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
-如何鼓励员工发掘自己的创业潜力,培养自己的创业文化?
——为什么说“现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和智力?
-为什么初创企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开发新产品,而在于创造可持续的业务?
——精益创业2.0,如何将一般的管理诚信与初创企业的高度迭代结合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炼出创造创业文化的核心思想,帮助你快速获得如何通过创业管理来转化文化,促进公司的长期成长。
“创业者无处不在”
创业不必在车库里折腾。在精益创业的定义中,工作的任何人,都算得上是创业者.
所谓创业公司,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为目的而成立的个人组织,这意味着创业者无处不在。精益创业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任何规模的公司,甚至是巨大的企业和组织。
作者埃里克“创业企业家”这个头衔应该一直存在,因为企业未来的增长需要依靠持续的创新.
Part1
《精益创业2.0》 讨论:如何帮助组织从“僵化”走向“蓬勃”
经过对几十家优秀企业的详细跟踪研究,艾瑞克发现:当员工身处传统式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中时,往往会产生某些官僚主义行为,这是制度设计带来的必然结果。
而这些企业的创始人想知道的问题是:
1.在扩大组织规模的同时,能否运用精益创业的技术手段,避免组织的昏睡和官僚主义?
2.如何鼓励员工像企业家一样思考?
3.如何在不损失现有用户的情况下开拓新市场,生产新产品?
4.员工如何在保证核心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负责任地运用创业工作理念?
5.如何构建企业文化,平衡现有业务和新增长点的需求?
无论是老传统企业还是快速成长的新企业,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可以学习:如何鼓励员工发掘自身的创业潜能,从而有效培养、保持一种创业文化。
这种文化的能力特征包括:能迅速实验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能力;为最具创造力的员工赋能的能力;不断投身创新过程,运用缜密方法和高度责任感,管理创新过程,挖掘公司新宝藏的能力。
如何帮助组织从“僵化”走向“蓬勃”,成为现代企业!它是《精益创业2.0》的核心。
r />Part2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企业?
通用电气前CEO伊梅尔特曾说过:没有人愿意在老派的公司工作,没有人愿意购买过时的产品,没有人愿意投资缺乏创造力的项目。
那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被称为现代企业呢?作者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充分利用每一位员工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现代企业改变公司的“成长方式”
现任Dropbox(成立于2007年,硅谷的TOP20初创企业,云存储创业公司,也叫作“多宝箱”)副总的阿迪亚,曾是Facebook创立早期的核心团队成员,参与了Facebook从10人,发展到2500人的阶段。
他这样描述创业心态的变化:
为什么大公司很难造出新产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团队已经没有了“我的职责就是学习新东西”的心态。大家的心态变成,这个东西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那么我就要继续做下去。
的确,我们可以进行渐进式学习,但这种学习强调的是精益求精。你会发现即便是那些创造过好产品的公司,也很难积累可复制的创新方法论。

现代企业VS传统企业
我们如何去识别现代企业?作为领导者,又应该如何去打造一家现代企业的文化呢?作者给出了一系列参考。
1. 在管理上:
传统企业通常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更关注稳定发展,并始终处于短期业绩指标的巨大压力下;现代企业会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创业者,它从根本上会尊重员工及员工的想法,它通过持续创新,带来可持续的影响力,着眼于长远业绩。
2. 在协作上:
传统公司的专家们,通常隶属于各个专业化的职能孤岛,要协作起来要费一番周折;而现代企业,则是由一个个跨部门团队组成,团队以高度迭代且科学的流程,共同服务客户。
3. 在团队构成及职能上:
传统公司通常由领导者和下属组成,大多数员工的创造性和注意力,都被分散到诸多不同类型的项目上;现代企业由领导者和领导者授权的创业者组成,其内部的创业团队成员并不多,但都充满创业热情,每次专注做一个项目。这些团队的口号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迅速扩大!”
4.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传统企业通常会根据投资回报率和市场份额发展等预测未来的项目,为了衡量项目是否成功,项目成员们会跟踪、分享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会被粉饰地极尽华丽,但不一定能反应真实情况。
现代企业追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未来影响力,在制定未来目标时,通常会采取类似亚马逊CEO贝索斯所提出的忠告——“着眼每股自由现金流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传统的核算方式。

Part3
精益创业2.0和它的5项指导原则
一种所有人都希望做到的工作方式
为了进行精益创业2.0的研究,作者与众多国际领先企业进行了合作,既有标志性的跨国大公司,如通用电气和丰田公司;也有领先的科技驱动企业,如亚马逊、脸书;还有高速成长的新锐初创企业,如Dropbox和Airbnb。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案例实践的研究,他还汲取了一大批与他志同道合企业领导者的智慧。
这些各行各业富有远见的领导者们,都不约而同认识到某些新的可能性,即:可以把一般管理的精髓和新兴的创业管理宗旨结合起来。
作者将之定义为“精益创业2.0”。
它既有一般管理的严整性,也有初创公司的高度迭代性。它是一种体系,适用于任何组织。无论这个组织的体量大小、历史长短,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只要这个组织在不懈地追求创新,就可以借助这一体系的方法论和力量。
它不再是某一行业的工作方式,而是所有人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所有人希望做到的工作方式。
精益创业2.0的理念,包含了5项指导原则:
1. 持续创新和突破
很多公司和领导者都过分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式的重大创新。然而长期增长所要求的不仅于此,它需要组织每个层级中的每个人,都发挥出潜能和创造力,持续不断地去实现新的突破。
2. 作为一个基本工作单元的创业团队
为了实现持续创新的循环,不断解锁企业新的增长点,企业需要为此开展实验,并最终找到他们的专业支持团队。这些团队就是企业的内部创业者,他们需要特别的组织架构来支持。
3.为创业团队打破一些管理常规
只要在企业的生态系统中加入了初创团队,对其管理就需要打破常规。很多大组织都缺乏一个核心的部门——创业部,它实际上跟财务部、营销部一样重要,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创业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将创业思维编织到公司的文化结构中,吸纳不同毕竟、不同级别的新员工。正因为群策群力,基于创业方法的转变,才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如何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更科学的决策,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和更完善的HR政策。
4. 拥有二次创业的心态
无论是一家刚成立5年的新公司,还是一家已运营上百年的老店,这种针对公司结构的根本变革,都无异于是推倒重来的二次创业。
5. 持续转型
必须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企业仅仅是转型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一旦企业找到了转型的秘诀,它就可以做好在未来完成多次转型的准备。这意味着组织将构建一项全新的能力——改写组织基因,应对不确定的,多样化挑战的能力。

Part4
推行精益创业文化的组织准备:长期思维主义
对组织来说,推行精益创业管理、培养创业文化,并不是要构建一支全新的团队;也不意味着,一旦开始推行精益创业的理念,员工就可以立马切换身份,摇身一变,像创业者那样去思考和行事。
组织要帮助每一位员工创造用武之地,让他们可以像创业者一样大施拳脚,帮助那些原本就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施展所能,还要帮助那些要创造一些条件才能激发出创业可能性的人。
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了解创业工具,学会识别和理解为什么有些员工的行为表现会与众不同,并可以用新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工作和贡献。
GE案例:Imagination Breakthrough,创新支持在GE
作者分享了GE的冰箱3D打印案例。GE家电业务的产品经理迈克尔·马汉,属于天生就有创业天赋的人。他准备带领团队实验3D打印,公司也特批了他们的团队,可以打破常规来测试冰箱。
GE的高层认为:“在GE,总有人天生就是这块料,他们只是等着你来发现。你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但一旦给了他们机会和专心做事的工具,他们就会充满激情。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让他们的聪明才智持续发挥作用,而不是灵光一闪,转瞬即逝。”
总之,要想在企业内部推行并渗透创业文化,组织要尽可能去识别和帮助企业中那些创业者,为他们建立指导和支持网络;对人力资源部、法务部、财务部和IT部等职能部门,重新进行梳理和定义,让它们成为促进创新的动力而非阻力。
更多创新建议和案例,可阅读《设计思维、创新自信力与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给组织准备的实用tips
1. 创造空间:让带有一定责任约束的实验发生
帮助团队开展实验,但不用他们承担全部责任。在《精益创业》一书中,埃里克将这种有限责任实验,定义为最小化可行产品。既要给予团队实验的自由,同时让他们遵守责任标准。
优秀创业者能够在工作中约束自己。想想看,在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源稀缺,自然需要约束:要做一件事,只有这么多人,这么多钱,且时间还非常有限。而比较大的公司,必须更自觉地提出种种约束条件。
2.设定合适的里程碑
如果我们对预测未来的能力保持谦逊的态度,那么如何定义成功和阶段性的里程碑呢?实际上,没有准确的预测,传统的管理工具也不太奏效。
投资人想知道每一轮投资会有多少回报。但在现实情况下,量化的里程碑,有的可以完成,但有的很难界定。比如,一家初创公司的里程碑是新产品上线,但可能上线后用户对此并不感兴趣,毛利比预测低很多。在这种棱模两可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里程碑,一种即便在无法准确预测结果的情况下,也能管用的里程碑。

最后,我们借用埃里克的话来作结:
“我看到人们极度渴望把企业的长期愿景变成现实,渴望亲手种下功在千秋的变革之树,留给后人乘凉。然而,现行业务体系中的短期需求,带给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
其实,长期增长说起来并不算难,它仅需要投资人付出几个季度的代价,以此谋求变革,需要忍受企业内部一次规模较大的动荡,接下来就一马平川了…”
| 版权说明 |
- 后期内容编辑:泰普洛领导力 Ivana
泰普洛领导力介绍
泰普洛领导力是泰普洛集团旗下在中国的品牌,致力于赋能领导者和唤醒组织潜力,融合人才测评/人才盘点/高管教练/定制化内训等多种辅导形式为一体,为本地和跨国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领导力和人才发展解决全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