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4月8日电(记者题:一样的激情在燃烧——感受中国光谷企业家创业历程)
新华社记者徐海波、李思远
从武汉郊外的“电子街”到国际知名的中国光谷。30年来,一代代企业家为把中国光谷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光电产业基地而努力奋斗。
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国光谷的三位企业家,探访了他们创业的关键词,回忆了激情燃烧的那些年。那些壮丽的画面还在中国光谷上演。
“理工男”的执着
科技是中国光谷大多数人创业的关键词。
1999年,36岁的黄立决定从研究所辞职,下海创业。
有人不解,反对放弃稳定大方的工作,砸自己的铁饭碗。然而,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却大力支持,因为他知道,在北京中关村,很多科研人员拿着技术下海创业。
出生于理工科的黄立,有着灵敏的技术嗅觉。看到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后,他用全部积蓄30万元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高德红外公司。
两年后,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光谷”。
因“光”而创业的黄立,有着典型“理工科人”的执着和专注。他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他不仅是老板,还是销售员,还是R&D的一线工人和生产员。他经常带着重达100多公斤的设备箱到处跑。但是,他始终有坚定的方向,带领团队,并专注于R&D和红外技术的应用。“政府给了很多政策,包括土地,但我从来不用它来赚快钱。”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高马德德红外线“一战成名”。公司迅速研发出智能红外自动搜索测温系统,对大范围人群具有自动搜索预警功能。
面对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党员黄立带领团队深入机场、码头、火车站,安装检测设备,为精准检测、切断传染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疫情初期病例激增,及时识别感染患者尤为重要。这一次,公司党员职工又主动站了出来。
“我们在最危险的地方。”黄立说,高德红外生产的2万多套热成像测温系统已安装在包括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大型企业和学校以及全国20多个地区的医院、车站、机场。
如今,高德红外已经构建了从上游红外核心器件到红外武器装备系统的全产业链,其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掌握了重要话语权。
创新一直是中国光谷人最骄傲的“基因”。得益于像黄立这样无数人的坚持不懈,中国光谷拔出了中国第一根光纤,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产业集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草根逆袭”的梦想
时间回到42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之风吹进了荆楚。来自湖北枣阳的28岁男孩谢元德敏锐地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机遇。
1979年5月13日,谢元德带领6名村民按手印入股,在枣阳望城镇的空地上搭起简易棚,成立了湖北第一家农村联合体企业,从事农机维修等业务。他们用当天的日期将公司命名为——“513公司”。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走资派,谢元德特意请老人在棚子前的空地上用颜料写了几个大字——,“为四化出力,为人民谋福利”。即便如此,工商部门还是多次下达“封令”,最后派人来“封门”
元德脱下布鞋大褂,穿上西服皮鞋,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工商人物。当地政府领导登门拜访,询问企业发展需要哪些支持。谢元德开口就说,“我想入党。”听到这个回答,一行领导都很震惊,但一名县委副书记很快就接过话“坚决支持”。
就这样特批入党的谢元德干劲更足了。
1993年春天,武汉东湖高新区刚刚获批首批国家高新区。谢元德意识到新的时代到来了,他将企业搬到这个高新区,并且面向全国招聘高新技术人才。
如今,谢元德创办的企业已经从昔日乡野草棚里走向全世界,嬗变为业务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产值过100亿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国用户端智能配电行业龙头厂商。
“草根出身的我,从农村来到大都市,很快融入这里,被这里的文化所包容。”谢元德说,在这个原先只讲武汉话的城市,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怀揣不同的梦想。
正如谢元德所说,中国光谷,基础在光、发展在谷。“光”是支柱性产业,而“谷”则是与之契合的文化和价值观。
时代印记的使命
与黄立、谢元德等老一辈创业者不一样,“85后”创业女青年李萌身上不仅继承了前辈的创新勇气,更承载着时代印记的使命感。
6年前,出身于医生世家的她发现,传统多级批发的药品流通模式效率不高,层层转销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李萌找到好友商量,决定在中国光谷创办武汉小药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挑战固有的医药供应模式谈何容易。创业初期,李萌和她的团队一年到头在外跑业务,常常是苦口婆心说了两个小时,客户却不为所动。
“我宣称要打造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医药互联网公司,但我们只有5个人,自己都觉得像是骗子。”李萌笑着说,经过他们一番苦口婆心地讲解,客户终于心动了。慢慢地,“试试看”的客户越来越多。如今,小药药公司已服务全国超过30万家终端药店及基层诊所。
去年疫情伊始,听闻火神山医院建设消息后,李萌迅速与医院承建方中建三局取得联系,组织人员连夜盘点防疫物资库存、筹集资源,第二天就将大量的防护和消毒物资送到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依靠完善的全链条体系,小药药公司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推出的“网约口罩”服务,让湖北人民足不出户买到3亿只口罩,还向湖北省内各大医院、社区、药店累计捐赠物资300多万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李萌说,他们创业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吃上便宜药、放心药,尽一己之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李萌讲出了中国光谷创业人的心声。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国光谷,正在向着建成“世界光谷”的使命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