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当时我只把读这个“小故事”当作消遣。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现在再看一遍,还是觉得回味无穷。经过这种紧张的工作,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精髓: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异想天开的童年,而这种异想天开又奇妙又伟大。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世界中,这种调皮捣蛋的行为始终是我们教育想要“纠正”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成长的过程是一步一步微妙的过程。我们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珍贵的天真,甚至一不小心就失去了,随意处置。虽然他们是成年人,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这个年龄仍然有他们独特的“调皮”和“不听话”,但似乎我们太急于将他们社会化,我们希望他们能像预期的那样有成年人的行为。
《窗边的小豆豆》主要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个真实故事。小豆豆因为调皮被原学校退学,来到了巴学园。在这所名为“巴学园”的奇特学校里,孩子们在废弃的有轨电车制成的教室里上课,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地学习各种科目。他们没有固定座位,不同年级可以坐在一起。校长会要求每个人自带“山味”(蔬菜、肉类)和“海味”(鱼、海鲜)的午餐,还会用稀奇古怪的事件策划自己的运动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果上午所有的课程都上完了,下午大家就出去走走,学习地理和自然;晚上,我在礼堂支起帐篷“扎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所有的文字都透露着鲜活动人的场景,小兜头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
重温这些场景,不禁感慨万千。为什么真正的教育如此枯燥单调?
成年后再读这本书,最佩服小林校长。他对任何孩子都很有耐心。小豆豆来到新学校的第一天,他听了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话。忍耐的背后是怎样的理解和爱!他应孩子们的要求精心创作校歌,孩子们不理解或不喜欢他就一笑而过;他为永远长不高的“高”精心设计校运会,连都拿下每一个项目;当小豆豆因为被同学拽着哭的时候,他那句“好漂亮的小辫子”让小豆豆破涕为笑;他启发了饭前无话可说的孩子,他更是童心未泯:在他的鼓励下,孩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嘿——,我早上起来,然后妈妈叫我快点刷牙,我就刷了牙,然后就来学校了。”这样的演讲在礼堂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为他找到了合适的词而热烈鼓掌,以至于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听得太专心了,不停地前倾,连饭盒都碰了一下.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另一点是,整本书所体现的教育模式没有说教模式。这里的老师和校长似乎不需要用我们认为的“教育语言”来进行教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当小豆豆心爱的钱包掉到马桶里的时候,她拿着一把长长的勺子坐在马桶口,把马桶里的那些东西一个个拿出来,堆在她周围的一座高高的小山上,校长其实只说了一句:“你做完之后,要全部放回去。”没有惊讶,没有训斥,没有反感,只是说“把这些都放回去”,仅此而已!这是对孩子莫大的理解和信任!于是,小豆豆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改变了上厕所时低头看的坏习惯。在我看来,这次事件把小林先生的体验教育发挥到了极致!因为理解和包容,小豆豆意识到上厕所时低头是个坏习惯。如果校长指责小豆豆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惹了很多麻烦,小豆豆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坏习惯。
事实上,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上面的说教并不能形成优秀的品质,而只能让孩子感到与他所强加的东西相矛盾
。我们现在的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似乎说教的比重太大了:热爱学习、孝顺父母、爱祖国、爱人民、守秩序、懂礼貌、学会尊重等等等等。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真正体会到了多少呢……再读这本书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是何等的重要,学生的体验才是达到教育目的的真正灵丹妙药,而这背后所真正需要的是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同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教育观点:你想培养孩子哪种品质,那么就为孩子创造可以表现出这种品质的环境吧,让孩子不断体验这种品质,当孩子表现这种品质已成了习惯的时候,孩子的品质也就养成了。所以,重视体验教育,反对说教,这是小林校长巴学园的成功,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该追求的!我想,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一个适时地反应,而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唾沫横飞,我们或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日常的教育工作了,教师更需要培养自己抓住教育时机的能力,而非上好班会课的能力。

读着这本书,重新体验着童年时代成长的历程,突然意识到,这个历程其实是创造力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试探着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在书的催化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忆自己的童年,可能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小豆豆那么幸运,能够进入那样神奇的学校,遇到那么好的校长……在现实的教育世界里,或者说成人世界里,似乎没有多少人能像小豆豆一样长大,“小豆豆”在成长的话题上便显示出了她独有的意义,我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才会让这么多的人感动,这么多的人为之动容。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叫“巴学园”、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作为成人,我们无力去改变一些制度环境,但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真正去理解他们,以他们需要的方式来爱他们,来引导他们,为他们创造形成各种优良品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