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柯坪县2018年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王海彬
近日,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驻柯坪县阿喀勒镇盖兹里克村第一书记王海滨荣获2018年度柯坪县脱贫攻坚创新奖。
格里克村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王海滨自2018年1月28日来到格力克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立即组织村两委和村里各方面力量进行深入民主讨论,充分质询党员村民,研究确定脱贫攻坚工作思路。一年来,王海滨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围绕扶贫强组织、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积极落实“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帮助201户贫困户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带领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党建引领,打造脱贫攻坚火车头
刚入村时,王海滨通过走访了解到,村民不愿意听村干部的话,这已经成为村委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的一大障碍。王海滨发现村干部遇到困难就“懵懵懂懂”,是“老好人”,不敢照顾。问题澄清后,王海滨带领大家为支部委员换血,整顿“倒排”,召开党员大会,撤换懒惰不积极的支部委员,优先吸收考察农村致富能手和当地返乡大学生,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加强群众监督,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使村支两委成为村民信赖的大家庭。
在脱贫过程中,王海滨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在政治上、组织上、联系群众上的优势,才能打赢这场艰苦的脱贫攻坚战。作为第一书记,一定要坚持党建的旗帜,把支部变成脱贫攻坚的火车头。
双培养机制,建强脱贫攻坚主力军
每天黎明前,来自贫困户的党员余素福艾山在家提前蒸好馒头、煮好鸡蛋、煮好奶茶,8点准时推着板车到村大队部门口的小巴上卖早餐。民工、下沉干部、教学老师会陆续来到摊位吃早餐。在走访过程中,村支委员会热海曼了解到,贫困户卡迪萨尼托赫提(Kadisani Tohti)识字不多,腿脚也不灵便,于是她在家门口量身打造了致富的想法,并帮她在村里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小吃店,做了麻辣烫,实际一天赚了160多元。就这样,昔日的贫困党员成了村里致富的带头人。
为充分发挥党员领导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王海滨积极谋划,通过组织引导、定向帮扶等强化培训措施,有序推进党员领导致富“双培机制”。
曾经以养两头牛为生的党员艾尼江库尔班,在驻村队的帮助下,借钱买了三头西门塔尔牛,靠买牛奶实现了当年收入翻番的目标。他高兴地说:“以前家里没钱,日子不好过。直到西北石油局的驻村工作队来了,王树基帮我们还了无息贷款。我用这笔钱买了牛羊。现在我有6头牛,20多只羊,生活越来越好了。王树基是我们的脊梁。我们对他很实际!”
此外,盖兹里克村以党支部为龙头,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在项目、技术、产业、创业、劳务等多方面带动贫困户。动员49户贫困户218人使用村集体土地50亩,采取西瓜与豇豆套种的种植模式
“我们的只是。
玛古非常甜,品质特别好,请你们尝一尝!”去年12月,村民哈尼柯孜向前来收购恰玛古的客户介绍说。为深挖恰玛古产业优势资源,该村通过支部组织,以盖孜力克村巴哈热果蔬合作社为载体,联合184户农民把2150亩恰玛古土地联到一起,推行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实现统一机耕、统一种植、统一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面积550亩。
与此同时,王海彬推行“社会力量+党支部+贫困户”“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自治区新农大合作,就恰玛古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培训指导和深度交流,并通过视频、新媒体、网媒、展板画册等多种形式宣传,提高了产品知名度。
他带头跑市场、搞推介、联系订单,使恰玛古进入乌鲁木齐五星级酒店陈设展柜,集聚品牌效应,逐步探索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定价机制,并通过烘焙制作恰玛古干、磨制恰玛古粉,完善电商销售渠道,提高恰玛古产品附加值,村里的产品远销广东深圳。一年来,通过党员扶贫攻坚力量嵌入到恰玛古产业链中,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