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水果在保鲜行业中的地位有些超然。相对而言,在高毛利产品中频率最高,在高频产品中毛利最高。
这条赛道非常吸引人,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互联网和传统超市都想涉足,但很难长期依靠水果盈利。
这是个内功活儿,内行看门道。
8月中旬,百果源与湖南水果行业龙头友商达成战略合作,百果之友100多家门店陆续升级为百果源品牌门店。
对于已经拥有4000多家门店的百国园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果之友并不是同行中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与百国园深度融合的。
1
合纵连横的战略
早在2016年,百果园就与宁波百果园果蔬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宁波百果园公司的10余家门店转让给百果园。谈及业界的这一惊人之举,余慧勇解释道,“严格来说,宁波的品牌是侵权的,但是早期的百国园本身发展起来非常困难,没有精力去打理,所以当我们准备进入宁波市场的时候,宁波已经有十几家百国园了。这时,是他下令退市、起诉要求赔偿还是该怎么办?我们为什么要互相消耗,最后我们决定化敌为友,让宁波十几家百果园全面转加盟。?”
2017年,百果园与北京最大的水果连锁超市果多多达成战略合作,将果多多品牌纳入百果园体系。北京保留了百果园和果多美两个水果零售品牌,实行双品牌运营,分别占据大众消费水果和高端精品水果两个市场。
这两项战略合作代表了百国源与同行的两种合作形式,即双品牌运营和全品牌加盟。这次与水果之友的合作就是后者。
双品牌运营的合作伙伴通常都有成熟的品牌,与百国园明显不同。
因为过去的品牌整合大多已经成功,越来越多的同行业品牌向百国园靠拢,而水果之友是第一个省级品牌,对百国园意义重大。
加盟整个品牌的合作伙伴,并不意味着品牌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而是需要舵手足够的头脑和眼光。“水果之友的创始人王是一位非常明智的企业家。他对水果行业的长期判断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未来水果行业将面临的不是横向竞争,而是来自强劲对手的跨界竞争。”
于惠勇对新合作企业的掌舵人进行了表扬,并向我们转达了他的判断。“如果百果园赢不了,那么整个生意可能就站不住脚了。”
水果行业就更不用说了,各行各业企业的重组整合案例,十有八九以失败或者矛盾告终,甚至原有的团队被撕裂。
原因很多,利益分配不均,感情不和,甚至一方培育了自己的品牌,导致与合作伙伴横向竞争。
相对而言,直接收购甚至重启一个新品牌似乎是更好的做法,但余慧勇认为,除非绝对必要,否则这两种方法都不应该采用。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都有优点和缺点。并购的确能让管理变得更简单,但是资源整合效率远远不是最优。"
“生鲜连锁,如果本土化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的每一个果园都要从头开始,它自身的发展就会很慢。每一个朋友都是我们潜在的伙伴,他们能够生存到现在,一定有他们的优点。如果他们正面竞争,打死1000个敌人,打伤800个人,就会毁掉别人辛苦几十年的基业,失去很多获得当地资源的机会。与其这样,还不如共同发展,吸引大量的人加入。.”
“这件事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让管理变得简单,而是要有一套管理体系,所以前期很难攻破。这个价格和从0开始相比还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产业生态最有利。”
余惠勇将百果园的融合策略比做合纵连横,“商战也是一种战争,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上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这个角度看,合纵连横是大智慧。”
2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提及业内外的合并失败案例,余惠勇有独特的判断,也深信百果园不会走上同样的路。“我们最早进入市场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的零售渠道商,我们是一个借助现代技术做全产业链运营的公司。”
“从消费端,一直到供应链,我们一直深耕到种植源头。这么做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很少。”
“这种生态化的战略,实际上直接导向一个结果,就是我们面对竞争对手乃至小一些的品牌的时候,通常是一种竞合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所以这么多的品牌融合也才能成功。”
百果园与同业合作至今,的确尚未出现一例失败的情况。这背后,除了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助力,也有很多理念层面的因素。
“融合会成功还是会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最该问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分享的心,是不是真正想帮助别人?如果百果园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件事大概率是不成的。”
“这种认知完全取决于企业创始人的胸怀和格局,如果创始人不仅考虑到自己还考虑到整个生态,存着自己和对方的综合利益都达到最大化的本心,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只考虑自己一家的发展,抱着这种心态,融合就会相当困难,所以一切都源自你的起心动念。”
“道德经里说以其无私故而成其私,中华文化基本的出发点是利他以达利己,这是百果园文化的核心根基。”
“恒义利、能善解,是我们的理念和方法论。合作中99%的矛盾都是误解带来的,我们提倡从善的一面看待人和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融合时化解大部分矛盾。”
抱着利他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时,余惠勇也会在沟通过程中深度剖析合作方的理念,直至达成深度认同。“这也是一个筛选过程,只有理念相通、彼此认同文化的才能真正走到一起,反过来说,重视私利的人找到的合作伙伴一定也是重视私利的。”
3
预判果业终局
尽管公司管理事务繁忙,余惠勇每天仍然要找一个时间,安静思考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他会静下心,修心、修身或思考未来最重要的事。
一直以来,余惠勇对百果园的最终发展形态有着深刻的判断,“我们对全国市场做了分析,认为整个国内市场至少能容纳30000家百果园门店,开店节奏上应该是达到15000家门店之前速度快一点,之后速度放缓。”
百果园发展近二十年以来,第一个七年开设了100家店,第二个七年后发展到1000家店,如今百果园体系内已经有4000多家门店。
余惠勇却认为,开店速度不符合预期,“我没想到会这么慢,以我过去的思考,2020年应该至少开到8000家门店。不过这两年,竞争格局也有所变化,我们需要进化来适应变化。”
在余惠勇看来,水果行业在经过品牌大融合阶段之后,会在每一个地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一个全国性品牌(百果园),一个区域性品牌再加上社区夫妻店,这三种业态都将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余惠勇深耕果业后洞察到的未来,但从过往判断的准确性上,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余惠勇的洞察力。
早在2003年,余惠勇做过两个判断,一是预判未来竞争一定会在供应链,二是预判水果行业之所以没有连锁品牌,是因为没有标准,如果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就能做好连锁品牌。
这两个趋势都得到了验证。在之后的十多年里,百果园深耕供应链上下游,以土地培育、果树培育等技术体系,获得种植方的信任和托付,将水果按照可量化的标准分为招牌、A、B、C四个等级,对不同标准的同类水果区别定价,确保全国门店果品的优质和稳定。
“但也有少数趋势是我预想不到的,这就要考验应变能力和拥抱变化的能力。”
余惠勇对于这种变化,似乎有些期待,“百果园已经做好了准备,或者说,我们已经参与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