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图为丁烈明(右)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2年,在美国生活了10年后,丁利明决定回国。当时他拥有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是给他打电话——
早在1996年就创办了这家制药公司的张晓东博士,带领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组靶向抗癌候选化合物,在实验室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癌活性,但研发药物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资金投入。经过几轮讨论,张晓东、王银香河、丁烈明等几位创业伙伴决定带着项目回国创业,成为中国人买得起的靶向抗癌药。
回国9年后,丁烈明成功了!2011年,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盐酸埃克替尼。这是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打破了该领域进口药物的垄断,相关项目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路走来,有许多风风雨雨。但丁列明说,他已经赶上了好时代。他既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看世界,又能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这才是正确的归途!
以下是他的自我报告。
出国第一天,我就想好要回来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石黄镇的一个小山村。1979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我参加了高考,被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录取。之所以学医,是因为从小目睹身边很多亲戚朋友被疾病折磨,陷入了看不起病不吃药的困境。
1992年,我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美国,然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从出国的那天起,我心里就有了一定的想法:一定要回来,用一生所学回报祖国。
2002年,这个机会来了。我决定和我的合作伙伴一起回到中国,开发靶向抗癌药物项目。当时,这一选择既困难又有争议,因为中国的新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新药研发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国内大部分药企只做仿制药。
但最终,我们做出了一个当时不被理解的选择。这个选择源于我的夙愿和一种需要。我看到了中国癌症患者对靶向抗癌药的迫切临床需求,也听到了国家号召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和产业政策,鼓励海外华人带着创新项目回国发展。这让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回国之初,作为中国靶向抗癌药物的开拓者,我们团队的研发条件非常艰苦。北京的R&D中心只能租大学的实验室,很多仪器设备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
然而,我从未动摇过。从资金、产业化、行政审批到市场准入、人才引进,政府给予的帮助涵盖方方面面,国家政策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巨大动力。
我还记得,2008年,项目准备启动三期临床研究,急需资金5000万元,光买控制药就花了2600万元,但我们已经欠银行3000万元了。有的团队成员抵押房产,有的出售个人股票,但这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世界金融危机改变了原本有投资意向的基金的决策,我们面临着资金链断裂、项目浪费的风险。在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上市第二年,欧替尼被纳入《国际新药研发年度报告》,成为国内首个在本报告中上市的创新药。埃克替尼三期的ICOGEN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肿瘤》全文发表后,世界知名癌症专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大卫罗斯卡米西在同期社论中评论称,埃克替尼“开启了中国抗癌药物研究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国家。”
际肿瘤领域的里程碑”。凭借巨大的创新突破和社会价值,“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被授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界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和其他获奖代表一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总书记鼓励的目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很高兴能为中国的新药研发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我更欣慰能让千千万万国内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我们国家自己的创新成果。
埃克替尼上市前,两个同类进口药在中国的价格居高不下,很多患者无力承担。在和团队讨论如何定价时,我坚持把埃克替尼的上市价格定为比进口药低30%—40%。考虑到埃克替尼是靶向药,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我们还从上市起就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一起,联合开展后续免费用药项目。2016年,我们又主动降价54%,为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增添筹码,迫使进口药大幅降价跟进。
前不久,家住河北张家口的81岁老人庞素花,坚持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公司总部,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她对我们说,正是埃克替尼使她获得新生,也正是免费用药项目,使她这个低收入家庭患者有机会接受先进的科学治疗,重回健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能够给患者提供切实帮助,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和鼓励。
回国创业这条路,我走对了
近几年,我们不但没有停下向前奔跑的脚步,而且越跑越快。
2016年,贝达作为国内首家创新药企在深交所上市。此后,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投入占比已连续3年保持在40%及以上。我们还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分子靶向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重点聚焦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推进新药创制。
目前,公司在研创新药项目30余项,涵盖靶向新药和免疫疗法,其中15项进入临床试验,4项正在开展三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后我们每年会有1—2个新药申报上市,2—3个新药申报临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们还将举行公司港股上市的敲钟仪式,为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转眼间,我回国创业已18年了。回头再看,回国这条路,我走对了!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内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我做成了在美国做不成的事,并用医药科技创新的成果切切实实帮到病人,实现了创新创业的价值和梦想。
这些年,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海外侨胞纷纷将好项目、好技术、好理念带回中国,一大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我将带领团队继续聚焦关乎老百姓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新药研发,努力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16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