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工控如何创业 工控创业

原文发布在公众号【未来价值研究院】,完整版及更多文章,请移步关注

引导语言

一个足够硬核的样板企业

7月,被称为“工控小华为”的汇川科技发布了又一份超预期的公司中期报告公告。

2021年初发布的2020年业绩预增公告显示,汇川科技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0%~130%。

刚刚发布的公司中期报告公告显示,汇川科技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60%-8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5%-125%,全面超预期!

机构对此相当乐观。的确,公司三大业务齐头并进,加上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汇川科技似乎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那么,这家公司为什么这么强呢?哪里强?

01 产业进化大背景


通俗一点说,汇川主业是做“工控”的。




现代意义上的“自动化与工业控制系统”,通常被简称为ICS(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在ISA-99/IEC 62443标准中,它的标准定义是:




“一个包括人员、硬件以及软件,能够对工业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造成影响的集合”




简单说,就是“能自己干活的机器,无需人力过多参与”。




工业自动化,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是1935年以前的“蒙昧时期”,最早能追溯到1745年,欧洲人把自动装置用在风车上磨面,开启了真正的工业自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提高这类装置的效率,才有了蒸汽引擎,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些古早的控制系统,老不稳定了,动不动就跑偏、失效。一旦出了问题,只能靠工程师的经验来解决。工程师们就像坐堂大夫之于中药铺,离开他,急死你也玩不转。




工业革命时代使用的蒸汽机机械部分设计图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到了工业自动化的第二个历史时期,也就是1935年—1950年的 “古典主义时期”,四家美国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建设者铸铁公司”、福克斯波罗公司、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实验室,站了出来。




他们拓宽了通信系统带宽、统一了大量术语、设计了反馈回路、引入了“框图”概念......从此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工业生产从此摆脱了工程师的经验主义。




第三个时期是1950年至今的“新疆域时期“,电子计算机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这个时期,全球第一个数字化工业控制系统建设完成,被称为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也就是第一代“现代工业控制系统“。




早期的DDC系统




此后,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结构慢慢清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核心组件。




这里面,就包括今天汇川技术做的一系列东东,比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远程终端单元(RTU),还有通信技术、协议(如DNP3)等等。




这些组件具体都是干什么的?你完全没必要弄清楚。我们只需要知道,这都是现代工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汇川技术的主业就是干这个的,这就可以了。




02 工控竞赛前半程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工控系统几十年里更新换代了四次之多。




先是由模拟仪表、手动控制系统,升级到由计算机管理的“集中式工业控制系统”。




然后又升级到“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然后又升级到“离散式”控制系统。




然后又升级到全分散、全数字、全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FCS系统本质是一种架构,上图只可提供一点直观形象




这些概念,读者也不需要完全搞明白,只要明白一点就够了——世界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更新升级速度之快,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所以,从长远来看,一个现代国家,是否具备自主升级工控系统的能力,对其在世界工业领域里的竞争,有直接的影响。




说穿了,工控系统这事儿,就是一场军备竞赛。




准确地说,第五次更新换代也已经开始了——随着“工业3.0”向“工业4.0”演进,智能化工控系统、工业PC、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慢慢成为主流。




我国的工控系统自造能力,曾经一度发展得相当不错。2007年,自动化供应商“北京和利时“,曾经杀入美国《Control Global》杂志每年发表的”世界自动化50强“榜单。






不过,从2008年以后,我国民族自动化工业公司的身影就没再登上过这份名单。




最近的这些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大多被居于前十位的传统大供应商占据,比如西门子、ABB, 艾默生施耐德霍尼韦尔罗克韦尔、横河等等。




截至2019年,以工业自动化细分赛道——伺服系统行业为例,中国市场企业的竞争格局,大概是下图这个样子:




换句话说,我们在工控系统自造能力这个领域,还说不上强大。在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方面,我们也还有不少空白去填补。




截至2019 年,全球国家与地区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数据中,新加坡(918 台/万人)、韩国(855 台/万人)和日本(364 台/万人)为前三名,是工业机器人高密度国家。中国的数据是187台/万人,只排在第15位。




但现实是,“自动化替代人力”这件事,我们必须抓点儿紧了。前些年,随着我们人力成本优势的减弱,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将工厂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另外,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我们的工业门类偏偏又最齐全。这么庞大的工业体系,每天都需要运转各种自动化仪表、工业软件、传感器和电磁阀变频调速器、机器人……




中国越来越庞大的工业 每天都离不开工业自动化的支持




换句话说,下游需求“刚”得不行。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国内企业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从政策层面说,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就已经将工业自动化,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同年12月,国务院制定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要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等相关支撑技术和产品。




2012年,工信部又表示要大力推进智能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关键执行和传动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




此后陆陆续续,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规划政策频繁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十四五规划”,都在反复敲打工业自动化这件事。




汇川技术崛起的故事也就此徐徐展开。




03 十八年的蜕变


分析汇川技术的研报里,经常把其称为“工业自动化龙头”。




事实上,从创业到龙头,汇川技术用了18年时间。




现在的汇川技术,身上标签很多——国内最大的中低压变频器与伺服系统供应商,行业领先的电梯大配套供应商,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系统领导者…等等。




汇川技术的官方网站上,也列出了庞大的业务体系:通用自动化、电梯电气大配套、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源系统、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




不过,倒退回18年以前,刚创立的汇川,只是单一的变频器提供商,而且还是因为偶然事件才创办的。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重创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华为遭遇资本寒冬。




对此,华为只能“断臂求生“——坚守电信设备这个“主航道”,其它附属产业统统割掉。




当时华为旗下的安圣电气,因此以7.5亿美元被艾默生收入囊中。而今天汇川技术的老总朱兴明,正是当时安圣电气变频器产品线的总监。




这一事件,后来催生了一大批“华为系企业“,汇川技术也是其中之一,在2003年,由朱兴明和一批从华为出走的精英创办。




汇川一共19位发起人里面,16位都有华为工作的背景。从研发到销售,再到供应链管理,长枪短炮,一应俱全。




大家从朱兴明最擅长的变频器开始趟业务。所谓变频器,是用来控制电机转速和输出转矩的设备,分为低压变频器和高压变频器,两者差别很大。




通过押注矢量变频,汇川技术推出了“NICE3000电梯一体化控制器”。




这是一种“电梯一体化专机”产品。这之前,电梯的变频驱动控制(管动力,控制启动和停止)、电梯逻辑控制(管派梯和选层),彼此是独立的。




NICE3000一体化控制器外观及尺寸示意图




汇川技术最牛的地方,在于将两者合二为一。用上这个产品,设备的现场安装工期可以缩短一半。




当时,国内房地产市场正火得冒烟,电梯行业自然跟涨,NICE3000又是个“爆款“,当然供不应求,汇川技术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直到2019年,变频器仍然还是汇川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汇川技术的进场,开始让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市占率发生了变化。




2008年的国内市场,汇川技术低压变频器的份额还不到2%。可到了2019年,汇川技术的份额已经膨胀到了14%,成了仅次于ABB和西门子的老三。






变频器给汇川带来了第一桶金。不过,想在工业自动化这条赛道上成为巨头,靠单一产品是养不起来的。




这个行业有这个行业自己的特点——天生“大而散“、产品多元化。不管你是西门子,还是ABB,无一不是在一步步拓宽产品线的过程中强大起来的。




于是从2008年起,汇川技术开始拓宽产品线,首先瞄准伺服系统,并同步拓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业务。与此同时,开始进军新能源车电控领域。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已经形成 “电机+电控+变速箱”的动力总成系统能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最大份额的供应商。




2014年,汇川技术又正式进入机器人领域,布局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器、机器视觉,机械传动部件、高精度滚珠丝杠




2015年10月,汇川技术收购拥有捷克斯柯达电气(SKODA)血统的江苏经纬51%股权,进军轨道交通市场。




到了2019年前后,公司不仅已经配全了伺服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站稳了脚跟,也正式成为国内综合性工控自动化绝对龙头。




汇川技术的单轴伺服系统




公司在2010年上市创业板。但是上市当年,公司收入只有6.7亿元,实现利润也只有2.2亿元。




时至今日,汇川技术总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盈利能力更是极强,ROE高达5.88%,远远超过不到2%的行业平均水平。




04 “小华为”到底强在哪儿?


近些年来,汇川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的各类细分赛道上,市占率一直在提升,抢了国外厂商的不少地盘。










这样的强势提升,怎么来的?




首先是技术优势。




比如前文所述的变频器市场,汇川技术之所以能站稳,靠的就是两次技术升级。第一次是从VF技术到矢量技术;第二次是从变频驱动控制和逻辑控制分离到电梯一体化专机。




遇到自身技术受限,汇川技术也很会借外力。比如说做工业机器人,汇川就收购了上海莱恩;做轨交业务,收购了江苏经纬;做新能源电控设备,则直接跟中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宇通客车合作。




自己努力做研发,再加上擅于从体外吸收技术能力,汇川技术的“地基”,非常扎实。




第二大优势是销售能力。




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终端客户是制造业,而前面也说了,制造业的特点,就是“大而散”、“多而乱”——各种细分行业多达70多个。




汇川技术从起家到现在,虽然也有大量项目制业务,但采用的是“行业定制”思路——真正的爆款产品,都不是针对具体企业的,而直接对口整个细分行业。






比如针对电梯市场,就有了一体化专机;针对注塑机市场,就有了电液伺服产品。一个或几个爆款,打通一个细分行业,构成汇川技术的“支柱”。




底盘壮、柱子硬,这样的企业,当然强势了。


......




本文未完,完整版请关注公众号【未来价值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