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赢在中国评委,赢在中国创业导师马方

刘宏 李韵哲 詹婕

最传统的提问报道: 《家风是什么?》

从《你幸福吗?》年、2012年、《爱国让你想到什么?》年、2013年、《家风是什么?》年、2014年,这种海纳百川的提问报道几乎每年都能在央视节目中引起一定的反响,抛出的问题似乎成了全国性的问题。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庭节日。央视此时讨论家风,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此外,记者在节目中的提问明显增多。通常在这样大规模的提问节目中,提问可能会被缩小,这样可能不会增加深度,反而可能会影响提问的公平性。

与此同时,名人开始出现在受访者中。《家风是什么?》除了城市街心公园、大学校园、年货市场、小吃街等代表性场合的受访者外,还有梅葆玖、柳传志、王蒙、贺龙的女儿何晓明、任的女儿等众多名人。受访者的这种变化,可能会改变这种采访的初衷,因为这份街头报道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草根性格,加上名人采访链接后,似乎影响了这份纪实采访的真实性。一般来说,名人接受采访的机会很多。他们往往有备无患,不慌不忙,容易让节目失去机会。平心而论,采访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尤其是电视上的新闻采访。所以在基层报道中看到一些名人总感觉有点奇怪,就像广告报道一样。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新闻采访水平下降了吗?至少从电视采访的角度来看,如今难得看到一档精彩的新闻采访节目,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似乎都被边缘化了。我们的新闻采访节目倾向于主持人导向,演讲者越来越多,记者越来越少。以前我们担心主持人不采访,现在他们说新闻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剩下的采访亮点似乎就是街头。或许我们可以把央视的街头阅读看作是电视版的读者来信,但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比报纸更有娱乐性,或者说图片比文字更有趣。也可以发现,电视评论体系没有等级之分,草根意见一直是一个空缺。这也可能表明,在电视上表达观点比在报纸上更难。

最赶时髦的报道:央视大数据新闻

如果说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大数据新闻元年。春节前夕,央视推出了《据说春节出行抢跑》系列报道,随后又推出了《据说春节》《据说两会》《大数据看出行》等系列报道,都让人们看到了央视在电视媒体上积极探索大数据新闻的努力。虽然央视只是简单的引用和分析大数据新闻的呈现,但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如何利用技术提高数据可视化?如何让枯燥的数据依赖有温度的故事?记者如何向数据提供商索要专业数据?大数据思维模式下如何保持对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如何加强大数据新闻的深度,而不仅仅是把数据提供者的数据加工成表格、动态图表、主持人的解说?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危险的报道:央视记者走进“上帝之城”

央视《东方时空》的《走进“上帝之城”》是2014年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报道。记者刘孝奇在实弹面前的冷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西。

海外调查性报道比国内更难操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走进“上帝之城”》报告中,协助采访的联系人都是记者在过去几年巴西毒品、枪支生产调查报告中积累的。报道中,记者与毒贩沟通顺畅,这也是由于此前数据收集过程中贫民窟积累了大量“黑话”。

可以看出,近年来央视以报道的形式更加重视外地记者在该领域的作用,记者出现和经历报道的比例日益增加。《走进“上帝之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力不从心的报道:马航客机失联

2014年,最感人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是马航客机失事。在这次事件中,央视的表现、掌声和嘘声都是齐飞的,进步和不足并存。

马航客机失事虽然发生在国外,但机上154名中国同胞的安危牵动着国人的心,迅速成为当时公众最关心的话题。虽然中国媒体在现场报道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观众还是觉得真相扑朔迷离。

央视的表现只能说

力了,表现出专业与创新上的不足,大体上遵循了国际报道的传统,做连线,请专家,转播马方消息等,报道更多集中于搜救进展、家属情况,缺乏西方媒体深度挖掘关键信息上的实力。而且,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相比,在话语权上本就不公平。


看上去央视在直播方面一直在进步,主持人的能力普遍提高,已经不那么依赖某个知名主持人了。不过,这也许是问题所在,在这种重大新闻直播里,相对固定主持人有利于观众的识别,也有助于推出名主持人。当然不是说把一个人累坏了。


据说在马航客机失联以后,法国有关方面对失联的法国乘客家属有一个忠告,就是不要看新闻。这当然是出于保护家属心理的考虑。但是,这也反映了新闻报道在此时的尴尬,一方面,很多人想知道危机的结果;另一方面,过度报道往往会对家属心理产生某种损害。新闻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矛盾。


在这次马航客机失联报道中,媒体的问题到底有多大?中国媒体此次被指责最多的是大量引用西方媒体的信息,这对媒体来说,确实丢面子。但是,倘若往大了想,对观众而言又有多大影响呢?读者更关注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和透明化,至于是谁先报道的,并没有那么重要。媒体比拼的最大战场恐怕还是在国内。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过程拉得很长。通常,新闻都是离结果最近,展示事件的结果。虽然现在新闻界也喜欢展示新闻的过程,比如电视现场直播,但是这毕竟有人为的色彩,真正展示新闻的全部过程还是要靠新闻事件本身。过程往往比结果有更多的放大效应。


最具争议的报道:央视东莞扫黄


2013年央视对星巴克价格的报道遭人诟病的事儿还历历在目,没想到2014年初央视的东莞扫黄报道一出,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争议?看上去问题出在怎么报道上,换言之,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判断。这种报道肯定是有收视率的,并且会引发有关报道背景的某些猜测,因为报道是比较集中的。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报道经常进行墙报式解读,这一点要适应。


最好看的科学节目:《最强大脑》


2014年,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横空出世,这档引进自德国《Super Brain》的节目一上档就让观众耳目一新。


《最强大脑》中的选手可谓科学怪人,如中国“雨人”周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选手没有令人羡慕的学历,有的甚至有生理上的缺陷。此外,节目的科学评委由研究人脑科学、年仅36岁的北京大学副教授魏坤琳担任,这位外貌帅气的博士善于用大白话把科学原理变得接地气。


怎么看《最强大脑》?看上去这个节目的场面很震撼,会吸引平时对科学节目不大感兴趣的观众。评委很机智,可以调动观众讨论科学的意义。流行元素也是这个节目的一个特色,当红明星做嘉宾展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这个节目既不是简单的科普节目,也不是表现特异功能的节目,像是寻找聪明人。事实上,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可能存在非对称性。我们通常会以为,在传播上,传者越专业,越容易影响受众。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就电视节目来说,制作人可能对传播形式很专业,不过对传播内容就不一定。科技节目和军事节目都有类似情况。阳春白雪往往需要知音。


最令人困惑的节目:《超级演说家》


《超级演说家》采用导师制和盲选的方式,分战队进行比赛,节目选拔了60位选手来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问题是,演讲也需要导师吗?在电视节目中,唱歌需要选择导师,这个可以理解,也非常流行。但是,不容易理解的是,现在一些有关演讲的电视节目也有玩导师的,并且看上去还要培养演说家,让人大跌眼镜。首先,这些所谓的演讲导师有过什么好的演讲吗?其次,他们是要提高学生的演讲形式还是演讲内容?他们能够决定后者吗?


最有话题感的电视剧:《大丈夫》


2014年初,这部当代都市家庭话题喜剧登陆几大卫视黄金档,电视剧中所表现的老少恋、姐弟恋是观众口中热议的话题,看上去它好像摆脱了以往家庭伦理情感剧一味展现婆媳矛盾的模式。


老少恋是当下国产电视剧很少提及的话题,它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毕竟电视剧要面对不同年龄的收视群体,这些人群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但是,这部剧大胆地将镜头对准两对非常态恋情:老少恋和姐弟恋。


电视剧对社会道德观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对比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就会发现,如今的社会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假如说新闻报道反映的是社会道德观的上限和下限,电视剧表现的就可以说是社会平均道德观。比较而言,电影在社会道德尺度的描写上更激进一些。反过来,我们也能够看到道德政策对电视剧的影响,虽然官方的这些政策并非明文规定,但是,它可以通过审查和监督对编剧产生影响,比如说,小三都不能有好结果。这就如同政治政策对小品和相声的影响。


最经典的抗战剧:《红高粱》


在2014年尾,热度最高的电视剧非《红高粱》莫属了,这部改编自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小说的电视剧,有郑晓龙作品的风格,同时又有周迅少见的电视剧演出,更难得的是有莫言在背后做艺术顾问。虽然获过柏林金熊奖的张艺谋电影版《红高粱》深得人心,但这部电视剧仍然表现不俗。


抗日战争对中国电视剧有很大影响,目前看,抗日题材电视剧在播出剧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精品,也有神剧,除了官方引导以外,观众的接受也值得一提。比较而言,在电影院就很少见抗日电影。现在很多抗日电视剧往往缺乏厚度,为写抗日而写抗日,没有厚重的生活做基础。在这方面,《红高粱》就显得高出一筹了。


比较起来,电影培养的观众通常是对明星更感兴趣。而电视培养的观众往往可以对一个作品保持一定的忠诚度。这反映了电影和电视在培养观众上的区别。电视的持续性常常能够改变一些观众的收视初衷,也就是说,它并不完全依赖铁杆粉丝,它会通过口碑置换观众。


最出人意料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2014年10月6日登陆北京卫视首播。该剧将笔触伸向了中国现代史,选取1948年至1949年数月时间为历史节点。此时看似平静的北平城暗流涌动,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国民党强制推行币制改革,国民党内部清廉派和贪腐派等多方势力,在经济战线展开激烈较量。


该剧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哲学思考,打破了多年来历史剧重视历史策略与历史阴谋的条框。它没有用纯粹政治化的方式呈现每一个人物的身份,也不是一部政治作品,而是按照历史规律来揭示一个庞大政权的溃败,表现出历史的悲剧性。在当今中国反腐败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时候,这个电视剧自然就表现得不同凡响,让人浮想联翩。


最依赖粉丝的电视剧:《离婚律师》


电视剧《离婚律师》2014年8月4日在江苏、浙江、天津和深圳四大卫视首播,创下收视同时破1的纪录,持续稳坐收视冠军宝座。同时,该剧在网络视频网站的播出也刷新了电视剧播放的纪录。这种情况可以让我们看到强势频道的价值,近年来,以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代表的强势频道越来越引人注目,可谓强势频道现象,特点是娱乐节目起家,波及电视剧,甚至会影响到新闻。在这个意义上,央视的多频道全国覆盖的优势被一定程度地抑制。


这个电视剧的男女主演是号称“微博女王”的姚晨和“国民大叔”的吴秀波,粉丝经济对该剧有明显的支撑。


最怀旧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这个剧播出时,很多人有怀旧的心情,想回味自己在那段历史中的变化,但是,这显然不是这个历史剧的拍摄倾向。可以说个人怀旧靠时间,群体怀旧靠历史。当然,青年人还没到怀旧的年纪,所以说该剧的主要观众并不是青年人。


在中国,几乎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就是一个影视剧出来以后,引起社会上的某些有关政治的猜测,认为这种剧目的出台有政治背景,或者和新政相关。过去,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电影身上,如今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电视剧身上了。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人是把这个电视剧当成纪录片看的,一方面说明它比较真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透露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


最令人失望的电视剧:《爱情公寓4》


继《爱情公寓》前三部后,2014年1月17日,《爱情公寓4》上星首播,爱奇艺、PPS同步卫视播放,继承前三部的良好口碑,受到了观众广泛、持续的关注。剧集主创在剧中直接向美剧致敬,再现美剧经典情节,同时也出现了好莱坞大片的情节设计,直接回应了抄袭话题。


在第四部中,剧中主角面临了结婚、买车、买房等多个社会问题,也是该剧年轻受众在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电视剧《爱情公寓4》有一处不文明的地方,有一集用了很多篇幅表现吐痰功,令人作呕。虽然它有可能想讽刺某些武林功夫,但是,反复出现吐痰镜头,影响恶劣。这对儿童影响尤其不好。尽管是喜剧,创作者想有笑点,然而,不随地吐痰是被广泛认为底线过低的口号,如今就连这一点都被该剧突破了,遗憾。


拿《爱情公寓4》和美国电视剧《老友记》比较,连小孩子都能看出来前者对后者的模仿。如果不看《老友记》,会觉得《爱情公寓4》还不错。但是,《爱情公寓4》更年轻、更幼稚、更不稳定,也许偏重语言是国内这种喜剧的通病。


最滑稽的抗日神剧:《我要当八路》


电视剧《我要当八路》中最滑稽的是,在和日本鬼子作战时,居然有抗日奇侠翻跟头跃出阵地,并且开枪射击。看上去就好像是表演杂技,活脱脱像文革样板戏。这是把战争当儿戏,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性丧失警惕。这也是一种对历史的不尊重。


最有地域特色的电视剧:《红色》


如果把电视剧《潜伏》和《红色》作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市民生活非常不同,前者虽然写的是天津,但是,几乎不说天津方言。后者有很多沪语和浓厚的上海口音,风趣的小市民生活成为该剧的另一条主线。而《潜伏》很少表现市民阶层,这在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电视剧中可以说是一个遗憾。


最善于植入广告的电视剧:《结婚前规则》


这个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的方法比较新,就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在广告公司工作,电视剧画面中并没有出现长城润滑油,但是,通过主人公们讨论这个品牌的策划方案,用说的方式植入了广告。在目前的电视剧中,类似的方式还有通过房屋中介公司中的工作人员来植入广告。


电视剧《结婚前规则》还有另一个特点,它不是用怀旧的物品划分年代,而是靠观念。通常年代的固化是靠共同的经历和怀旧的物件,如同孩子的玩具。但是,从中国的80后开始,观念成为他们的年代标志。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李韵哲 詹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