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名人坚持梦想励志故事300字,坚持梦想创业成功的例子

原创/柯

上海著名大老板刘鸿生是“煤王、火柴王、羊毛王、水泥王”之一。那一年他的财富在中国仅次于荣家。

走在上海赵家浜路上,但看到车水马龙,一片嘈杂;拐进路边的一条小巷子,然后左转。

噪音突然消失了,一扇紧闭的黑色大门和两边红墙的花园洋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赵家浜路687弄7号和8号。它建于1948年。主楼为两层砖混结构,附三层,坡顶贴红砖,外墙用红色硬质瓷砖装饰。从1950年到1956年,刘鸿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从大学生到“煤炭大王”

刘鸿生的人生始于上海。

1888年生于上海,6岁入梅溪学院。他7岁那年,也就是1895年,父亲因病去世,享年36岁,全家突然陷入困境,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他努力工作。他13岁被圣约翰中学录取,4年后进入圣约翰大学。她的英文名字叫欧斯莲

圣约翰大学校长

大二的一天,他被叫到校长办公室。美国校长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亲切地对他说:“奥克斯,你是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克利弗主教和我。”

都很喜欢你,认为你是一个有培养前途的好学生。现在我们决定,把你培养成为一位牧师。我们决定明年保送你到美国留学,把你培养成一个牧师。你4年后回到上海,专任牧师,兼任本校英语讲师,月薪150元,还供给你一幢花园洋房居住。这是上帝的恩赐,愿上帝永远祝福你!”


刘鸿生又惊又喜,赶忙行鞠躬礼,“感谢校长栽培,感谢上帝恩赐。让我回家告诉母亲就来答复校长。”


第二天,刘鸿生来找校长,说“我妈不同意”。


卜校长惊愕万分,勃然大怒,“你是上帝的叛徒”,要他“立即离开这里”。


18岁的刘鸿生被开除了,这是他人生遭遇的第二个重大打击。


刘鸿生到处找工作,可是连连碰壁。朋友介绍他到英租界巡捕房见总翻译谢培德,经过考试被录取了,月薪80元。绝处逢生,举家欢喜。


一天,父亲生前好友也是宁波同乡会会长周仰山来他家看看。他听了刘鸿生的情况后说,“巡捕房这碗饭是呒啥吃头的,没有啥出息。现在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要录用一位跑街,月薪100元,还有佣金。如果你有意思,我明天陪你去见经理考尔德,一个英国人。”


刘鸿生马上跪下叩头,表示愿意。


1906年,刘鸿生进入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当上“跑街”,就是推销员和公关人员。


刘鸿生做事,很快就成为煤炭专家了,他随手拿起一块煤,就可以说出它的名称、产地、成分和特性;还能如数家珍地叙述哪些地方用什么煤,用多少,在时间的需求有什么变化;哪些人在购煤,他们能够接受的价格等。他上任几个月,开平煤炭就在上海畅销,这让同行、对手和他的老板都感到意外。


以后,刘鸿生向儿女们多次谈起过他的销售经验。


第一,留住老客户,开辟新客户。要和老客户保持密切联系,还要和烧炉师傅交朋友,要给他们送礼,他们实际上在决定用什么煤,何况他们的朋友就是新客户。


第二,按质论价守信用,不能让客户吃亏。原来开平的煤炭不分等级,好坏都是一个价,刘鸿生向公司建议,把煤分级出售,按质论价。煤炭实行分类销售,受到广泛欢迎。


第三,按时供应,保证需要。他说,“用户是你的衣食父母,做生意要处处为用户着想。”


1909年秋天,21岁的刘鸿生接到电报,立即北赴天津,面见开平矿务总公司大班英国人司脱诺。


大班司脱诺和他热烈握手,祝贺他工作出色;随后说,总公司希望他能够把开平煤销路扩展到长江下游,总公司准备把上海、苏州、无锡、宜兴、常州、镇江、南通、江阴等一带地区,除外商企业用煤外,全部划为他的独家经销范围。总公司计划在上海成立开平公司售品处。刘鸿生赚的我一,扣除售品处的各种开支费用,全部利润由他个人和开平公司上海办事处各半分享。总公司将任命刘鸿生出任售品处经理,也就是俗语所称的“买办”,


“你要发大财了!我们准备和你签订30年的独家经销合同。这次请你来,就是为了商讨合约条文。”大班司脱诺笑道。


“谢谢,真诚地感谢司脱诺先生的提携!”刘鸿生感激地说。


刘鸿生兴奋地回到上海,很快成立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售品处。他又购进浦东沿江的地皮,为公司建成了开平码头,并设置了煤炭堆栈:保证了供应客户煤炭。


刘鸿生和弟弟刘吉生(左)


刘鸿生带着弟弟刘吉生跑遍了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城镇和乡村,卖力地推销煤炭。


一次,他们到达宜兴。宜兴是著名的陶乡,到处可见了陶窑和石灰窑,它们用的燃料都是供应紧缺的木材。刘鸿生调查发现,如果改用煤炭代替木柴,可以解决燃料来源问题,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刘鸿生笑道:要拿下宜兴市场。


他选定少数灰窑进行试烧煤炭,让窑户看看效果。他没有料到,消息传出去后,一


些柴民气势汹汹地向他们住的旅馆扑来,高喊他们立即滚出宜兴,否则乱棒打死。刘鸿生和弟弟逃离旅馆,连夜搭船逃出宜兴。


回到上海,弟弟刘吉生泄气了,刘鸿生坚持继续做。他对弟弟说,“要解决柴民的生计问题,让他们的生活更好;要记窑户看到改用煤炭代替木柴的好处。我们只有做到这两点,他们才不会反对。”


刘鸿生让人做了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新式窑,派人去宜兴免费安装十几座;又以比较高的工资雇用柴民当烧窑工。试烧结果出来了,效果不错。窑户满意,柴民也不反对。就这样,开平煤炭源源不断地运进宜兴,受到了踊跃购买。


刘鸿生当了3年不到的买办,长江下游和京沪沿线地区,都成为开平煤炭的重要销售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公司的自备船只被英国政府征用回国,秦皇岛码头堆满了开滦的煤炭没有船运,而上海又急需用煤。


刘鸿生看到了危机,更看到了商机,他立即自己承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煤炭运抵上海销售。在秦皇岛取货每吨6两银子,运费3-4两,运到上海成本9-10两,销价为14两左右,每吨赚4-5两。这笔生意持续三年,刘鸿生赚了100万两银子。


刘鸿生购买了上海董家渡、周家渡一片芦苇荒滩,合计360多亩,用来开辟码头、兴建仓库,组建了上海煤业公栈股份公司和中华码头公司。


刘鸿生登上了上海滩“煤炭大王”的宝座。


声誉卓著的“火柴大王”


刘鸿生在销售煤炭掘得了第一桶金,决定投资办厂。


他看中火柴业:火柴是日用必需品;投资资金少,风险小;机器设备简单。


说来他投资火柴业也有有渊源的。刘鸿生还是煤炭跑街时,就追求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千金叶素贞,可是叶家嫌他家穷,叶素贞的父亲反对,叶素贞的哥哥更是暴跳如雷,大骂刘鸿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叶素贞小姐表示非刘鸿生不嫁,最后拖了很长时间,叶素贞还是和刘鸿生结婚了。


  他曾开玩笑地对妻子说:“你等着瞧,总有一天,我也要办一家火柴厂,把老头的燮昌火柴厂打倒!”


刘鸿生在筹建火柴厂时,上海慈善救济机关来找刘鸿生,希望安排部分灾民到他厂里工作。刘鸿生一口答应,派人从上海运来150多人。


鸿生火柴厂厂门


1920年1月,鸿生火柴公司在苏州成立。全厂拥有40余台各种设备,职工1700多人,每天能够生产40多箱火柴。刘鸿生采用的主要设备和主要原料,都是从日本、德国引进,他还高薪聘请日本技师来厂传授技术、培训工人。


鸿生火柴第一个商标定名为“定军山”,后来又变成其他名称,但因质量问题,销路不畅。雪上加霜,上海燮昌火柴厂和瑞典、日本火柴厂,都有知名品牌但却压价销售,使得鸿生火柴厂在1924年一直亏损。


刘鸿生为扭转颓势,亲自前往日本考察有关火柴生产与销售的流程,同时不惜重金聘用外国专家。刘鸿生大失所望的是,日本技师仅仅提供一般的化学配方,对火柴生产上关键技术绝口不谈。刘鸿生察觉后果断地辞退了日本技师。


  刘鸿生深知,要扭亏为盈,非要解决火柴的化学配方问题不可。他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天查阅有关火柴生产的各种资料。


这时,有人介绍了沪江大学的留美博士林天骥,刘鸿生和他一见如故,对他的见解十分佩服,当场决定聘用林教授为总工程师,聘金每月200银元。


面对这高额聘金,林天骥欣然答应。林天骥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半年多的日夜研究,彻底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


刘鸿生的火柴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在国内成为抢手货,而且一度远销越南等海外市场。


1924年,刘鸿生岳父的火柴厂因经营不善而摇摇欲坠,刘鸿生出手收购了它。


刘鸿生在多年后送儿子刘念智去英国留学,他对儿子说:“你外公经营一世,是出了名的老牌‘火柴大王’,临终还留给你舅父15万两白银。可是,我看穿你舅父只晓得寻欢享乐,断断不会守成,更谈不上发展。人已成性,劝是没有用的,帮他也是多余,且未必承情。所以,我有意把火柴厂设在苏州,没多久你舅父把家产败光了,只好变卖燮昌厂来还债,我买到了手就并入了鸿生厂,使你外公的心血不得外流,也供养起了你的舅父。”


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火柴市场上盛行的是瑞典火柴、日本火柴,特别是瑞典火柴大王柯洛克吞并欧洲各国火柴厂,还在东北收买了一批火柴厂,专门制造廉价的副牌火柴倾销华南,继尔进入内地,中国火柴业面临生存危机。


刘鸿生面对强大的威胁,决定携手联合中国火柴业厂,联合抵抗外国竞争者。


1928年8月,刘鸿生向中华、荧昌火柴厂建议合并,并列举种种好处:减少自相残杀;各种经费可以通盘筹算,符合经济原则;可以低价订购大宗原料;规模扩大,可以请专门技师改良产品与外国货竞争;等等。


刘鸿生苦口婆心,但一直都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美丽牌火柴


1929年12月,刘鸿生再度提议联合。1930年1月3日,刘鸿生给中华公司老板陈源写信,中华、荧昌的老板总算有了回应。当年5月,三公司达成合并协议,正式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被董事会聘为总经理。


一天傍晚,刘鸿生独自行步在四川路上,看到大成烟草公司美丽牌香烟的霓虹灯广告牌,顿时冒出了好主意。第二天一早,他去见华成烟草公司经理:“我想把美丽牌香烟的商标,翻印在我厂出品的火柴盒上。”经理一听,满口答应。


刘鸿生借美丽牌香烟商标使得他的大中华厂火柴扩大知名度,又赚得华成公司每年几千元的广告费。后来,刘鸿生放弃了对方支付广告费,华成公司也把美丽牌商标无偿地让给了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把大中华火柴改名为美丽牌火柴,其销量超过了风靡上海等地的瑞典凤凰牌火柴。


到1931年,“大中华”年产量达到20万箱,占据全国约四分之一的火柴出品。几年后,大中华火柴公司的产品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上向世界展示。


美丽牌火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资火柴工业在东北和华北乘势迅速发展,大量倾销华北华南,并深入华中地区。刘鸿生知道日商比瑞典商人更厉害,于是奔走联络,呼吁国内同行联合。1935年7月,刘鸿生正式成立华中地区国产火柴同业联合办事处,总处设在上海。1936年3月,刘鸿生和日资磷寸同业联合会首席代表植田贤次郎达成协议,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总社,参加联营社的厂共48家。刘鸿生担任总经理,植田贤次郎担任副总经理。成立了产销联营总社,把日资火柴势力限制在华北和鲁豫地区,保持了国产火柴的市场率。


刘鸿生的火柴托拉斯的梦想实现了,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中国火柴大王”的头衔。


“我的宿愿,是想把所有的火柴制造厂及其有关企业归并在一个庞大的联合公司之中。我力图把这一特殊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巨型的民族工业。……我这种努力并非出于自私,因为我想,只有用这样的组织手段,我们才能真正地发展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刘鸿生在给儿子的信中,表达了他发展火柴业的理念。


人生的高光时刻和幽暗时分


刘鸿生的人生高光时刻来临了。


1918年年底,刘鸿生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西段建造了一幢占地30亩的4层花园洋房,主楼有办公室、跳舞厅、大客厅、健身房等,共有一百多个房间;附带5个草坪网球场和一个游泳池。他有30多名佣人,还有4名保镖。


从1920年开始,刘鸿生先后创办了苏州鸿生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华东煤矿、中华煤球厂、大华保险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华丰搪瓷公司等,成为名符其实的“企业大王”。


刘鸿生出任工部局5位华董之一(右一)


刘鸿生向圣约翰大学的学长、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求助。


刘鸿生得意洋洋地说:“我一生有两个得意的投资,一个是工矿企业,一个是子女教育。”


刘鸿生和叶素贞生有11个子女,8个儿子3个女儿;他纳了两房小妾,她们各自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刘鸿生共有13个子女。


“即使家财散尽,我也要将所有的孩子送出国去长长见识。”刘鸿生说,“我将不惜工本让你们学成世界上最有用的学问,回国以后,可以分别负责经营我的企业。”


刘鸿生将全部儿女送往外国留学,四个儿子和1个女儿前往美国,4个儿子和1个女儿前往英国,其余的前往日本。刘鸿生根据儿女的特长天赋,为他们选择最适合的专业,儿子分别是经济学、法律、银行、管理、工程、会计和机械等专业,女儿则选择了家政、营养等专业。


刘念智


刘鸿生对儿女的培养也极其严格。4儿子刘念智刚从英国回来,刘鸿生让他去矿场考察,设计一套新的成本会计制度;他特别强调,到了矿场的第二天必须下井,而且,不是让你体验一下,每天要下井最少几个小时。他的八儿子刘念信在毛纺织厂与厂长争论,刘鸿生立刻把他找来,严肃地批评他,在工厂里必须听厂长的话,遵循工厂制度,不能耍威风摆架子。


“只有学会真本领,才能担当大事情。”刘鸿生总是这样对儿女说。


尽管富可敌国,可他在生活中还是俭朴。在刘鸿生小女儿刘明球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晚上九十点钟回家,多数时间不回家吃饭,有时回家晚了,饭菜也没有了,厨师也休息了,就吃蛋炒饭,喝紫菜汤。他50大寿时仅仅办了两桌酒。


“父亲穿的袜子、背心,破了也舍不得扔掉,补一补再穿上。”刘明球回忆道。


然而,没有不下雨的天,刘鸿生的生意也遭遇过严重挫折。


进入1934年以后,刘氏企业集团的负债总额达到563万元,情况十分危急。


1935年,银行、钱庄纷纷上门要债,刘鸿生被迫四处告贷救急。


刘鸿生向圣约翰大学的学长、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求助。


“那你用什么作抵押呢?”宋子文严肃地问。


“用我全部企业的股票。”刘鸿生回答。


宋子文听后笑道:“O.S.的股票如今连草纸都不如了!”


刘鸿生急得掉头就走。


宋子文先生


1936年年初,刘氏企业亏欠浙江兴业银行的360万元定期借款到期,刘鸿生派4子刘念智去找银行负责人徐新六


刘鸿生特别交代:要老老实实地说明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诚实待人,不弄虚作假,这是取得银行家信任的最好办法。


令人惊喜的是,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答应延期一年偿还。


多年后,当刘鸿生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心有余悸:


“我们差不多天天过‘年三十’,总有人来逼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的亲人也对我失去了信心。连我的弟弟(刘吉生)也要从我的账房中提取他11万元的现金存款,我当时不得不送90多万元的股票到他那儿去抵押。”


抗战爆发后,刘氏企业还清了所有银行的欠款,公司走出低谷。


蒋介石


新的灾难来了,1938年,火柴联营合作者植田贤太郎摇身一变,成为日本军部代表,他威逼利诱刘鸿生出任伪上海市商会会长。刘鸿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毅然登上英商太古轮,出走香港。日军以“敌产”的名义接管刘氏在沪的所有产业,刘鸿生财产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


1939年,刘鸿生由香港飞往陪都重庆。蒋介石邀他到黄山官邸赴晚宴。席间,蒋介石口操着浓重的宁波官腔说:“鸿老先生,我们盼望你久了!这个我是知道的,你为抗日救国,牺牲了你上海一千多万的实业,还来大后方效力。”


刘鸿生十分感动,赶紧回答:“鸿生不才。鸿生是爱国的,一定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保证完成委员长赐予的任务!”


刘鸿生立刻行动,在重庆和长寿两地筹建了中国毛纺织厂和中国火柴原料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鸿生回到上海,担任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


国共两党爆发内战,生死对决时分,双方都来抢夺刘鸿生。


刘鸿生的六子刘公诚是中共地下党员,再三劝说父亲留在上海;他还带来一位共产党员“王先生”前来劝说。


国民党政府上海社会局长陈保泰每隔1小时来一个电话;5月24日深夜,陈保泰带人来到刘公馆:“广州要开紧急会议。蒋总统已派来了专机接刘先生。汤总司令命令我,叫我们请你立即动身!”刘鸿生来到机场,一架军用飞机载着他直飞广州。很快,刘鸿生在广州趁乱避走香港。


1949年5月27日,中共解放军进入上海。10月,刘鸿生写信给上海家里,表示要回来;新政府得知后派人到刘家,二公子刘念义随即赴港,要接父亲回上海。


在香港的刘鸿生弟弟刘吉生等人,要求刘鸿生再等一等。刘鸿生犹豫了,决定让二子刘念义先行回沪。周恩来总理派人来港,动员滞港的上海工商界人土回去。刘鸿生对周围的人说:“我已是花甲之人了,我的一生事业都在内地。”


刘鸿生二子刘念义


1949年10月22日深夜,刘鸿生在二子刘念义伴同下,登上英商太古轮船。10月25日晚,太古轮船抵达天津,天津市黄敬市长前来迎接。刘鸿生当即嘱人向上海发出安抵天津的电报,电报主文9个字:“鸿公安抵约月底返申”。


周恩来总理来电邀请刘鸿生进京,接见了刘鸿生父子俩,并留他们吃午饭,谈了两个半小时。周恩来诚恳地对刘鸿生说:“刘氏企业,将会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这点刘老先生完全可以放心。”


1952年“五反”运动,刘氏企业全部接受检查。刘鸿生对子女说:“共产党渡过难关,就政策变了,不要资本家这个朋友了。”“五反”运动结束,政府宣布刘氏企业都是守法户,刘鸿生这才放下心来。同年12月,刘鸿生在工商界中带头捐献飞机大炮,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刘鸿生二子刘念义


中共中央提出公私合营,刘鸿生表示要第一批申请公私合营。1956年年初,刘氏在各地价值2000余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


1956年9月,他接受《人民中国》杂志记者的采访,发表《为什么我拥护共产党》的谈话。


9月,刘鸿生病重弥留时对子女说,“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几万元,拿多了对你们没有好处。其余的全部捐献给国家,这是我对中国共产党一点微小的表示,也是我最后的嘱咐。”


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刘鸿生,出生于上海,发达于上海,最终在上海结束了他的生命。


刘鸿生没有雄厚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没有丰富的阅历,在政界、商界无人可依,刘鸿生在创业成功许多年后还记得,当时家中的银箱并没有银洋,只有一叠当票。


刘鸿生的成功主要是靠真本事。这真本事包括出色的英语、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办事能力。


刘鸿生说过“只有学会真本领,才能担当大事情”,这既是常识,也是千古真理啊!


人物档案:刘鸿生


刘鸿生(1888年-1956年10月1日),浙江定海(今舟山)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


1888年农历三月初五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后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跑街、买办。刘鸿生1920年起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到1931年投资额已达740余万元。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租界成了“孤岛”。刘鸿生毅然担当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上海市伤兵救济委员会会长和上海市抗日救国物资供应委员会总干事的重任。


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


中共建政后,刘鸿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1956年10月1日病逝于上海,享年68岁。


延伸阅读:祖父刘维忠的感叹


祖父刘维忠中年时由浙江定海迁居上海,在宝善街开办了戏院“丹桂茶园”,收益颇丰。


刘维忠对儿子刘贤喜即刘鸿生的父亲并不满意,认为缺乏雄心壮志,尽管在轮船招商局谋得管帐好差使,但毕竟是打工。刘维忠常常摇头感叹:“唉,一代不如一代!要知道,为人佣者而不能佣人,虽居显要乃至总管,但那还是佣仆,不是主人哇!


延伸阅读:回报母校


刘鸿生在念圣约翰大学时被开除,1928年母校成立校董会,他欣然出任第一届主席。次年,母校50周年校庆,他捐款四万五千两银子建造“交谊室”,作为师生联谊之用。1929年12月14日,校董会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延伸阅读:结交要人


抗战期间,刘鸿生聘请和蒋介石侍从室有密切关系的要人在自己的企业里任职,并多次拜访和招待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儿子刘念智在回忆录里说,“在刘氏企业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邀请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权势的名人来担任董事、董事长、顾问等职位,并致送优厚报酬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作者简介


柯兆银,副编审,现任某杂志副总编辑 柯兆银,副编审,现任某杂志副总编辑 摄影:丛名正


担任主编的图书(上海史部分)


1.《上海滩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老上海丛书》主编丛书分册有《老上海名人故居》《老上海财富故事》《老上海侨民生活》《老上海摩登女性》《老上海迷人风情》(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主要作品


1.长篇小说《高考的故事》(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1版)


2.《嬴在起跑线上》丛书3种:《学生成才的42条建议》(少儿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0位杰出中学生成才纪实》(少儿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学生成才地图》》(少儿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大德必得其寿:书画家李成勋丰年传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建有自媒体《上海故事周末茶座》公众号,在今日头条平台同名同步发布,并被平台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造者


工作简历:


多年来担纲主编过多份杂志,亦曾在报社和出版社工作采访过众多的海内外各界精英人物,采访文章以及和散文随感作品,刊登于《联合时报》《上海商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萌芽》《沪港经济》《上海滩》《档案春秋》《国际市场》等报刊


作品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