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年薪20万算不算失败?”“你的同龄人都在抛弃你”……最近,急功近利之类的讨论时有出现,愚弄了大多数人的焦虑。成功就像他们所说的那么迫切、绝对、耀眼?当我们说“成功”时,我们在说什么?愿这一夜的阅读让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财富标准”框定不住“成功”》
作者/冯慧文
一个
“我的想法不现实
但我只想成功。"
“在北京,年薪百万只是摆脱了贫困。”“上海大叔:月薪一万,就是要饭。”“到了30岁,如果你还没有成为管理层,你的余生基本都会这样。”……在网络上,这样耸人听闻的言论时有出现,每次都会引起不小的风潮。特别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所谓的“财富标准”和“成功标准”被渲染成“摆脱贫困”、“百万”、“乞讨食物”和“不”.这种生活的结束”必然会使人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
一位顾问接受了一所著名大学的实习。他问咨询师:“老师,五年后我会成功吗?”咨询师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样的成功?”他说:“我有自己的公司,可以当总经理,不再为车库发愁,而且有我想要的财务自由。”
然而,当顾问随后问他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创业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时,他的回答总是“想得不好”,但他迫不及待地用尽全力告诉顾问:“我知道我的想法不现实,但我只想成功!”
2
“少数人的财富标准”
引起焦虑
不得不说,光是资产规模标准定义的成功,就让孩子迷失了方向。他渴望证明自己,太渴望站在财富的顶端。
但是可以看出,像“百万以下的人都是穷人”这样的成功建设,只是煽动了他的焦虑,并没有激励他未来的道路。相反,容易蒙蔽年轻人的双眼,只盯着那些“多赚钱、快赚钱”的路径。
这种路径的共同特点是,以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的财富规模作为大多数人成功的“标准”,以具体可比的年龄和收入数字来定义,从而愚弄了大多数人的焦虑。
三
成功的定义
它一直是多样化的
然而,“少数人的财富标准”所引发的这种焦虑不仅毫无意义,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加剧了我们的躁动,剥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快乐;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这是一些不择手段的培训机构和投资机构炮制的谎言,以此促使人们在“焦虑”的驱使下奔向他们所谓的“优质投资渠道”和“改变你人生的课程”,成为他们的盈利目标。
当人们只专注于“多赚钱、快赚钱”的道路时,很容易忽视在这条道路上努力,这是大多数人生存和发展最现实、最依赖的方式。
人们经常在网上问:“30岁一年赚20万是失败吗?”事实上,这是一个可以一直争论却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成功的定义总是多元的。年纪轻轻就变得富有是一种成功。健康是一种成功吗?家庭和谐是成功的吗?
近日,82岁的张敏满
n>捧回了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在自己的领域默默坚持几十年,最终推动了人类认知的进步,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4
命运绝不辜负你
它只是磨炼你
空洞地拿少数人的“财富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不会让你更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必因为别人的忽悠而一窝蜂涌向“风口”,不必因为别人外表的光鲜而自卑或自暴自弃,更不必因为短时间内还没有看到回报就放弃自己的路。

坚持下去,因为努力或许不是一台天平,但它至少是一根杠杆。或许你的家庭背景、天赋能力、人脉资源以及成长教育环境暂时让你这一端的力臂短了一些,但你可以慢慢去改变力臂的长度,多积攒力量,最终担起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只要时间还在行走,每一个人就可以尝试更多的东西,在有合适机会的时候就能起飞。
图/视觉中国
那么,何为真正意义的成功?

为 “成功” 画 像

首先,要为“成功”画像,
是有“公式”可参考的↓↓
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假如他如父亲要求的那样一门心思去挣钱,或许衣食无忧,可历史不会记得一个寂寂无闻的小作坊老板。若干年后,改变了人类文明史的他给出了“成功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他早有先见的给“捉急”的你留了一些规劝:

试着不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而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在于他得到什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其次,“成功”这幅画上没有你自己。
因为:欲成功,先忘我。
当25岁的茨威格遇上雕塑家罗丹,会擦出什么思想火花?某一日,罗丹带这位青年作家参观自己的雕刻室时,发现一件已完工的塑像还需打磨,于是不觉地拿起了小刀,半小时,一小时……等大功告成才恍然意识到身后的茨威格。这位被“冷落”的客人非但毫不介意,反而激动地着笔:

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我悟到遗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的这种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便无神妙的方法了。
斯蒂芬·茨威格
第三,命运赋予你的画布,
宽广得无边无际!
无需画地为牢,请开始你的表演!
那么,你准备好的画布有多大?一张纸还是一部手机?你常年生活的区域铺成画桌,够下笔了吗?还有没有跳出自己的小星球,伸展笔端,去感知蕴藏着无限可能的世界乃至宇宙的?有位天文物理学家这样说过:

你愿意生活在多大的宇宙里?有些人喜欢小宇宙,没关系,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喜欢大的宇宙,当我把这一切放在心里,脑海里,我感到振奋。
回溯意识起源之前那条漫长的道路,我们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携带着宇宙进化的遗产,跨越了数十亿年。
如果我们将这些知识铭记于心,了解并热爱大自然的本质,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记住我们,因为我们是生命之链中美好而强大的一环。他们也会继续这神圣的探索,发现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奇迹……
尼尔·德葛拉司·泰森
接着上一点,
Think big do small(立大志 做小事)。
别着急草草几笔了事,
“成功”真没你想象地那样迫切。
有多少人在二十多岁,就把自己推到三四十多岁的轨道,疾速操劳起来?在喧闹中静下心来,沉浸在自己的“时区”,一笔一笔地勾勒,一朝一夕地审视,“成功”的画像才会成为非凡的匠心之作。一首诗送给你:

但北京时间并没有变慢
世上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时区
有些人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跟在你后面
这样看来
没有落后 也没有领先
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
只要今天的你总是超越昨天的你
你所希冀的 定会如约而至
对了,不是一锤定音,
“成功”这幅画你若画坏了,
还可以随时重来。
成功,不能完全概括你的才华。失败,亦不能否定你的优秀。这个道理,但凡经历过选拔考验的人,应该更明了。况且人生是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不代表永远的成败,不能决定你的人生。不然怎会有哲思作家写下:

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
现在的情况正相反,人们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
我说的优秀,就是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周国平
第六,最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
“画笔”在你手上。
所以,你完全可以自己定义“成功”,独立思考,赋予它全新的色彩、线条、走向、面貌。一位母亲把“成功”画成了孩子的笑颜;我们刚在清明祭奠过的革命先烈把“成功”画成了国泰民安的景象;今日4月11日,也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患者巴金以“千斤重之笔”把“成功”画成了一盏心灯,慰籍夜行者……为“成功”画像之时,也是你找自己之际。 你完全可以打破他们所谓的“成功模式”,自己定义成功!

你想要什么?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
“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
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是谁?
内容自《20多岁 你迷茫又着急》
最后,不知有多少留心者会发觉,
在“成功”这幅画作的背面
写着这样一行字:

成功,是你在追寻所爱时,翩然落至肩头的蝴蝶。
动图/皆自网络
点击「写留言」
重新定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