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的家乡是江西省宁都县,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毕业于九江学院商学院,他在浙江义乌创办了天妃孔明灯饰厂,但一年后,他把工厂搬回了老家。之后,他利用孔明花灯易学、易做、易普及的优势,小孔明花灯带动了宁都县多个乡镇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就业。随着电商平台在刘鹏飞的使用,孔明灯笼已经销往全球各地,并连续四年实现全球第一产量,当地村民因孔明灯笼而获得的年收入最多已超过3万元。可以说一盏灯火照亮了一个乡镇,电商也带动了整个孔明彩灯产业链的扶贫。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并将触角延伸到农村市场,像刘鹏飞这样的返乡人才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因为他们的参与,一个个电商“沙漠”奠定了电商的根基;因为他们的宣传,村民们开始接触这个新事物,并从中受益。因为他们的行动,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农产品有了更好的出路。中国农村电商示范县就有一批这样的有志青年。同时,聚焦本土人才培养,培育促进创新创业的沃土、搭建平台、激活动力,成为示范县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老香棒老香
来自安徽省潜山县的陈娇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创业者,家乡特色农产品“瓜蒌”是她创业的起点。2011年,她第一次在县城开了一家专卖店,闲暇时在网上了解到开淘宝店的机会。然后,她自学了网络,注册了一家淘宝店,开始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没过多久,陈娇就尝到了甜头。那一年,网上销售额达到87万元。同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九点”瓜蒌种子品牌。
随着创业的成功,很多老乡都来陈娇这里学习她的经验,她非常愿意传授自己的经验。2013年,她举办了第一期网络创业培训班,共举办4期,培训学员220人,发展了许多销售当地农特产品的优秀网店和经销商。陈娇对千山农业电商发展的贡献不止于此。2014年,为稳定瓜蒌种子供应,九电公司开始发展瓜蒌种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周边群众种植瓜蒌。公司与其成员签订了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和销售的协议,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也为公司的供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黑龙江省明水县的乔伟琪和陈娇一样,不仅在家乡播下了电商的种子,也为家乡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做出了贡献。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的乔伟琪,在北京找到了一份解决户口的工作,但2013年,他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原因是他希望家乡的农副产品质优价廉能通过电商淘汰。2015年,乔伟琪的淘宝店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他动员村民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以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的形式种植粮食。合作社还引进了农业保险,提高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筑巢引凤。
一方面,有理想、有责任的年轻人主动回乡,在家乡为明天而奋斗,参与电商创业,率先垂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在优化创业环境,提供舞台,创造机会,营造电商氛围,吸引人才回流,并在
江苏省东台市还重点加强创业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创业技能。除了引进创业人才,该市还打造了多层次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新模式,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电子商务班,举办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16期,培训4000余人,从事电子商务创业2700余人。
其中,五里镇光山村数十名妇女在参加创业培训后,探索出一条利用外资产业优势发展本地电商的路子。他们常年驻扎在常熟服装城进行选衣、包装、发货,而留在光山村的亲戚朋友则在家开网店,负责接单和售后服务。就这样,全村开了378家淘宝店,带动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ont-size:15px;">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探索电商发展也以培养本土化电商人才为目标,针对当地蒙古族比例较高的实际,通过搭建平台,引进“外脑”,培育“内脑”,实现了“内脑”与“外脑”结合、企业与个人协同、创业和就业同步。在引进“外脑”方面,首先搭建起科右中旗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引进了神州买卖提、内蒙古创客、内蒙古正鹰等“外脑”入驻基地。逐步搭建起涵盖早期投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交流的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在全旗掀起创业创新的热潮。
在培育“内脑”方面,联合内蒙古正鹰电商服务机构在当地选拔5名具备蒙汉双语表达能力的大学生,利用正鹰电商服务机构针对农畜产品上行的电子商务标准岗位孵化方案,以“实操+孵化”的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联合神州买卖提、内蒙古创客等专业电商培训孵化团队,在当地人才储备中心选拔38名蒙汉兼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对工业品下行的电子商务标准岗位孵化培训。由此,该旗成功培育出全国第一支具备电子商务实战实操经验和授课培训能力的蒙汉双语电子商务讲师团队,破解了电子商务在少数民族地区因语言沟通障碍而难以推进的问题。有了讲师团队,2015年以来,科右中旗共举办电子商务普及、提升、精英培训班等21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