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把创业当成未来的职业发展。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的管理水平,创业风险巨大,很难走得远、走得稳。如果创业效果不好,应该从基层做起,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在工作中积累人脉和管理技能,条件成熟后再创业
“如果再选择,我不会轻易创业。大学毕业的时候,虽然有过激情和真诚,但缺乏经验、人脉和资本的现实,让我们作为创业者注定要走很多弯路。”回想三年前创业失败的马赞。
马赞是“非典型”大学生创业者。毕业后,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选择在师兄的带领下开辟餐饮创业之路。一开始,马赞团队看中了传统餐饮行业潜力大、需求强、风险低的优势,成立了200万元的启动资金,满怀信心地一头扎进了“餐饮连锁经济”。
第一分公司成功运营后,快速扩张造成的资金链紧张就像一根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的资金、股权、担保危机。马赞的餐馆最终不得不面临持续亏损的局面,并关闭了。
大学生创业“钱途”堪忧
“创业之初,我们的启动资金基本都是我们拿出来的真金白银。高年级学生有工作储蓄,刚毕业的伴侣依靠父母来支撑。”马赞团队最初希望得到相关政策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际路演中发现,传统餐饮行业几乎没有“吸金能力”。
“无论是项目基金、投融资、创业孵化,类似大学生的创业投资支持都偏向于‘概念性’项目,也就是创意创业。“马赞对此很无奈,因为没有外部融资,这意味着后续的现金流和借贷风险会增加,而餐饮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旦店铺扩张过快,维持运营的成本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北京的核心商业区,一家300平米的餐厅,每年的装修费和租金都在两三百万元。创业半年,我们的钱基本烧光了。”马赞说,餐厅的经营是成功的,但现金流支持是创业最大的问题。“变”是马赞团队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焦虑。
“没办法,最后,我们得做信用贷款。第一,我们没有抵押物,银行贷款困难;二是目前融资成本高、周期长,没有更好的选择。”有的信用贷款利率高达10%,大股东利用信用贷款增资后,马赞等小股东的股份被稀释,即使不是直接的债务承担者,也会变相产生连带风险。“如果大家都集资增资,就安全多了,但大家出资能力有限,还得靠大股东借钱。”马赞说。
资金困难不是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马赞坦言:“想法幼稚,决策不够全面,选择没有任何研究和经验的餐饮行业,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相比马赞的抑郁,徐宏更乐观。她已经是第二位企业家了。经历了之前的失败,她更加淡定:“之前学校的创业班帮了我很大的忙,慢慢融入了青年‘创业圈’,认识了很多被校外NGO和创业沙龙认识的青年创业者。所以想把专业知识、优势资源和实践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创业的想法。”
徐宏已经做了相关准备。在认真研究国家关于大众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判断市场热点和深度后,他认为电商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潜力巨大。“选择这个行业是正确的。它确实正站在风口浪尖上,许多新想法都有增长空间。”徐宏表示,尽管团队最终因管理和财务问题的分歧而解散,但财务困难并不是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缺钱是常事,但解决问题的渠道很多。互联网行业具有前瞻性
中国大学生创业孵化网曾建议,首次创业的创业者一定要选择新的中小投资项目,比如采购、电信和手机行业、城市情感行业和医药行业。研究表明,这些项目都是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崛起的,创业前景非常广阔,所需投资成本不高,非常适合工薪阶层的普通人投资创业。
《2019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创新创业格局更加注重提高创新创业质量,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和“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型”企业迅速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亮点频出,如
index="0">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和“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备受关注。并且,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平衡战略定位,创业形态愈加“接地气”,如返乡创业、地摊经济、直播经济等。政府和企业在创业政策落实、贷款支持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相关培训等方面也持续发力,各地创业补贴资金纷纷提至10万元以上级别,有些大学生甚至可达到“零成本”创业。
“从整个创业市场来看,抛出的资源并不吝啬,只是将集中在更有才华、更有能力的人和项目上,更加看重创新能力。”中国民航系统人力资源专家库成员,中国劳动学会人才发展分会副秘书长丁雪峰建议,大学生创业切莫叠加投资风险,选择小而精的切入点为好。“不建议大学生利用消费贷、P2P等借款方式,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常常采取非法的方式收取本金和利息,高额的利息成本难以通过其他收益方式来覆盖。”丁雪峰提醒,这样的融资看上去简单便捷,实际上风险巨大,极易陷入填不满的债务窟窿。
创业资金较为青睐概念型项目
社会各界一直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多方支持,为什么“马赞们”却在孤军奋战,得不到外援?丁雪峰解释:“创业资金较为青睐概念型项目,一是因为传统行业的门槛较高,成长性有限;二是因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本身就高于一般创业,创业资金本意并不是看中多高的投资回报,更多是一种支持和帮助成长;三是大学生创业普遍经验缺乏,投资者更加关注个案的示范效应,对其他大学生创业者的激励和引领价值。”
很多大学生创业的初衷是为了摆脱“螺丝钉”“格子间”的工作状态,直到真正投身其中才参透创业所需要的必备品质、专业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现在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即使不再创业,日常工作中也潜意识带有管理者视角,更善于从大局出发,考虑整个项目的运营把控,而不只是单纯的完成好本职工作。”马赞说。
“即使创业失败,也有正面作用。一些小的项目或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还能丰富社会阅历。”丁雪峰建议,不要一味地把创业当作未来职业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的管理水平,创业风险是巨大的,很难走稳走远,发展为大企业。“如果创业效果不好,还是从基层做起,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在工作中积累人脉和管理技能,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去创业。”(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