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深圳离婚总数达到结婚总数的84%,由于2-3月的离婚预约积压,在深圳排队至少要一个月。这个数据有点吓人。难怪民法典草案最近要被引入离婚冷静期。
为减少冲动离婚,婚姻登记机构在收到离婚申请后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专家表示,这不是限制离婚自由,而是限制自愿离婚的当事人的“门槛”,从而促进冷静思考,做出恰当选择。
根据2018年浙江省离婚纠纷数据,离婚原因排名如下:生活琐事、分居、感情基础薄弱、家庭暴力、赌博等。面对离婚,网友们纷纷表示,我需要冷静的是婚姻,而不是离婚.
除了考虑离婚和独身的趋势,越来越多婚姻稳定的网友表示不想生孩子。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是建国70年来最低的出生率。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只比60年大规模饥饿时期高一点点。这是第二胎开放后全国出生率连续第三年下降。在2018年创下历史新低后,2019年再次触底。
最近,面对出生人口的“下降”,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取消对生育的惩罚,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让更多的育龄夫妇有能力生育和抚养孩子。
根据联合国的计算,标准人口更替率(即保持人口稳定的生育率)为2.1。2020年,超过40%的国家和地区(统计中包括185个国家)总和生育率低于联合国“2.1”标准。1975年,低于联合国“2.1”标准的国家和地区不到10%(统计中包括168个国家)。
韩国成为2018年以来第一个零出生率的国家。TFR降至0.9,与TFR 1的“人口防线”首次被打破。2019年7月至9月,韩国生育率降至0.88。根据计算,“总生育率”是指每个妇女在生育期间平均生育的子女数,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特定年龄生育率度过生育年龄。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长期低于更替水平(TFR=2.2左右),这个国家的人口迟早会灭绝。
现在,回顾50多年前的一个黑暗的社会实验,或许可以解释家庭婚姻和养育的危机根源,这是目前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老鼠乌托邦实验(种群实验)
“虽然说的是老鼠,但我关心的是人类。关于人类生命,治疗和进化。"
——约翰卡尔宏约翰卡尔霍恩,1973年
作为生态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1968年,约翰卡尔宏基花了几年时间进行了一项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超级独特和超级黑暗的实验。他建立了“老鼠乌托邦(天堂)”:.
在边长为2.7米、高为1.4米的方形金饰中,
属栅栏围成的空间里,每一边各有四条垂直的,铁丝网做成的通道。通道都安装有食物和水的自动投放器,可以建老鼠窝。这些老鼠衣食无忧,气温适宜、卫生清洁。卡尔洪排除了导致种群消亡的主要外部因素:没有资源匮乏、没有天敌、没有自然灾害。而对老鼠的唯一限制,就是它们不能脱离这个空间。1968年7月,四对老鼠被放入了这个能容纳3000 只老鼠的空间里。
实验历时1588天,直到1972.11.13。
这期间,白鼠数量由增到减,耐人寻味。
理论上,该系统最多估计能容纳3840只白鼠,但最佳数量大约是150只。而实际演化过程中,如图所示,可分为B、C、D三个阶段。

白鼠种群数量变化图
阶段B:开拓期。每55天它们就会翻一倍!到了第315天时,老鼠们的数量达到了620只!
阶段C:滞涨期。这是老鼠数量增速明显放慢,数量翻倍约需145天。到第560天,白鼠数量达到了最高值2200只。

阶段D:消亡期。从第560天数量开始下降;到第600天,最后一只小鼠诞生;而第1588天,整个种群只剩下27只白鼠(23只雌鼠,4只雄鼠),被放出这个环境,却无法适应外部环境。
“老鼠种群实验”畸变期对应的社会婚恋问题
“白鼠种群快速繁殖但有限空间时,将诱发一系列异常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成为常态,使社会生态恶化,最终导致种群消亡。”
在白鼠数量激增和下滑的C-D阶段,分析概括出来的三类典型老鼠,对应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架构——家庭婚恋问题,特别耐人寻味:

1、池中鼠(阶段C)
当空间变得拥挤狭小,自然状态下的老鼠却永远对于土地和配偶有占有欲,那就是它们的活着的奋斗方向。
而当老鼠数量密集,公鼠就开始抢夺地盘互相厮杀,战败的公鼠被迫聚集在场地中央,停止了对于领土与配偶的竞争,行为消极,没有社交,时而发怒,纵欲,泛性,同性性行为增多……
而人类同样无法长期居住高人口密度的环境里,联想疫情期间隔离状态下的生活状态,我们肯定会不舒服,甚至离婚和家庭矛盾高发;再进一步联想越来越常见的地下室、鸽子楼十几平米的居住空间、甚至是胶囊宾馆……的居住环境,无疑,这是这种高压的生存状态,是违反生物的自然天性的。
2、女强鼠(阶段C)
一旦公鼠不能保护家庭,母鼠就要挺身而出参与暴力捍卫权益。甚至于后来母亲无法倾心照顾孩子,甚至将未断奶的小鼠驱逐出门、残害自己的幼崽……

如今社会,女性与男性职场同场竞争,而不仅仅是养育孩子。就世界范围而言,代价就是,孩子越生越少,亲子关系的问题也越来越为人重视。联想到类似亲子关系的极端新闻,我们不时就能从各种媒体上看到:
2020年4月,长沙海归37岁海归女博士抱着5个月二胎女儿跳楼自杀;
2019年4月,米易县1名妇女携带3名儿童跳河;
2018年10月,湖南新化县一妈妈留下的绝笔信后带着两个只有几岁的孩子一同跳河,全部溺亡。
2018年5月,江西省萍乡经济一妇女带着一双儿女跳河自尽,其被救起,而两个孩子永远离开了人世;
2017年1月,31岁湖南妈妈,带着一双不满3岁的儿女跳楼自杀,三人全部罹难。
2017年9月,济南天桥区一位年轻妈妈和她八九个月大的女儿喝药中毒身亡……

海归女博士邻居接受采访
3、美丽鼠(阶段D)
而同类相吃,妈妈吃小孩,公鼠和公鼠互相交配环境下长大的幼鼠……先是被父亲抛弃,然后被母亲抛弃的D阶段小鼠,幼鼠死亡率高达96%。
当攻击、回避等行为模式,代际传递了下去……幼鼠也变得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一只正常的老鼠,最终被社会抛弃。卡尔洪总结道:当所有空间都被挤占,所有社会职位都已填满时,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取胜的代价太大。老鼠的社会关系被打乱,社会行为丧失了意义。同时,很多幼鼠既未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又耳濡目染了竞争的残酷性,早早地丧失了复杂社会行为能力。
当它们成为了无社交,只有吃饭、睡觉和梳理毛发的“宅男宅女”——由于没有交配、养育或社会角色的概念,他们将所有的时间用来进食、睡觉和梳理毛发,被称为“美丽鼠”。等到最后一只幼崽诞下后,母鼠们便完全停止了生育,老鼠数量下降至灭绝。
放在人类身上也一样,惧怕社交,失去与人互动的能力,一切似乎都和“乌托邦”环境中的老鼠一样,这些人对外面的世界漠视,对身边的人关注度很低。放在人类也是一样,现在从美国到欧洲到日本,都在声称社会已进入了“性爱降级”“性萧条”时期。在美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报告称美国自闭症患病率上升10%,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在11个监测点中占2016年8岁儿童中每54个人中就有1个人(或1.85%)。
而日本政府2017年9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18岁到34岁的未婚者中,有超过40%的人没有任何性经验,高达70%的受访男并未在谈任何形式的恋爱,有45%女性和逾25%男性表示“无兴趣甚至鄙视性接触”。

——妥妥是“交配行为受到破坏”。“宅男宅女”可以整个星期甚至是整个月不出门,陪伴他们的只有电脑和手机。如果长期内在人格受损,甚至是达到病态的除了玩游戏便是睡觉,不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乃至情绪失调。

从舒伯“生涯发展阶段论”回看人性需求
约翰·卡尔宏将“老鼠乌托邦”这种社会崩溃称为“第二次死亡”,也将这个老鼠种群的命运视为人类最终命运的隐喻。
当然,人类和老鼠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面对人类社会的滞涨期、和每个人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的情感和其他成长需求呢?
第一,回归本性、打通个体价值成长通道。现如今,我们的竞争物早已不再是“生存的食物、天敌的压力”,而是平等的权利和资源,是每一个人向上攀爬、实现价值的通道和空间。
比如对于婚恋和生育,“多生多负”——高压就是最好的“避孕药”。
生育对人类来说,是天性、也是一种经济行为,高生养预期成本降低了人们的生育热情。对于首个进入零生育率的韩国,不少人称,他们结不起婚,也生不起娃,其中房价高是最大的原因。
第二,重视成长期的安全感和关系培养,增强自我认同感。当“为什么要生娃,一个人活得不是很自在、丁克不是很好吗?”成为问答频道的高热话题。其实,就是体现了我们每个关系中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受到的伤痛和破损,对自我感知、价值探索的反思。
在这里,我们用美国生涯发展大师Super(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观”——把人生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开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他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发展解读,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年龄在0-14岁,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能力、态度、兴趣、需要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工作开始形成大致的理解,对未来的关注、对生活的掌控、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就、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态度。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年龄在15-24岁,开始在课堂、工作实践中尝试,并有意的收集相关的信息。尝试性的开始选择,发展相关的技能缩小、界定和时间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三阶段:建立阶段,年龄在25~44岁,开始通过工作实践接触和获得各种技能稳定、巩固和提升。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年龄在45-64岁,不断调节并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过程,坚持、保持、创新和提拔下一代。
第五阶段:退出阶段,年龄在65以上,产出开始减少,准备退休。
当然,随着如今的社会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寿命延长,是我们需要去弹性地看待每个阶段的时间划分的,但生涯发展的进程阶段,没有很大的变化。

就像实验中被公鼠和母鼠抛弃的小鼠,以及很多狼孩等弃婴真实事件中,原生家庭的破损会导致个体的成长期无法完成社会关系的适应。
每个人都是从原生家庭长出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交往中的社会认同中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待人处事模式都是身教大于言传的。当一个成年人说出对于婚姻、生娃的不要、不满和不愿,一定是在长期的关系中形成的情绪体验和言行互动的反馈。
比如,当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价值放在外在,是可怕的——孩子探索自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父母育儿是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不然就会大发雷霆——这是原生家庭的“工具人”的上一代,长出“工具人”的果,很难发展出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
当父母总说:
不要骄傲,随时都可能滑下去;
你还可以更好;
还有很多人比你强。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就会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产生“我确实是不行的”,即使虽然客观结果不错,也会自我认同感就低:
我除了读书,其他不行;
工作又不是只读书;
别人比我乐观自信,会沟通。
……
第三,探索期实现自我定向、重塑人的价值。青春期和自我前期,要实现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的混乱——不再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而是要完成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即使很多中年人,仍处于这个阶段:
不愿在学校、职场、社会,与人沟通交往;
不愿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长久信任、彼此爱护、承担责任;
不愿生儿育女,在此过程中重新二次成长,丰富人生经历。
——不是这个工作(比如全职妈妈这个职业亦是如此)、这个身份我能不能胜任的“工具人”心态;
而是这个身份、这段关系、这个职业能否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
在“老鼠乌托邦”的实验中,是物理计量的人口密度;这对于我们,则更多是主观体验到的心理压力、拥挤程度。因此,增强自我同一性认可,避免心理无谓竞争、耗能。倡导多元价值评判,使每个个体在某一领域都有受人尊敬的独特价值。
而这,是每一个成长期的孩子习得自父母;是每一个人在探索期、建立期乃至之后的一生,不断追求与完成从“他主定向”,兴趣萌发到自主定向打出深井,生涯阶段“自主定向”发展出自主定向、自我认同感。
从选择兴趣、选择专业、选择伴侣、选择职业……如果我们成为了父母,是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性心理,而不是帮对方做决定的专制;发展自己和孩子的“自我定向”能力。
这样不再是“不要结婚、不要生娃、不要继续(一段关系,比如婚姻)”这种青春探索期的叛逆确立自我价值认同,而是“我要”丰盈自我、调用人生的内外资源做新的自我建设。让我们一起@会心育儿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