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志谷创意空间中的创业青年。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汇聚资源,支持大学生双创。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大多数小微企业都源于一个好主意。如何让这些金点子落地生根,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实施小微创新示范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化土壤 让种子落地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来说,进入孵化平台是快速获取资源要素的捷径。昆明正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农业技术研发和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创业型企业。创始人李丽媛告诉记者,现阶段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品牌。今年年初,正山科技落户尚云小镇昆明商志谷,打造空间。智尚谷作为以知识产权产业链孵化为特色的创意空间,为正山科技提供商标、专利策划服务。商志谷是中国第一个触网的平台。“我们把传统模式下需要‘跑腿’的工作搬到了线上。”智尚谷总经理王浩说,以前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清查需要两个人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现在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只需要30秒。
云南最辣馒头的创始人罗三昌,初中就创业了。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他一直有一个大学梦。2014年第二次高考后,罗三昌从江西来到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继续深造。他卖摩托车,开小商店.罗三昌年轻时的创业经历已经超越了很多同龄人,但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就读的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他爆发性成长的重要转折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于2015年,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为昆明大学生提供双创孵化的平台之一。“SYB创业培训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理论的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罗三昌说,那段时间,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和以前成长的不同。
自2016年昆明获评全国第二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以下简称“小微双创示范”)以来,多元化推动了双创孵化平台建设,为小微企业在昆明更好生存提供了“土壤”。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已建成尚云镇、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349个,比2015年增长3.6倍。其中,省级以上平台占比近40%,双创孵化能力日益增强。一个创意诞生的大量小微企业正在生根发芽。
“浇水施肥” 破成长之疾
云南三儿科技有限公司是尚云镇快速成长的企业代表之一。这家主要从事VR数字工厂和3D动画的小微企业成立仅3年,年营业额从4万元增长到500万元。财务总监崔介绍,平台入驻以来,每年减租12万元,同时研发后享受补贴和电费优惠政策。“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在创业之初需要在R&D进行大量投资。孵化平台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初期的资金压力。”
根据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在昆明市实施“小微创新示范”的三年间,昆明市累计补贴、减免各类创业创新空间使用费23518.2万元。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各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金”支持政策。为及时解决小微企业在项目开工到资金拨付这一空档期资金压力,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服务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合创新小微企业“中标贷”“投标贷”,在企业中标后,申请的资金拨付需要一定时间,“中标贷”填补了这个“空白期”,让项目更快落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银行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作用,启动“财园助企贷”企业融资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12个园区的187户企业累计获得贷款资金68645万元,贷款余额26365万元。定制化推出“云花贷”“普洱贷”特色农业小微金融产品,2018年末,引导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开发的信用类融资产品“云花贷”总授信金额192万元,惠及企业47户。引导呈贡华夏村镇银行向呈贡本地农户或居民推广“果蔬贷”“花卉贷”等小额短期流动资金信用贷款,截至2019年4月末,累计发放120笔、金额1042.5万元。发行“服务券”支持重点产业小微企业购买双创服务,“小微双创示范”3年内,全市累计发放6924.25万元“服务券”,实际兑付5686.4万元,覆盖250家服务机构,增强了重点产业领域的小微企业对创新创业服务的支付能力,激发了科技服务机构的动力。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相比基准年的增长比例为30.64%;2018年当年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为94.75%。一大批小微企业得到“浇水施肥”,渐渐茁壮,迎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