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对《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规划(2018-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反馈函,指出环评报告存在环境影响追溯评价深度不够等质量问题,需要修订完善。
根据生态环境部上述函,环评报告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吴江区属于江苏省苏州市。据《苏州日报》年8月8日消息,今年是吴江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的第11年。
函称,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对环评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后,发现环评报告存在回顾性评价深度不足、缺乏环境影响预测因子、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缺乏针对性等质量问题。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相关人士表示,环评报告对吴江经济开发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认定仍缺乏针对性。未结合上一轮规划规划环评要求和环保督察反馈,根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区域优化升级等相关要求,明确开发区现有化工、电镀企业及太湖一级保护区企业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对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企业也没有整改建议,如淘汰、转型、升级、加强污染防治等。规划实施中的环境污染、潜在环境风险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上述函称,环评报告环境影响预测因子缺少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结论不可信。
上述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的人士表示,环评报告基于2018年对当前环境质量的预测,规划实施后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因子均已达标。但由于2018年该区域细颗粒物超标,环评报告中计算的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在考虑区域内源削减后将继续增加,且未提出进一步削减计划,无法保证规划水平年大气环境细颗粒物达标。规划实施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上述函还指出,环评报告中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不具有针对性。吴江经济开发区规划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世界级古镇文化旅游目的地。而开发区中部新城区的居住商业用地,靠近北部混合区和南部工业区的相关企业,东部与同里古镇相连。开发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产城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根据上述函,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不具有针对性,优化后不考虑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布局,难以避免不同组团的产业发展对周边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