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官方账号:读书笔记。
要说互联网厂商最神秘的事情,有两件事外人最想知道却没有最终定论。
首先是大厂的工资。虽然现在大厂的工资比较透明,但是因为公司不同部门之间差异很大,网上曝光的工资只能作为参考。
其实各个部门的工资受业务盈利能力、个人业绩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天差地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资的差别比不同公司的差别要大。
然而,大型工厂往往对员工的保密要求更高。一旦发现工资暴露这样的事情,处罚手段也是严厉的,没有一个普通员工会冒暴露的风险。因此,大厂的工资就像一个谜。
另一类是大型工厂的外包员工,他们不同于普通的正式员工。他们可能和正式员工做同样的工作,但他们的身份是外包。
而且这类外包员工招聘名额多,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很多人进入大厂锻炼工作的机会。
看似很好的职位,真的值得去吗?
一、
外包岗位的历史
业内传统的外包工作,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前几年,一些ZF机构或传统公司员工的丑闻曝光后,他们通常会以“临时工”的名义为自己找借口。这里的临时工实际上是外包工作,是非正式编制的。
然而,当外包工作来到互联网公司时,他们最初被招聘从事一些工作,如客户服务和软件测试。
因为这些外包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需要的人员能力低,而且工作流程可以非常规范,同时流动性也比较高。
所以一般公司会成立外包公司或者与当地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招聘。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招聘外包工作的好处太多了。
一方面,不要投票。
入人力财力去负责招聘、管理这些人员,减少财务开支。另一方面用工比较灵活,可以随时增减人力预算,同时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所以,后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这种模式。
后面公司尝到这种甜头以后,开始扩大外包岗位的范围,从原本的只有客服、测试到现在的几乎全岗位都会有外包人员。
原本互联网公司所重视的开发和产品经理等岗位,这几年外包岗位设置的人员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
并且外包岗位这几年也开始内卷,很多人知道外包岗位后不愿意来,所以也有了些玩法的改变。
大厂开始设立自己的子公司,招聘的名额放在子公司,这样一来就不是以外包名义来招聘了。
但这种类型的子公司,大部分还是外包性质。如果面试的时候是以大厂名义面试,最后签合同发现合同落款公司不是该大厂名字,那这种情况99%基本是外包无疑了。
二、
大厂外包到底值不值得去?
说了这么久,大厂外包到底值得不值得去?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我曾经在知乎上调侃式的回答过一个外包是否值得去的问题。

当然,评论区里也会出现非常多的杠精。


也有一些人会提到外包再次面试其他公司时的问题。

总之,是否去外包岗还是要看个人的目标。
就像你和一个三天三夜没吃饭,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说,肯德基麦当劳都是垃圾食品,吃着不健康。他会听你的么?
如果你只是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哪给的钱多去哪。
但凡你希望以后职场生涯可以走得更远,这时候就要权衡下这个外包岗位能给你带来多少除了金钱以外的提升。
早些年的时候,外包岗位是有机会可以转成正式编制的,所以正式和外包的岗位区别也没想象中那么大,毕竟还存在着转正这种可能。
但这几年随着外包人员的扩大,这种转正已经绝迹。
总之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决定去外包岗前,把预期放低,拉低自己的姿态,奔着提升经验、学习的心态去,我认为也不是不可以。
三、
据我观察,这几年大厂的招聘模式,外包基本占主流了。
目前各大互联网大厂主要招聘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校招+外包岗位。像一些比较成熟稳定期的大厂,部分暂停了社招。
校招的好处就不用多提了,国家的意志+ZF补贴+校招忠诚度更高。相比校招,社招正式员工的性价比就立刻下降,所以这也是外包岗位增多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现在外包岗位都是围绕项目进行的,公司在人员的配置上可以更加灵活,项目紧张需要人力是可以及时加人,在项目不紧张期间,砍掉这部分人力,反正是外包公司的劳务派遣,不存在人力纠纷的问题。
总之,就我所在的部门,外包岗位几乎占总人数的1/3,这种情况在之前是没有过的。
曾经吃饭和同事调侃,可能以后公司里都是管理层,其他都是外包了,普通员工可能全部要淘汰。
可能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外包岗的待遇就会真正提上来了吧。
就像前面知乎评论区的一个回答“能去大厂谁还去外包?”
去年腾讯校招的比例是10万:5000左右,社招正式员工只会比这个更高,面对这样的难度,不断扩招的外包岗似乎也是个好的选择。
但外包岗位的同工不同酬,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以及几乎没有的职业上升通道,你是否又能接受?
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