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国内企业加班严重 公司加班严重

996:隐秘而又公开的“痛”

互联网平台畸形加班文化调查

“996”,一个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吐槽中,却几乎从未出现在公司“明文系统”中的词。

这几天,员工猝死、跳楼、被辞退等。都发生在拼多多,这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声讨和关注。

12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联系被辞退员工,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回顾。然而,在公开实施、保密的敏感词“996”背后,折射出的畸形加班文化值得深思。

认同言论过激但不后悔发视频

2020年12月29日,一名20出头的女员工意外死亡;2021年1月9日,长沙有员工报称跳楼自杀……一系列事件让拼多多“非正常加班”“996”的工作机制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件反复发酵。2021年1月10日,花名叫“王太旭”的拼多多员工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视频《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

11日,拼多多回复记者称,公司查询到他之前的匿名帖子内容充斥着“想死”“抬”等不良“极端言论”。人力资源部判断该员工上述言论严重违反员工手册,其极端情绪可能对其他同事造成未知威胁,决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回应还称,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后,该员工及其邻居继续在网上发布不实言论,包括公司HR通过阅读其手机得知其在匿名社区发帖,公司HR威胁要销毁其文件,公司还有一个300小时工作时间的“子计算器”,这些都是谣言。

“我承认我的发言有点过于激进,但我不后悔把视频发到网上。”12日,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专访时,王太旭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其他同事的记录,他们从周日、周一到周五,一周6天从上午10点左右一直打卡到晚上10点左右。

“加入拼多多一年半以来,我一直是上午11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每月工作时间在300小时左右,这也是集团很多同事的现状。如果工作时间不符合要求,将由主管进行谈话。但是,这些不会明文规定成白纸黑字,而是一种隐性制度,很难证明。”

目前,王太旭一直在咨询劳动仲裁等相关事宜。“我的心情很复杂,带着愤怒、无助和遗憾。愤怒的是公司的加班制度不断突破底线;无奈的是,加班文化带来的工资确实高了一点,每个人都因为个人规划和生活压力必须留下来;可惜这个系统里还剩下几千个‘我’。”王太虚说。

隐性超时加班成“标配”却难举证

对“996”和其他机制的谴责不是个案。非正常加班文化引发的纠纷近年来频频出现:都说“996是福”;在公司年会上,公开表示“未来将实行996工作制,即使是工作和家庭平衡不好的例子也可以离婚”;有企业宣布,全体员工将启动“每隔一周有两个周末”的大小周模式。

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年轻人一边加班一边吐槽“996”。

“互联网巨头从来不说加班,但免费班车、免费餐券、免费出租车的‘福利’一步一步来,员工自愿加班。”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小张说:“晚走两个小时可以免费坐班车,加班一个小时可以免费领第二天的餐券,再忍一个小时可以报销出租车费。因此,几乎没有人不加班。甚至好像我们加班都很开心。”小张说,他几乎没见过组里有人准时下班。“准时上班感觉像是翘班。”

举证难、认证难是加班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监督执法单位的角度来看,往往容易陷入只有劳动者才能举报、被动监督的局面;然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很少有工人愿意

/>

“按照劳动法的最上限工作时间来看,‘996’工作制度显然超时,甚至超过的时长相当惊人。”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乐元认为,不论加班长短,用人单位都是必须要和劳动者协商后才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这个“协商”在实践中,往往容易流于表面甚至“缺席”。“从我入职一年半来看,我没有接触过公司的工会组织。”王太虚说。


制度的缺失也让“过劳死”难以认定。2003年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七种可以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但并不包括“过劳死”。“严格意义上说,‘过劳死’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按照现行条例,有可能可以将‘过劳死’认定为工伤的情况是,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突发疾病且48小时内抢救无效的情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锴说,认定标准相对比较严格。


告别“超时加班光荣论”


专家认为,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有更强的证据意识和保全意识。


记者查询发现,在2018年的一个判例中,就曾出现过员工连续一个半月超时加班后猝死、家属将企业告上法庭的案例。案例显示,一是工作时间以及延长的工作时间如果均超过法律规定上限,公司所提“自愿加班”“已支付加班费”的理由都不能作为其违法延长劳动时间的合理事由;二是即便无法证明加班与其死亡结果存在必然直接因果,无法认定为工伤,公司对该员工死亡造成的损失也需承担赔偿责任。


在休假文化大不过加班文化的当下,难以指望企业靠道德自觉来解决超时加班的困局。早在多年前,就有专家呼吁:要遏制过度加班现象,在企业层面建立健全工时协商机制,在行业层面科学制定劳动定额,在立法层面明确界定“过劳死”标准,在政府层面加大执法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鉴于“过劳死”认定为工伤难度较大,不少专家也建议适当扩大职业病目录的范围,“把一些普遍由于工作压力引起但却不在原有目录范围内的疾病纳入进来。”江锴表示,既要用法律标准的完善让企业认识到,畸形的“超时加班”并不光荣甚至需要付出代价,也要让诸如行业协会、企业工会这样的组织力量发挥出作用,守护劳动者的权益。


李乐元说,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之下,很多劳动者是被无奈地裹挟在其中,精密计算带来极高效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背后的安全问题。“行业惯性不一定就有合理性,只有关照好每一个劳动者,我们的社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记者周琳、王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