯都会和当地村民、村干部朝夕相处,活得越久越亲切。

专业的学习和锻炼使他对农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考古后,他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有一次,他独自来到四川农村,对土地所有权进行研究。为了让村民相信和接受自己,他在普通人的家里生活和吃饭,帮助他们工作,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当他离开时,一位老妇人拉着他的手说:“年轻人,如果有一天你能和我们一起做官,那将是我们的幸运!”

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在汤唯的心里生根发芽。

随着毕业的临近,汤唯面临着三个选择:继续学习、创业、走向基层。

学院希望他能继续学习,并推荐了一个名额让他直接读博士。然而,他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另外,他从记事起就一直在读书,但这是为了什么?如果阅读不能与现实相关,那么继续阅读的意义何在?他想不通。

创业?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在学校里自己创业,已经出名了,这符合他们赚钱的人生目标,不失为一种选择。

至于基层,这应该是他想把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最满意的地方。既然在学校不懂,还不如去社会基层学习。

想了想,他选择了后者。他想,在基层,他熟悉又有感情,能让自己快速成长。即使他又苦又累,只要他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值得。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新疆时,他坦言自己只有本科学历,在公务员体系中并不占优势。内地不缺这样的人,他可能不受重视。但是,西方不一样,人才短缺。我也在学校听过关于“一带一路”的讲座。新疆未来发展潜力很大,自身有更大的空间去做一些事情。

于是,在顺利通过招聘面试后,他和北京其他高校的30多名毕业生踏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看着高楼变平原,平原变戈壁,汤唯感慨万千。“我感觉我们就像新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变化:从“自命不凡”到“愿意平凡”。


如果说学校教会了汤伟树立远大理想,那么基层则教会了他什么才是脚踏实地。


汤伟自认为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很多年轻人来到新疆会面临着饮食关、环境关、语言关、劳动关,但这些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甚至在3个月的岗前培训后,他是30多人中唯一一个长胖了的。


不过,他也有自己过不了的关口,比如,思想关。


刚到新疆时,汤伟怀着满腔热情,准备大显身手干一番大事,可巨大的落差感随即而来。他发现,自己只能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做一些小事,哪有什么大事可做?这与自己预想的“主政一方”相去甚远。


他笑称,当时想着,我们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过来的,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那未来肯定是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但现实是,他在这里目光所及之处,甚至连个处级干部都见不到。有时,他引以为傲的名校身份也会成为一种负担,有人会说,“你看这大学生还名校毕业的,干活儿也不行嘛!”


考验还不止于此,在一段时间里,汤伟发现,很多基层工作又苦又累似乎又看不到意义,自己在最接地气的地方干着不接地气的活,很难理解。这样的感受也同样出现在很多“战友”身上。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汤伟想通了。多年的历史学习让他醒悟,很多事情需要放在历史的维度上,拉长了去看。如果只单纯去探究一项工作的意义,那难免会陷入困惑,因为从眼下来看,不一定所有的工作都能看到意义,只能看到艰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的工作成果都是无数前辈们的坚守换来的,我们现在的每一份小工作在以后也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功在将来。”汤伟说,“有时候对于我们来讲,可能坚持就是一种意义,只要坚持下来,总有它发光发热的时候。”


回想自己4年的基层经历,汤伟觉得自己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愈发“老成”。很多时候与不相识的人交谈,大家都估摸着他得三十好几了,但今年他才刚满27岁。


“如果是在普通单位上班,我才工作了4年,我肯定会觉得我还小,我还是个学生。但现在,我觉得自己跟学生这个词已经完全联系不起来了。”


这句话从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口中说出来,并非玩笑。4年里,他似乎经历了数倍于这个时间维度的事情,美好的、丑恶的、开心的、难过的、愤懑的、感动的……所有瞬间都成为他人生阅历中的一部分,经历愈丰富,内心便愈加强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人生一定要有点波澜,要够刺激。但现在,平平淡淡成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汤伟说,并不是说基层工作磨灭了自己的志气,而是基层工作让他承认了自己的平凡,没有谁是“天选之子”,多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中做着平凡的事。


“从另一角度来讲,自己工作的意义,也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过上这样平淡安稳的生活,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背后都需要无数基层工作者日夜的付出。”汤伟说,“这样看来,一个人能够挣多少钱,当多大官,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收获:“心中有底”,方能“成竹于胸”


有时闲聊起来,汤伟也会感叹,当年的自己有点傻,像个“愣头青”,好好的“直博”名额不去争取,读了博士出来,去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学历也不吃亏。“如果再重来一次,我可能不会再这样选。”他坦言,“但现在我并不后悔。”


基层4年到底让他收获了什么?


“要说收获,一个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好的发展前景,哪怕是老百姓对我的认可,这些其实都是外在的,真正内在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沉思良久,他说出了一个词——底气。


在年少时,汤伟并不算是一个自信的人,这更多缘于他的家庭。父母平时在外做些小生意,家庭条件比不了其他同学,越长大,就越有些自卑。既然家境比不过,那就比学习。那时的自信便来自考多少分、排多少名。


这种自信在高考后达到了巅峰,拿到成绩单时,汤伟是全校第一名。他相信只要努力,什么事情都能干好。


但随着走入大学校园,他发现,在北京,名校的学生一抓一大把,个个都很优秀。而且,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可能还多才多艺,有很多特长。可能去过很多国家,见多识广。还有的同学平时谈谈金融讲讲投资,偶尔炒炒股,自己还是个学生,人家都开始挣钱了。


这样的差距让他心里瞬间又没了底,直到他4年前踏上这片土地。


一个很直观的佐证是,以前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个演讲,有时还会哆哆嗦嗦,紧张尴尬。现在,别说几十人,哪怕是上千人坐在下面,他都能“脸不红心不跳”,侃侃而谈。


过去,路遇纠纷或事故,他一般不会掺合,顶多看个热闹,现在不管是在哪里,只要见到类似情况,他都会第一时间上前协助解决。


“原因很简单,过往工作经历不仅教会了我方法,锻炼了能力,更让我知道我能够游刃有余地去应对,心里便有了底。”


去年,汤伟带领村里红枣种植户自筹自建的自来水管道贯通,十几年来,老百姓家里第一次通上了自来水。这期间,如何跟水务部门对接;买多大的管道、什么样的水表;怎么施工;管道路线如何选;经过别人家的农地怎么赔偿;有人离管道近有人离得远,怎么收费;怎么应对纠纷等问题,拎出哪一个,对汤伟而言都是闻所未闻。


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推进,每破解一道难题,他的自信便增添一分,他说,“现在我越来越有信心能做成更多改变老百姓生活的事情。哪怕有一天让我扫大街,我也有信心扫得比别人干净,这就是基层工作带给我的底气。”


这不,看着老百姓用上了自来水,汤伟又开始着手为全村铺设下水管道,将村里的下水接到城市的排污管网中。现在,已经有不少村民家里换上了抽水马桶,装上了可淋浴的热水器,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了。


当初汤伟曾经给自己定下了要在基层一线坚持3年的小目标,如今已超额完成任务。


可是汤伟并不急于另谋高就,他想再多干一点,为老百姓多做些实事好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就不能拿自己当外人,我们担负着带领数千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责任,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他也有私心,他希望多年之后,这里的村民们还能记得他,茶余饭后会谈起当年的那个小伙子如何如何,这个是他干的,那个是他干的。而不是说“你们说的谁?我咋没印象”。


谈到下一个“3年计划”,他说,“3年后自己就30岁了,目标要再高一点”。他希望等他30岁时,在事业上能提拔个正科,在学业上能有机会考个在职研究生学历,还有爱情,他希望能找到一个谈得来的姑娘,直接结婚。


当然,对于这个村子的未来,他还有很多大目标。比如调整产业格局、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等,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不久前,汤伟刚刚谈成了村里两块土地的流转承包,村子里人多地少,潜力有限,他正琢磨着怎么发展新产业。在一块空地前,他转过头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你看这块地,我们不准备种菜种树了,我们要种花。在未来,这会是一个花卉育苗基地,以后只要阿克苏市人想买花,第一个就会想到我们村。”


4年前的汤伟还在为一腔热情无处施展而苦恼,如今他已颇有身为一方父母官的架势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