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王石在鸟巢发表演讲。新京报记者王佳宁摄
称2008年“捐款门”为至暗时刻,而并非那场人尽皆知的资本危机;对自己一年来的沉默很“得意”
经过一年多的沉默,王石最近再次发声。在接受新京报独家采访时,他谈到了去年6月以来身份的变化,并接连使用了三个“静音”。
不同于外界的普遍假设:王石,没有遗憾吗?
在1月23日210分钟的个人演讲中,王石主动提到了发生在——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捐款门”,而不是大家熟知的资金危机。后者关乎努力,前者关乎声誉。当时面对主流舆论的否定,王石自称“非常非常痛苦”。
“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企业家,有泛政治化的倾向,有工业强国的情怀。”王石的话被一些声音解读为社会领袖的情怀,即他们喜欢被关注,希望影响更多人的命运。这成为他人生几个选择背后的注解。
【温情】 从“表情不外露”到“王石哭了”
1月23日晚8: 00,身穿黑色高领、黑色修身西装的王石出现在水立方舞台中央,引发会场骚动。
王石并不缺乏关注。长期以来,外界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称他为“真君子”和自由意志的英雄,有人说他虚伪小气,有人说他谈恋爱不务正业。23日的演讲聚集了很多目光,他们有着同样的疑问:资本危机沉寂一年多之后,此时的王石会说些什么?
与预期相反,王石提醒人们的是他的眼泪。当他在演讲现场公开向父母和女儿表达爱意时,他哽咽了两次。
“既然生活开始了,反思生活就应该多表达爱”,这是王石演讲的主题之一。王石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和一个沉默的父亲。他说他继承了父亲害羞的性格,不善于表达感情。
“王石哭了”、“王石泪流满面”等头条新闻开始传播,但在过去的语境中,他是艰辛的,他是国内“攀登珠穆朗玛峰年龄最大的人”的纪录保持者。在谈到家庭时,他强调自己延续了锡伯族母亲和军人父亲的“野性精神”。
“他是一个表情不外露的人,尤其是软弱的一面不外露的人,包括在朋友间表露感情的人。”王石的老朋友冯仑那天也在现场,事后他回忆说,王石关于家庭的谈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媒体人曾写道,王石的特立独行和缺乏亲和力与这个草根时代格格不入。他是英雄,但很难被称为时代偶像。“这样的人靠什么吸引‘粉丝’?没有‘粉丝’,这个互联网就没有人可以辩护。”
然而,缺乏亲和力的王石最近软化了很多。一位接近王石的人说,他曾经特别英勇,比如他喜欢爬山,比如“他去机场的时候从来不叫别人帮他提箱子”。
冯仑也有类似的感觉。他提到,“中国男人一般不喜欢说(过去)他和女儿没有普通家庭成员那么热情。(去年六月)有一次感觉不一样。我和他们一起吃了晚饭。气氛很正常。就像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正常交流一样,女儿很放松,也有点被戏弄。”
【平静】 卸任当天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对王石知之甚少。有声音质疑,资本危机之后,王石不应该带来更多的“愤怒”吗?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王世莲说了三个“清静”。
担任万科名誉董事长的这半年,“与董事长无缝对接,内心非常平静”。“辞去董事长职务时,因为。
之前做好了70岁辞职的准备,没做好66岁退休的打算,当然有纠结,但是决定后,一切都很平静,一直平静到现在。”与1999年卸任总经理职务时感到“困兽犹斗”的心态不同,在王石眼中,真正放下,仅克服权力欲不行,他开始与管理团队疏离,在社会上开辟新天地。
据一位与王石有过多次接触的媒体人对记者回忆,得知身份变化当天,他问王石感受,王石回复了一句“外甥打灯笼,照旧”,“他应该是比较洒脱的。”
“王石非常开阔,有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过去两年艰难的时刻,他每天都会划一小时测功仪,很坚强。”冯仑提到王石极其自律,任何时候都生活如常。
与此次卸任时的“平静”不同,王石也曾因言论招致争议。
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王石在股东大会上把自己比作“青涩的苹果”。之后,他称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网络上随意而言,有感而发。去年7月,他索性停更了微博。
过去一年多,王石选择了沉默,他说,对过去沉默的一年多“非常得意”,避免了躺着中枪。如今,王石认为自己的“青涩减少了一些”。不过,受访时,王石身边仍有工作人员在场,他又调侃称“我还不是很成熟嘛”。
【重名】 至暗时刻:2008年“蒙了”
“2008年把我的自大全部都打回去了。”王石说。
在2008年之前,贴有“公民企业家”、“探险运动家”、“公知”等多元标签的王石已被崇拜多年,若没有2008年的那次事件,王石或许会依旧以偶像的身份延续下去。
那一年,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后,有网友质疑万科只捐了200万,王石回应称,“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提示普通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骂声随之而起。
他在自传《大道当然》中写道,“一天之内,‘王石’成了十恶不赦的‘吝啬’‘小人’。”后来,王石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虽然登上珠峰,但是你的高度还没有坟头高”、“不放高音喇叭确实可以做善事,但爬山和玩皮划艇不是”等指责。
冯仑对记者回忆称,“2008年那个时候舆论铺天盖地,感觉他整个人有点蒙。”
那一年的舆论漩涡,被王石在此次演讲中定义为自己的“至暗时刻”。
王石曾有过四次较为黑暗的时刻,上世纪80年代创业伊始卖鸡饲料遇挫负资产70万,万科初创期团队搭建遇阻,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门”以及近两年的资本危机。
如果说近两年的危机关乎30年心血,那么2008年则关乎名誉。
王石说,有人认为他的至暗时刻是这两年,其实不是,应该是2008年时的汶川大地震,他曾感到非常孤立。“那时(近两年)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捍卫万科文化,万科文化在社会上是得到认可的,但是在汶川地震,是因为我一个人的言论引发的,我不是圣人,当主流舆论否定时我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这并非王石第一次体现其对“名誉”的看重。
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王石曾给出1988年放弃公司股权四点缘由,其中两点都关于名:社会价值取向,名和利只能选一个。
珍视名誉的背后,是王石及其一代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我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出生、80年代从无序到有序走过来的企业家有泛政治化的倾向,有实业强国的情怀。”有媒体总结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特点,王石与牛根生、李东生一同被视为代表人物,他们仍然具有生于40年代企业家的政治情怀。
【底色】 离开“粗放”地产,转战“科技”?
虽已卸任,但外界的猜疑却从未停歇。
近日,王石老友汪建——华大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中透露,王石将出任华大控股联席董事长,未来王石将关注华大控股的经营层面事务,而自己则会更聚焦基因技术层面事务。引发公众关注。
1月19日,华大基因发布公告称,王石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职务。消息一出,上述加盟被外界视为大概率事件。23日王石演讲,汪健到场,并上台参与互动,谈生死观。
王石是否会加入华大基因尚待观察,但在前述媒体人看来,科学、技术类公司可能会是王石所感兴趣的。他认为,为王石贴上“情怀”的标签是一个误解,王石的底色应该是“科学的理性”——“没有科学的理性这个人很难讲什么情怀”。
读书时,王石的数学、物理成绩一直很好;青年时曾是无线电发烧友,喜欢动手装半导体收音机;创业之初原打算进入电子行业,希望创立一家类似索尼的公司,追求对社会进程产生正面影响,而不仅是提供产品。
只不过,爱好“科学”的王石,人生却屡屡“错位”——“现实生活中我一直被选择”。纵观王石的成长经历,17岁希望当个无线兵,却做了5年驾驶兵;大学时不喜欢所学的排水专业,课余自学政治经济学;即使后来创立商业帝国,却感叹自己不喜欢做商人,也不喜欢做房地产,因为后者“太粗放”,没有技术含量。2000年之后,他开始在推动行业技术上的突破,比如探索住宅产业化、绿色三星标准等。
站在第三个三十年的节点,王石下一站在哪儿?
“18年应该会很快揭晓”,王石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王石
【对话·王石】
“万科身份变化后,能更自如说我想说”
跨年演讲:不太满意,过程挑战很大
新京报:1月23日水立方的跨年演讲,你对现场效果感受如何?
王石:我对现场效果不大满意,这样一个活动、一个空间,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现场、舞台的把控还不到位。
以前在大学讲课,或者是大礼堂演讲,我在舞台上调度自如,行动自如,即便是一万人的公开场合,演讲主题明确,时间二三十分钟,即便找不到感觉也就过去了。但是那天晚上,我连站在什么位置都感觉不到,说话嗯啊诶连贯性不好,在舞台调度上,明显找不到感觉。
虽然过程挑战很大,但人生不就是一个挑战吗,只有不断去挑战,才能提高自己。
过去一年:对自己的沉默很得意
新京报:是基于什么样的契机和原因,让你想到出来做这样的一个内心独白?
王石:团队的建议,自己也觉得应该要说些什么了。之前作为万科董事会主席、上市公司负责人,搞这样的活动不太合适,也没必要。转换之后,身份上合适了,而且作为公众人物,在合适的时候还是可以说话的。
转换之前,一直沉默了一年多,但我对过去沉默的一年多非常得意。因为,我过去还是比较喜欢说话的,但是说的话很容易被解读,越抹越黑,甚至是躺着中枪,团队希望我少说,我自己把握后就说,那我不说行不。我要看看,不说话是否还会躺着中枪。我很得意,像我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天天被媒体盯着的人,随便一句话、一个照片、一个帖子都能上新闻的人,过去一年多来,就是没新闻。不要抱怨媒体不负责任的过度解读,关键在于自己,我很得意,我做到了。
新京报:通过这次分享,你希望能够达到什么效果?
王石:其实我是非常愿意分享的,而且这次非常意外地发现,活动后收到很多反馈,在跟朋友谈工作时,他表示,“这都是说给我听的啊,一定要休一个长假,我今天跟你谈工作的状态都不一样了。”我听了很开心,这就是我所希望的。
中午参加午宴的女性朋友也跟我说,回去一定要跟先生说,比你小,但整个状态不如你。这个活动,并不是让别人正确认识万科、认识我,(而是要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观)。
身份转换:内心平静,空间更大
新京报:任万科名誉董事长的这半年,你在心态上有什么变化?
王石:和当董事会主席时无缝衔接,内心非常平静。辞去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心态是有区别的,辞去总经理职务时,辞职之前平静无常,但是第二天上班,发现不对劲,调整来调整去,因为没有做好辞去总经理后大把时间做什么事情的准备,放不下,很纠结。辞职董事会主席时,因为之前做好了70岁辞职的准备,没做好66岁退休的打算,当然有纠结,但是决定后,一切都很平静,一直平静到现在。
新京报:心态平静,个人的生活节奏和状态呢?
王石:其实退不退没关系,之前一直在做的很多事情包括公益,退了之后还在做,而且更忙了,各种活动频繁起来。但是无意中发现,这个空间比以前大了很多,这个是没想到的。
新京报:怎么理解“空间更大”?
王石:(比如说)这样的活动(指跨年演讲)以前是不可能的,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以前是躺着都中枪,现在是一讲三个小时,难道会不出现一句错话吗,当然肯定讲了一些不合适的话,但是整体来说把握得还算好。万科身份变化后,我能够更加自如地说我想说的。
新京报:有没有再创业的想法和冲动,比如像褚时健那样?
王石:我不告诉你(笑),2018年应该会很快揭晓。跨年演讲的活动中为什么会放褚时健的片子,他73岁创业,现在90岁了,还在研究家族事业如何走的问题,这是我希望的第三个人生阶段。人步入老年社会,应该积极起来,既要健康长寿地活着,不要成为孩子负担,还要活得有意义,不做贡献,不创造价值,没有意义,只有创造价值,才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田朴珺
【对话·田朴珺】
宝万之争时,王石数123就睡着
新京报:王石这两年经历万宝之争,你认为他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田朴珺:我觉得他很好。他让我看到了一点,无论面对什么风浪,都非常平静。我觉得他真的有点像太极大师,任何事情已经处乱不惊。万宝之争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外面风风雨雨,每天跟演电视剧一样,他躺在床上就睡着了,你看他上了床,数123就睡着了。有时候我问他,你怎么这么快就能睡着,他说这个需要练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本事。
我记得当时很多事。他照样去划赛艇,每天早上5点多钟,我说你这么多事怎么能这么早起来划赛艇?他说只有锻炼好身体才能处理好事情,身体是非常重要的。他非常喜欢健身,我觉得健身让他产生多巴胺,产生快乐,我就没有这个,我一健完身就很不快乐。
新京报:在宝万之争初期,他也是这样吗?
田朴珺:一直这样。他经常时不时地谈到学会面对死亡,包括哲学的思辨,其实死亡也是个哲学问题,人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他都有在做这方面的思辨,我相信他一定想过这些事情如果有问题怎么办?在这个大势面前,什么事能大得过它?什么事也大不过它。
新京报:他2008年时说自己是一个“青涩的苹果”,这一次“青涩少了一些”,你觉得呢?
田朴珺:我觉得他现在其实也还挺青涩的,他很害羞。他不是一个很善于和人交流的人,但他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如果你不了解他,你也许会觉得他很高傲,他不愿意跟人说话。但其实你了解他之后,他是害羞,他不知道怎么和人去交流,但是如果跟你熟了,如果他能帮到你他都会尽他的所能去做,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新京报:这个青涩,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不那么圆滑?
田朴珺:他很不圆滑。不管你认可不认可他的观点,他是一个站在中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这是他的特点。
新京报:外界喜欢说王石的“情怀”,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底色是科学的理性,你觉得呢?
田朴珺:他是一个极度理性和极度感性的人。
在理性方面,他很喜欢数学,比如我说今天大概来了两万人,他就会跟我说数字不准确,然后我就去查,我说1.8万,他说那就是1.8万不是两万,他就会很跟你较真,这个逻辑性是不是对的。
但是,他又是一个极度感性的人。那天演讲看报道说他哽咽,因为中国人在很多人面前(对父母、女儿)说“我爱你”是很难的,这个我能理解,但说他“泪流满面”有点夸张了。
不过,当年天津大爆炸的时候,当地一些小偷趁火打劫,一个员工发微信给他说“我们殊死搏斗都要保障业主财产安全”,他给我念那段微信时,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了,能感受到他对他员工的爱。
新京报记者 江波 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