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重楼要多少年才能收,创业种重楼能行吗

新华社昆明四月二十二日电(记者题:怒江州:高山种重楼,良药治“贫疾”)

新华社记者赵

肖志军一大早就带着五个村民上山,清理林下杂草灌木,开垦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土地。

“从找到合适的地方开始,就要手把手教村民,而林下有荫、坡平缓、水多的地方最好……”52岁的肖志军是重建筑种植的“土专家”,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村,从事重建筑种植研究已有10余年。

重楼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对于峡谷中的山民来说,发展重建筑产业也成为了帮助人们脱贫致富的“良方”。

怒江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贫困发生率高达56%。肖志军从小生活的银坡村,隐藏在怒江大峡谷的大山里,长期交通不便,人们生活贫困。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入不敷出。5分钱的指南针和2.5元的学费都拿不到。我小学时不得不辍学。”肖志军说,从放牛放羊到运输,再到拉砂石、建房,辍学后他愿意吃苦,愿意动脑.在山外打拼多年,生活逐渐好转,回来后成为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山上明明有很好的资源,但村民却守着青山绿水过着清贫的生活。”回忆起儿时在山里采药的经历,积累了财富的肖志军打算回老家创业,做一名“山货”。

在海拔1800米到3100米的地方,山上应该种些什么?“中药材的重建筑适合高海拔生长,野生的重建筑越来越少。市场缺口大,前景广阔。”肖志军尝试种植草果失败后,吸取教训,请教专家。经过市场调研,他终于确定了方向。

“散户种重楼,缺技术,没资金,也没渠道。在自然条件下,从幼苗到生长需要七八年。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种植意愿低。”萧志军说道。

克服传统种植的“小散弱”,才能引领我们前行。肖志军投资数百万元成立了泸水银坡春岭养殖开发基地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村总支建档、贫困户建卡”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既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又让大家迅速尝到了甜头。

52岁的村民杨学荣(音译)曾经是一个办卡户,常年在外打工。“现在没有必要出去工作。如果你在重建筑基地工作,你会有工资,年底会有分红。”杨雪蓉笑着说道。

肖志军的努力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老窝镇代镇长、吉胜说,对口帮扶的广东省珠海市,注入200万元,支持重建筑产业发展。2012年至2014年,肖志军和团队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外出系统学习了重型建筑的种植管理技术。

建苗圃、拉遮阳网、架设管道、改良土壤……2015年,从学校回来的肖志军改变了之前粗放的种植模式,尝试规范仿野建筑的种植。2016年基地重建筑6种,成活率90%。贫瘠的山坡成了“聚宝盆”,肖志军逐渐被当地人称为“重建筑之王”。

“只要村民有意愿,我们就教技术,免费提供种苗。有合同保证。进价不封顶,有保障,不卖。”肖志军说,目前,银坡有数百名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