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投后工作,投资经理对项目也有反馈。最近在想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投资者和企业家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话题过去很多人都谈过,但看完总有一种表面和谐的感觉,但本质还是“甲乙”。事情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今,创业的难度、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时候换个角度看待创造和投资的关系了!
古代犹太哲学家列维曾说:“要想帮助一个人走出泥淖,不要以为站在顶端伸出援手就够了。你应该从头到尾都去泥地,然后用一双强壮的手抓住他,这样你和他就会再次从泥地中重生。”
对于企业家来说,早期投资者指向顶部是不够的。有时候,当你隔空给出无效的建议时,企业家不得不腾出时间“倾听”。对于创业者来说,真的是非常痛苦的经历。那么,最酷的创作和投资有什么关系呢?我有四个诀窍:不怀疑人,与时俱进,减少噪音,长期投资。
第一招:投人不疑
一旦你决定了你的投资,你应该对这个企业家有信心。
口头上相信一个人很容易,但内心却很难真正相信。在我看来,投资者的内心应该非常坚定。一旦投了,千万不要怀疑,坚信TA是这一类的最终赢家。
就像结婚谈恋爱一样。婚前的两个人大部分都处于恋爱的甜蜜期。我们会看到更多对方的优点,容易忽略对方的缺点。在前期投资之前,我们会看到创始人的潜力,看到创始人的聪明、坚韧或毅力等闪光点。
在投资之后,一旦项目进入推广过程,也可能会发现企业家的一些意识可能还不够。投资者在觉得不对劲的时候,会为创业者焦虑,甚至怀疑创业者自身的能力。这样的怀疑可能只是一些矛盾的开始。
如果我们想投票给人们,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现实:所有早期的创业项目都千疮百孔。如果你不投资一个项目,你可以列出一万个理由,但一旦你决定投资,你必须对企业家有信心。在过去几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中,陌生人因为简单的信仰和相互的认知而变得熟悉并有效合作。如果投资者与企业家的沟通只有三轮,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开始寻找替代方案。这样的项目无论如何也做不好。
第二招:并驾齐驱
不要站在远处,而是从创业者的角度开始合伙。
随着一个投资项目的结束,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或多或少会变得微妙。作为项目的掌舵人,创业者有自己的切口和前进的步伐,但投资者也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很多投资者过去常说“只帮不添乱”。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控制“只帮不添乱”的规模?这让很多投资者头疼,尤其是年轻的投资经理。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很多投资人的意见大多是在企业家的眼里,成为投资人的指手画脚,干扰项目进度。
如何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
我的建议是,项目投资完成后,投资经理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视角,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员,甚至是联合创始人,想象一下这个时候和创业者一起做什么,甚至和他一起工作,一起出去跑现场。当投资者感受到真实和接地气的时候,未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会更有针对性,给予的资源才会真正雪中送炭。
因此,投资方应该是企业家的共同创始人,而不能是甲方.
第三招:减少噪音
在企业家的信息收集系统中,投资者的声音是比较的。
重要的一种声音。不管投资人说了什么,创业者都会试图听到并且反馈。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信息干扰,投资人的信息输出就要尽量简练、完整、重要和有效。投资人尽量减少无效的信息输出,对于行业内的“八卦“、”趣事“”知识“”方法论“等尽量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再传达给创业者,尊重创业者自己的节奏,不要在过程中时不时的打乱、点评、指摘。
消除这种噪音,可以让创业者更专注的俯身在自己的事情上。

第四招: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真正把创业者当做心灵上的family member。
很多投资机构都喜欢将自己的投后公司组群,冠以XX兄弟会,XX帮,XX派的名字,我们也不例外,我们“青山家”的活动也在组织中。为什么叫“家”?我想了很久。因为,投资和创业的关系,有时候得像你跟自己的家人。说不抛弃不放弃也好,休戚与共也好,感同身受也好,如果投资跟创业的感觉,能找到跟家庭成员之间的那种感情和状态,这个关系基本就成功了。
一般来讲,被投资人选定的创业者无论是他个人还是所做的项目都有很大潜力,即使是创业者是草根状态起步,一无所有起步,只要能找到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所谓“相识于微时”。一路创业,一路成长,即使一个项目失败了,但是只要这个创业者还有创业的心和韧劲,总有一天会有所成就。
过去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独角兽企业,都是创业者几经探索后发力的明星项目,如果仔细观察后发现,都有早期投资者不离不弃的身影。反过来,对投资人最可怕的是,之前一路投资,但最后唯一做成的事情你没投。

以上四招,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方法,希望可以跟各位创业者、投资人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