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证券日报张敏见习记者王军
总市值超过3万亿元的贵州茅台,最近遭遇“碰瓷”。
2月16日,港股上市公司信阳毛尖发布公告,拟将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郭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二个中文名称,而非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资本市场热衷于在细分领域寻找“茅台”,但这家公司却直接将公司命名为“茅台”,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数据显示,2月17日,信阳毛尖一度涨超30%,截至收盘,公司涨幅约15%。然而,2月18日,在市场质疑声中,信阳毛尖股价一度下跌14%。
对于此事,chansons Capital执行董事沈梦在接受记者《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变更名称,只要不违反香港和中国注册地的法律法规,是绝对可以接受的。不过,沈梦也暗示,随着资本的南下,许多“小盘股”正在大幅上涨,但基本面并不支持。
对此,记者《证券日报》也向信阳毛尖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该公司的回复。
信阳毛尖再更名 被指蹭茅台热度
信阳毛尖茶此次更名或与此前收购该公司有关。
2月2日,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金龙酒业以8000万港元(含现金)价格收购——北京耀来龙微酒业(目标公司)100%股权。500万港元;并发行7500万港元一年期零息承兑汇票。
公告显示,目前,标的公司已与上海藁城创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藁城)达成合作协议。标的公司授权上海藁城作为唯一合作伙伴使用商标,与上海藁城(上海石爻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持有的销售公司以“国泰成龙酒”为品牌策划组织酒类产品代言、广告、营销工作。销售公司必须每年向目标公司提供价值4000万元的国泰成龙酒作为品牌代言
公告显示,北京耀来龙微酒业的业务合作伙伴上海藁城是中国白酒业务的有利营销专家。上海藁城推广了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品牌。另一方面,目标公司拥有一系列商标,包括成龙商标(商标号为9599581和11336574)。董事会认为,目标公司与上海藁城的合作将对白酒销售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成龙商标与白酒的融合,会给公司带来协同效应,可以在中国庞大的白酒市场占据优势。公司认为,此次收购符合集团整体业务方向,是加强集团客户基础、拓展中国白酒市场能力的投资机会。
然而,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北京耀来龙微酒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相比公司的产品实力和渠道实力,信阳毛尖8000万港元的收购可能只是扩大了上市公司的产品品类。
收购公告发布后,信阳毛尖集团于2月16日提出更名为“中国郭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引发市场关注。微博上甚至有网友评论“有面有热,典型的皮包公司就是以平常的套路命名的。”
ont-size:15px;">“由于茅台的特殊话题,社会焦点争议会提升品牌热度,但是考虑到信阳毛尖本身的区域代表性,以及改名跨度较大,且确实存在投机嫌疑,应该说是存在风险的,知名度不代表美誉度,强行碰瓷也有违商道。”知趣咨询总经理、酒类营销专家蔡学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信阳毛尖集团首次更名。记者从同花顺获得的信息显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化工业务的中国香港投资控股公司。2018年,从事石油和煤化工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天化工集团更名为“信阳毛尖”,跨界转型进军茶市场。至此,信阳毛尖成为港股为数不多的茶产业上市公司之一。
更名撬动巨额市值 却暴露缺乏核心业务的困境
信阳毛尖集团董事会认为,此次建议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董事会相信,新名称能为该公司确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及身份,将有利于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并符合该公司及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不过,市场的观点却与其相左。在朱丹蓬看来,信阳毛尖此次更名是在蹭热点,不一定能为公司带来利润。“现在做一个白酒品牌太难了。企业需要进行很多资金、资源投入。一些知名白酒企业投入数十亿元进行全国化运营,也不一定成功。”
蔡学飞则表示:“信阳毛尖与酒相关的是北京耀莱的成龙酱酒,应该说属于小众高端白酒,本身社会影响力有限,此次改名也是强化自身白酒板块的业务,我个人认为,企业业绩的增长来源于扎实的市场工作,与企业名称并无直接关系,频繁改名可能更多的是暴露出企业缺乏核心业务的困境。”
日前,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集团的营业额为2.23亿港元,同比下降49%;报告期内公司亏损超7000万港元,同比下降52%。
在公司更名背后,更多撬动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据记者了解,发布更名公告次日(2月17日),信阳毛尖开盘便大涨,盘中涨幅一度超过30%,截至收盘,信阳毛尖报收0.5港元/股,涨幅略有收窄,上涨14.94%,总市值为7.45亿港元。不过,2月18日开盘,该公司股价便一路下滑,盘中股价下跌8%至0.46港元/股。
上市公司更名屡见不鲜 多个“仙股”曾遭爆炒
像信阳毛尖集团这样更换股票名称的上市公司并非个案。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A股市场中,览海投资、首航高科、保利联合、旗天科技等公司也纷纷改名,2020年6月29日,中国国旅正式将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中国中免”,以此突出免税业务,市值屡创新高。
不过,更名很难改变公司的发展实质。2015年5月10日,彼时的多伦股份发公告称拟将名称变更改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2PFinancialInformationServiceCo.,Ltd.,以蹭当时的热点——互联网金融。不过,更名后的匹凸匹日子并不好过,如今已被ST。
港股市场也不乏更名的案例。2021年2月份,泛亚国际拟更名为烯石电动汽车新材料控股的公告发布后,股价大涨145.45%。2020年2月份,前进控股集团发布公告称,将简称由“LEAPHLDGSGP”更改为“OKGTECH”(英文)及由“前进控股集团”更改为“欧科云链”。2020年年底以来,欧科云链的股价涨幅已经超300%。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信阳毛尖集团还是欧科云链股价都长期在1元/股以下,属于“仙股”。在沈萌看来,这些“仙股”不是多年亏损,就是几百倍市盈率,存在忽悠散户的可能。
国泰君安发布的报告认为,南下资金高歌猛进、“跨过香江去”的呼声一浪接一浪之际,投资者也应该警惕港股市场背后的独特风险。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港股绞肉机”现象便是这种风险的外在表现。“港股绞肉机”指的是港股市场某只个股的市值在短时间内迅速大幅下跌,犹如“绞肉机”般使得投资者血本无归的现象,正所谓“跨过香江易,识别埋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