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门课不及格,被评为优秀学生!这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笑话,而是发生在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的真实场景。
近日,一段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演讲的视频在微博流传。他说:“有一个学生因为创业,七门课都不及格,最后通过学校研究,他如期毕业了。不仅如此,还要推荐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学校领导举了这个例子来说明学院的创业扶持政策是多么有力。他还直接给高考学生打电话:“当3年老板,让那些考得比你好的学生给你打工。”
从绝大多数网友的评论来看,大部分都在批评上述论点。一是觉得学校这种做法不符合现行规定,“开后门”的行为对其他学生不够公平;第二,我担心学校通过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学术上小,创业上大。能不能当老板,能不能赚大钱,是唯一的标准。
一个大学生能不能毕业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严格按照制度来处理。允许一个明显不合格的学生随意毕业,是违背程序公平和制度刚性的,也没有公众关注的理由。以姚明最近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七年为例。如果他去了交大,恐怕38岁的姚几分钟就毕业了,以他在业内的名气不用稍加研究。
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创业学院的定位是鼓励更多的学生边做边实践、边学,即使学生因为创业耽误了课程,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恐怕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创业成功等于学业优秀吗?成功的企业家是优秀的毕业生吗?
显然,两者不能直接等同。且不说好学生和好老板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学院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激励他们,而基于学术成就的“优秀毕业生”荣誉显然不是一个选项。更值得警惕的是,简单粗暴地认为一个好老板比一个好学生好,无异于从“唯学历”的极端走向“唯业绩”的另一个极端。毕竟不管是什么样的高校,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让学生获得知识,拓宽知识面,拓展思维,为未来的前进做好准备。如果说创业成功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个长期不上课,七门课不及格的学生就能被评为优秀,那么大学生就读高校的意义何在?直接创业不是更划算吗?
说白了,该学派的论点是“读书无用论”的变种,体现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维。事实上,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即使在普通人眼中“学术平庸”,也有自己的优秀品质,占据了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我们看不清楚这一点,谈论“辍学”和“学习失败”是荒谬的,好像“不学习”带来了“创业成功”。比如比尔盖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反对人们拿他当榜样。在文章中,他并没有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是更容易成功的途径”;又如辍学的韩寒,他以叛逆的姿态向高考宣战,但多年后承认“辍学是失败的,不值得学习”。
创业永远是九死一生。当一大批准备不足的学生头脑发热下海,学业失败,创业失败,他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千挂万挂”的激励方式显然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这样的风气一旦在学校形成,可能会伤害教育的根基。
近年来,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创业热点也是此起彼伏。许多地方和大学都引进了各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