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操作数字、历法等文化和自然内容。
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习俗: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年夜饭。
人们经常在除夕熬夜,这被称为“守岁”。除夕之夜,国内外都要打扫干净,贴上门神、春联、年画、窗花和祝福。人们穿上带有节日色彩和图案的新衣服。除夕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现在除夕最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如果这一天你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你会一直想家,想家。
《除夜作》唐
酒店的冷灯一个人睡不着,顾客的遭遇就变成了悲哀。
故乡今夜思千里,忧明又一年。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节放鞭炮、放烟花,发压岁钱,走亲访友,送新年礼物,去祖坟,逛花市,生火社交等诸多活动,都是极其享受的。春节期间,人们通常吃年糕、饺子、饺子、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和糖果。
《元日》宋安石
爆竹声的轰鸣声,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温暖的春风来到新年,人们开心地喝着新酿的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在灯笼上解谜
正月是农历的正月,古人称之为“夜”,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节。又称农历正月、元宵节或元宵节,它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地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赏灯笼、舞龙舞狮是一些重要的民俗。
《正月十五夜》唐苏伟道
光散了,在花园深处映射出灿烂的光,像一朵美丽的花;由于到处都可以通行,大门的锁被打开了。
人群涌动,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满了每个角落,人们可以看到头顶上的月亮。
月光阴影下的歌手们,盛装打扮,浓妆艳抹,一边唱着《梅花》。
京城已经废了,玉漏的时机你不要急,莫让今年只有一次元宵节的夜晚匆匆而过。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农历正月十五,花市灯火通明。
月亮升到了柳树的顶端,夜幕降临后,他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
去年没人看见,眼泪打湿了春天的衬衫袖子
《青玉案元夕》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现在已经和清明节合并,现代不过这个节了)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中秋》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习俗: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 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有些地方有过冬大过年的说法。这一天团圆也是一个主题。
《至后》 唐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冬至在古人的眼中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是新时光的开始。气候有了变化,人们也会跟着变动。古人们对于冬至的体会是由心触发的,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美好。这个节日来源于佛教教人感恩。因而腊八节可以说是中国的感恩节。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13.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习俗:除尘、吃灶糖 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