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
【致富经】村里来了“羊医生”
——省交通运输厅帮扶临潭县贫困村记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闫存义杜雪琴
近日,临潭县王琦镇龙源山村村民张瑞昌在龙源山荣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落户,一只母羊一次产下三只羊羔,全部成活,成为村里的新鲜事。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草原资源,临潭县王琦镇龙源山村的羊肉味道鲜美,在周边地区闻名遐迩。
在龙源山村,村民大多养羊,但羔羊成活率低一直困扰着村民。
52岁的张瑞昌从30岁开始养羊。近20年来,羔羊易发病,成活率低。“病羊的四肢像是用木棍绑着的,走路时腿是直的。”近20年来,张瑞昌逐渐习惯了羔羊的病,找到了一些“土办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喂人的“头痛药”。
“羔羊的死亡率一直在30%以上。在最严重的一年,10只羔羊中只有5只存活。”张瑞昌说,虽然“头痛药”也能起到小作用,但很多时候,能不能治好都是运气的问题。
2017年下半年,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承担了临潭县王琦镇、新城镇12个贫困村的定点帮扶工作, 并邀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组成服务团队,连续两年在龙源山村等12个帮扶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家畜常见病防治和牛羊饲养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周成了龙源山村的常客。
在“送科技下乡”活动中,与周一起来的技术服务队专家,通过圈层检查和抽样对比分析,对羔羊焦炭病进行了诊断,找出了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
“周教授等人在现场对我们的农民进行了科学驱虫和杀虫方法的培训。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这绝对是对的!”张瑞昌说,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村民们学会了“三环四防”的防控方法,还学会了用“敌百虫”给羊羔洗澡。
自省交通运输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以来,龙源山村羔羊死亡率由之前的30%下降到今年的7%。
“周教授来到我们龙源山后,我们的小羊羔再也不用吃‘头痛药’了。”说起头痛药,张瑞昌不好意思地笑了。
除了水产养殖业的帮扶,针对当地农民在药材种植中遇到的疫病、鼠害等常见问题,省交通运输厅还组织技术服务队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通过详细分析原因讲解防控技术,并进行现场示范培训解决问题。
两年来,省交通运输厅对全村60多户规模农户进行了深入帮扶,咨询培训600余人,发放种植药材技术资料1000余份,牛羊养殖书籍150余本,科技法律书籍450余本,发放羊焦病防治专用药品70瓶,可供7000只羔羊使用。
2018年,省交通运输厅还帮助该村成立了龙源山荣昌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有近200只羊,张瑞昌也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现在才5月,已经出生了80只小羊。今年的收入肯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