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近半年,注册制即将全面推进的同时,a股再现IPO终止退市潮,“堰塞湖”之势死灰复燃,引发广泛关注。
据Wind统计,截至2月3日,今年a股市场已有25家IPO公司终止审核或注册。如果从去年10月份开始计算,有71家企业IPO结束,而同期成功发行上市的企业只有89家。同时,近期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创业板公司293家,科创板公司120家。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监管部门加大了现场检查力度,今年年初进行了升级。1月29日,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规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流程和后续工作,着力加强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交易所随即发布相关核查规则,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3日发文,督促保荐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勤勉尽责,切实发挥资本市场“守门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终止上市的企业都是自愿退出的。比如今年注册制下有22家IPO的25家企业自愿撤回上市申请材料。从监管问询内容看,生产销售情况、持续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会计处理、关联交易等。申请IPO的企业数量都是监管重点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到,在选择自愿撤回上市申请的公司中,有不少公司在交易所问询和公司回复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的公司甚至有财务数据造假的嫌疑。
众所周知,2019年7月科技创新板试行注册制的建立,以及去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都是为了通过a股市场改革优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尤其是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从效果看,目标基本实现,科创板已为225家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但上市后,企业市值往往翻倍,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对于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此,一些企业想尽办法利用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在创富效应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生病浑水摸鱼,有的甚至与赞助商合作做假货,以实现上市早期套现。
目的不纯企业的出现,不仅违背了注册制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也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堵塞这个漏洞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前提仍然是“法制化”,即各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为注册制保驾护航。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终止企业上市之外,更需要追究中介机构的责任。目前部分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头部券商较多。终止审核的71家公司中,国泰君安发起8家,招商证券发起7家,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券商终止4个项目。今后要加大对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罚力度,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营造守法诚信的道德环境,夯实资本市场诚信基础。
此外,根据“制度建设、不干预、零容忍”的原则,监管部门应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