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会计学专业:
培养新经济亟需的新型会计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2019年,浙江万里学院会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面对长三角新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新需求,会计专业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持续深入开展专业综合转型创新,积极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经济形势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产教生态融合平台。培养新型会计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 新经济亟需什么样的新型会计人才
商业社会正在进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智能会计技术、产融结合、复杂动态的商业模式成为新经济时代会计职业全新的工作场景。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会计人才胜任新经济职业场景的关键核心能力,是解决新经济带来的职业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根本素质。然而,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培养具有这些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已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点。
二、传统培养模式为何难以培养新型会计人才
面对社会经济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大多数应用型大学仍然坚持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适应传统商业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在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相对滞后,一直难以有效培养新型会计人才。
1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标准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多以培养会计人才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刚性岗位能力,过分追求与岗位的无缝衔接,难以适应金融一体化、动态变化的新经济形势下的财务工作要求。迫切需要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标准和内容进行系统的适应性调整,实现新经济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人才需求的动态耦合。
2狭隘封闭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封闭,主要以校内课程实验为主。前沿生动的行业知识资源利用严重不足,产教协同性差,难以满足学生更高层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
3知识灌输型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对会计制度、经济法规和会计工作流程的解读,满足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运用会计知识和规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难以形成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浙江万里学院会计学专业如何破解新型会计人才培养难题
浙江万里学院在系统反思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率先进行全面专业改革和系统创新,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人才需求。
1转型升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重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新经济对会计人才核心能力、关键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新要求,人才培养规格由会计型(代理型)向控制型(或认证型)转变。核心能力从会计能力升级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重点从知识获取转向批判性思维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构建了“交叉复合、课程与证书融合、专业与创新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满足新经济形势下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三类执业人才(注册会计师CPA方向、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和创业方向人才成长方向的选择,形成“课程与证书融合、专业与创造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比例达到专业培训全部学时和学分的1/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2.构建以课堂教学变革为突破口、志趣引导和三思协同为保障的学习新模式
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从学习兴趣、职业志向等方面激发学生内动力,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职业判断能力为核心,以《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成本管理会计》等核心课程为重点,以智慧教室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综合利用校外线上精品资源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深入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改革”,将课堂从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主导型课堂,转变为“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的课堂,调动学生课内学习的参与性、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全贯通、全链接,在价值引领、情感关怀、人格塑造上影响学生,增强学习的韧性和责任感,将学生公民素质与职业素质有机融合,促进学生道德情操和职业情操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步成长。
3.构建新经济情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智慧财经学院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完善产科教三元协同育人生态平台
一是改造基于传统商业情境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纺锤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应新经济情境的“哑铃型”实践教学体系。对“基础通用能力实践--专业课程技能实践--综合性能力实践”的三层次实践项目体系,采取“增强两端、压缩中间”的改造策略:丰富拓展新经济情境下会计人才的通用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内容,精简传统程序化、核算型等专业技能的实践项目。比如增设数据科学实训、金融科技实践、跨专业经管综合实训等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复杂情境的执业项目的仿真实训,以强化学生对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感知、理解和运用和把控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二是与国内财经服务领军企业共建产科教一体化的中联-万里智慧财经产业学院,搭建“领军企业--会计行业--区域产业--创投机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内研究中心”多主体、多层次生态化实践教学平台和产科教协同育人共同体。以智慧财经产业学院为载体,形成财会类前沿实务动态、实务技术、实务课题同步进入校内研究所、教研室、进入教材、进入课堂的直通道,教改、课改的推进器。生态化的实践平台实现了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多元、场景丰富、项目自选,保证学生丰富的执业体验、创业体验,建立执业型(创业型)人才从执业认知、执业体验(创业体验)、执业实训(创业实训)、学科竞赛、毕业实习和就业等实践教学的闭环全链条。
三是将教育部“1+X”书证融通制度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智能财税”、“智能估值”、“财务数字化”等最新行业技能证书纳入学生专业素拓环节。
4.打造一支学科交叉、科教协同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乐研、乐教、乐导、乐管”的专业教师激励机制
积极回应新经济背景会计学科融合交叉趋势,引进4名具有计算机、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或跨职业的专业教师,同时,通过高端职业资格培训考证与企业访问工程师等相结合的方式培养17位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同时,从职称评聘、岗位评定、绩效奖励、荣誉激励等多方面,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等专业育人活动,推动教师专业胜任力的快速迭代。 (浙江万里学院供稿 作者:唐丰收 孟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