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老朋友,来信,总辅导员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在泥里打滚玩。长大后,衣服上的一些污垢让我们很不喜欢,很烦恼。是因为衣服贵,我们便宜,还是比我以前那个小个子差?
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转眼间,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偶尔会发现“有没有人一起忍着过年,不要让我觉得今年不如去年”“希望2021年和2019年一样”之类的话。
当你第一次听这些的时候,你只会觉得这只是人们对当下生活和未来美好的期待,但仔细一想,这些话和语气似乎传达了“我的生活只能越来越好,不能有低谷”的意思。
当然,没有人喜欢低谷,也没有人希望未来有太多的坑,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就看不到隐藏的意义。例如,越来越多这样的词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一个重要的生存能力。
“那是什么?”
如果你被送到一个没有水电和任何可用工具的山区,你有多少信心在那里生存?
你不用告诉我答案,但我想说,我们的祖先可以在里面生活很长时间。
这样简单的描述可能不会引起你的共鸣。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独自生活在野外的经历。
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类既没有实用的工具,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更没有现在充满安全感的城邦。基本上,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危险中,每天都有不确定性和事故。面对野生动物的追逐、疾病的肆虐、灾害的频繁发生,他们除了基于运气的逃离和迁徙,基本上没有任何有效的对策。
这个时候,有什么力量帮助他们生存呢?
也许你会想到很多因素,比如坚持、勇气、信念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最重要的是“主动适应”。
我们不想吃这家餐馆的食物,我们可以去其他餐馆,我们不想在家睡觉,我们可以去酒店休息,我们不想吃这个品牌的感冒药,我们可以换个品牌,但是在过去,我们别无选择。
所谓选择,其实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从众多的选项中选择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这相当于选择了适合我们的选项。
在过去,当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吃我们所拥有的,睡我们能睡的地方,接受生活给我们的,尽我们所能去适应。
虽然当时的环境真的不是很优越,但这不是一种适应和向前发展的强大状态吗?
“那么,你希望大家回到过去吗?”
这个问题是一个大坑,因为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就是在否定当下和几十万年的发展和努力。但是,我不希望每个人都回到过去,因为毫无疑问,现在确实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就像金星因为断臂而变得更加美丽一样,这种美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件可以帮助我们生存的重要事物的适应性。
mg.com/large/pgc-image/8fe504991cac4001844504a7698ae502" />稍微回过头看看自己的经历,你甚至能在上一秒发现类似“凭什么他不改,非得让我改”、“我嫁过去可以,但我是不会当保姆的”、“都这么大人了,呕什么气呀,快,给他道个歉”、“你能不能在送我礼物之前,先问问我喜欢不喜欢”、“ta是对我挺好的,可是,我就是想等符合我标准的人”、“让你先炒鸡蛋,后炒番茄,你偏要先炒番茄,你是不是诚心气我”等情况。
这所有的话语,以及未在这里提及的类似情况,其实都在重复着一句话“我不会改变自己,只能由环境、他人与现实来适应我”。
我想你也能从中听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且,现在作为局外人的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嗤之以鼻,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就真的没有这种情况么?

可以很确定地说,多数朋友都有。
“你这样讲就有些看不起人,加危言耸听了。”
如果我说,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跟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你会不会在内心中稍微好受点呢?
感谢前人的努力,我们自出生以来,便生活在一个相对安稳、周围都是便利、充斥着各种选择、环境与外界都相对利于我们的世界里,并且多数朋友的成长过程都是以“父母的宠爱”为主线,所以,在这样成长经历的支持下,我们不自觉的诞生出“外界适应我是正常的”、“所有不适应我的都是异端”的膨胀的自我效能感。
而在进入社会后,虽然我们确实要开始经历一些必须经历的苦、遭遇一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意外与低谷,可当今社会具备的丰富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得不到重视的时候,可以自网络中寻获重视、在得不到对方青睐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再寻得一个“暧昧聊友”、在得不到快乐的时候,可以在汹涌而来的“讨好”中,如皇帝翻牌子一般,动动手就能从手机中获得愉悦。
你说,在这种经历与这种环境下,我们本身能有多强的适应性呢?

可话又说回来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可能性之上,需要我们主动去适应的场景确实变少了,但这带来的仅仅只是“缺乏必须主动适应的机会”,而不是“没有机会”或者“环境直接弱化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所以,这个问题又绕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而我认为,阻碍我们提升自身适应性的第一点,是“将时代带来的便利剥离出来”。
在刚刚我们也聊到了,现在的时代本身已经十分便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但这时候,充满可能性与便利的是时代,我们所拥有的和享受的均是时代给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己拥有的。就好比,虽然口头上、法律上都承认每个人都拥有离婚的权利,可也还有很多朋友不敢离婚、没能力离婚。
而“将时代带来的便利剥离出来”,所指的就是:
〇看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哪些是自己拥有的,以及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
〇适度、逐渐减少对时代便利的依赖,尝试主动去适应;
〇在减少依赖的同时,通过增加更多实践来对自我进行深度打磨。

接下来我们到了第二点“看到更多”。
在上面我们也提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让我们产生了“被外界与他人适应才是正常情况”的误解。但在这里,也千万不要过度地否定自己,因为我们唯一的经历就是这样的,当然会基于这样的经历而产生如此狭隘的认知。
那么,这里的“看到更多”,就包含了:
〇不将自己的判断与标准建立在个人经历上,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他人的人生来丰富自己的标准;
〇不要直接去否定、批判不同,尝试去理解和解释他人提出的不同看法;
〇尝试在梳理自己经历的同时,去看到经历中的细节,经历背后的含义与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然后我们就到了第三点,“步步为营”。
“步步为营”,描述的是一种稳步前进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它的重点在于“一步步来”与“前进”这两个方面。
所谓的“一步步来”,描述的就是,我在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后,再去寻求合适的突破,而并非一上来就对自己有特别高的要求,或者用理想化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发展;
所谓的“前进”是与“一成不变”相反的,也就是,虽然保持某种状态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可安全感保持的时间越久,其实内心滋生的不安也就越多;同时,我们也会因为始终都在“保持”,而与社会发展的速度脱了节,所以,适度的、有计划的自我丰富与突破就是需要的了。
那么,这就对应着:
〇在不影响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学习一些新东西、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优化并养成新习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新尝试;
〇将“我一定要如何如何”的刻板目标,变为“尽当时的全力,去做好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〇将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减少“你改我才改”的等待与包含“他人改,自己不想改”含义的想法,去主动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调整。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所以能“利万物”,便是源于自身极强的适应性。而这里的“利万物”,也不是单方面的,因为在“利它”的同时,我们不仅会享受到这段关系的支持与协助,也会收获外界与他人的积极反馈。
那这与等着外界与他人来适应我们、活在批判与挑剔中相比,你更倾向于哪个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