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分红政策:分红多就是好公司吗?
分红:公司定期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向股东支付的股票股利。分红是投资者实现投资收益的重要方式。2017年,中国75%的上市公司支付了股息,25%的公司没有支付股息。
为什么有些分红没有区分?为了盈利必须分红吗?分红的是好公司吗?
36.1 分红能力
在讨论分红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资格分红之前的人寿公司。有一个名词叫做分红能力,这是分红的前提。分红的条件是什么?主要看利润和自由现金流。
利润:这里的利润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不是当期利润。未分配利润就像你攒了很多年的积蓄,当期利润就像你今年的工资。当公司在某一年出现亏损时,只要有足够的未分配利润,理论上是有能力分红的。比如你今年投资亏了很多钱,损失了一年的工资。当你给孩子压岁钱时,你仍然可以从以前的积蓄中拿走。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企业经营活动产出的现金量-资本性支出。关注企业支付股息的能力。利润与自由现金流相匹配是必要的。企业有利润,但不一定有现金;现金很充裕,但也许有一部分应该投资在好的项目上,只有有闲钱的时候才能分红。当自由现金流为正时,企业可以合理分红。
36.2 不分红的公司,一定不是好公司吗?
理解了自由现金流的概念,进而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企业有正利润和现金,但它们并不红。例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1965年到2017年,年化回报率为19.1%,总回报率为10,880倍,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涨了155倍。
然而,它在历史上只获得了一次奖金。巴菲特的理由很简单。用伯克希尔赚的钱投资和扩张更划算。伯克希尔惊人的高股价就是最好的证明。其a股股价已达到35万美元,为全球最高。
微软曾经不喜欢分红。1986年上市后的前17年,业绩保持30%的平均高速增长,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而不是待在公司内部等分红。直到2003年2月,微软开始每年保持稳定的现金分红比例,因为微软已经达到了稳定的规模,公司也进入了成熟阶段。
因此,管理层一直在股东分红回报和通过投资增加企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很大关系。
2013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也规定上市公司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现金分红政策。如果公司发展成熟,没有重大资本支出安排,本次利润分配中现金分红的比例至少要达到80%。
因此,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并不会因为拥有大量良好的投资机会而分红。如果公司开始分红,可能是成长股向价值股过渡的重要信号,预示着未来企业发展将放缓。
36.3 分红的稳定性
不稳定分红有时可能比不分红更可怕,因为它发出了一个非常负面的信号。可持续性也是分红的一个重要思路,不仅是为了利润,也是为了分红。比如格力坚持分红已经11年了,投资者已经有分红预期。2017年,格力宣布不再派发现金股利。董明珠“不分红”导致股价下跌9%,格力272亿市值荡然无存。
美国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可持续性是他们的第一原则,比如按照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分红,保持基本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在金融学上被称为“股利平滑”。
分红平滑也是公司的一种财务策略,用于剔除部分短期投机性股东,逐步构建与公司业绩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相一致的长期投资目标股东群体。
2015年,布拉瓦教授在顶级金融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名为《21世纪的分红政策》的调查,他们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w
6.4 亏损企业,为何也分红市场上还有些公司,明明没有分红能力,也在大额分红,这个时候需要特别关注,这种企业一般会有特别的动机。
比如深交所上市的“陕国投”,2002年到2007年7年间从不分红,而在2008年却突然开始分红,分红方式非常土豪,从2008年到2013年间分红总额占净利润的30%以上。
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2001年到2008年,证监会参加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相继4次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分红水平挂钩“半强制分红”的政策,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只有分红了,才能获得再次融资的资格。
陕国投的突然分红,不是为了股东利益着想,而是为了后续再次融资的资格,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先向市场投资者发送一个正向信号,让广大投资者认为自己是个高质量,为股东着想的公司,是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再融资。这等于先花一笔小钱,目的是为了在资本市场套一笔大钱,所以才会突然大额分红。在再融资完成后的2012和2013年,陕国投的分红数量开始明显降低。
还有另外一种分红动机,藏在这些公司的股东结构里。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上,比如英力特这家公司的大股东英力特能源,持有英力特51.25%的股份,2018年,英力特发布了一个豪华分红预案,一共3.64亿,占利润分配总额的比例达到46.61%,而这次分红一般以上的资金都进了大股东的口袋。
这种没能力还分红,很可能是股东套现的一种方法。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越多,从高分红的收益也越大。大股东想要套现,可以卖股票,但是会牺牲控制权,就可以通过高额的现金分红,把上市公司的资金转移到自己一方,把上市公司当成自己的“提款机”。
所以看企业分红情况,重点是去看这家公司的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之间是否匹配。
有能力分红却不分红,没有分红能力但还在分红的两类企业,要特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