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海豫园启动夜经济,3D投影秀精彩纷呈。王刚摄(人民图片)
市民和游客参观洛阳博物馆,体验奇妙的“夜”。黄摄(人民图片)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论坛”近日在安徽芜湖举行。与会人员以“夜经济——美好新生活,开发新功能”为主题,围绕“中国夜经济现状、发展战略与路径”等内容展开讨论。
中国夜间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正在成为灯下城市发展的新出路。夜经济是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是城市活力的新象征,是打造城市品牌、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哪个夜游最受欢迎
从重庆洪亚东、成都宽窄巷等夜间热门地标,到广州的“小蛮腰”、北京奥林匹克大厦、上海黄浦江畔的灯光秀,从夜间电影、24小时书店上座率稳步上升,到游客喜闻乐见的博物馆展览、文艺演出,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夜间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
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指出,夜间经济主要包括夜间观光、街区夜游、景区夜游、夜宵、夜间演艺、夜间节庆、文化场所夜间休闲活动等。
目前夜间餐饮消费仍占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0%,而文化休闲需求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去公园、夜市、购物“三走”引领夜间户外休闲活动。城市夜游、景区夜游仍是需求的主旋律。相比街区、夜市、美食街的夜游,夜间节庆、文化场馆更受游客青睐,文化场景的夜游需求旺盛。
根据报告分析,发展夜间经济,要把握“黄金四小时,白银六公里”。大多数夜间游客花1到4个小时游玩,79.8%的夜间游客花2个小时以上游玩。夜游者倾向于选择夜游目的地附近的住宿,夜游黄金地带在住宿地6公里范围内。
论坛还发布了重庆等夜经济十强城市;苏州等夜经济十强城市;游客喜欢的十大夜市北京贵街夜市;北京德云社相声等游客喜欢的十大夜间表演;游客喜欢的十大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如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夜间游客喜欢的十大文化场馆。
夜游激活城市活力
夜经济是一个城市适合旅游的新动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代斌说:“欧洲有句谚语‘街就是一切’。这些商业设施不仅是消费场所,也是人们互动的生活空间。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活动和旅游消费,愿意在当地共享美好生活的游客才会重返街头,这是数字时代重构城市活力的必然选择。”
“夜间经济将在未来城市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举办夜间活动对夜间设施的活化和当地文化遗产的活化有着巨大的作用。”韩国培才大学节庆旅游学院院长、世界节庆协会亚洲区会长郑刚焕说。
今年,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创新夜间旅游新内容,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廖介绍,成都推动夜间休闲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夜游、夜读、夜秀、夜展等多元化消费业态,出现了一批夜间游锦江、天府小镇等特色夜间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武侯夜话、金沙夜游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n-index="0">成都博物馆今年实现延时开放,参观人数已达到45万余人。北京天气降温转冷,但夜间经济却在升温,室内文化消费场景增多、营业时间延长,夜场冰雪活动也陆续上线。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粤介绍,从今年7月到现在,北京重点发展夜间经济,出台了“夜间经济十三条”,主要围绕前门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这四个首批夜经济的地标,目前开局良好,成效明显。
夜经济注重高品质
中国旅游旧有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模式已被如火如荼的夜游逐渐取代。灯火阑珊处正孕育出夜间经济的一片新蓝海。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扩大消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赵一静介绍,截至今年10月,全国发布夜间经济、夜间旅游相关政策规划的城市已超过40个。这些城市已经把夜间经济视作发展的新动能。
报告建议,要发展夜间经济的“老三样、新三样、再三样”。“老三样”指夜市、演出和景区。“新三样”指节事、场馆、街区。夜间节事分为文化新载体、城市新名片,而文化场馆是城市新的风景线,街区是高频消费地和网红地。“再三样”是指书店、古镇和乡村。书店承载的是城市夜间休闲功能,而古镇和乡村是未来夜游的新去处。
戴斌建议,各级各类资本市场和市场主体可扩大投入,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让不同消费层次的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在夜间有的游、游得起、玩得舒心。以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为中心,发展当代夜间经济,使夜间消费趣味更多,品位更高,评价更好,以高质量的夜间产品和服务,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