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案例,创新创业构想

在楼梯上

一堆塑料袋从蓝桶里倒了出来

你以为这是谁?

打翻了垃圾桶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从楼上俯瞰

我在这里发现了“干坤”

原来,这些“垃圾”

组合成“被废物毒害的鲸鱼”

《鲸》作者:陈永宁

站在楼梯中间的作品

稍微挡住了行人的去路

但是作者说

这正是他想表达的——

人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会危及人类自身

创意创新学院的校园里有很多独特的角落,都出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之手。

自己“装扮”自己的院楼

这些其实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课的《造型基础》课程作业。选修这门课程的八个班的学生在七周内递交了他们在厦门大学的第一份学习成果。

学院腾出整栋楼作为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学生们还依靠创意和双手,用自己的特色装饰庭院建筑。

《如此钓鱼》作者:陈新亮

《如此钓鱼》显示一名戴草帽的男子独自在一池塑料瓶前钓鱼。作者表示,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各地的鱼类可能会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也许,未来钓鱼只能是钓塑料鱼的消遣。

《生长》作者:边

《生长》用白色泡沫板代表土壤中的污染物,展现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与垃圾纠缠在一起的场景。它象征着植物在被污染物包围的污染土壤中艰难生长。这项工作旨在呼吁每个人爱护环境,减少垃圾污染。

《实验室》作者:刘莹莹

《实验室》是由大棱镜组成的装饰艺术。一方面,它代表着绝望、束缚、挣扎和活力。它展示了一个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

《美—丑》作者:马

《美—丑》是一张破碎的画像。作者用50张美女图片,通过拼接美女五官来构建。

最后整体展现出一个丑陋无比的人,来讽刺一些过度关注女性外貌的行为。


“设计师为什么设计?”


“设计师为什么设计?”这是任课老师吴鑫的课上必问。她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设计师的责任。“只有通过发现这个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创造力去解决问题,你们的作品才有价值。”


吴鑫老师介绍,这门课主要引导同学们以全新的造型理念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通过知识的延扩提升想象力,拓展视觉元素在二维和三维空间里呈现的可能性。


授课也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材料和造型的关系中,她就曾让学生用铅笔屑去做一些创意的造型。


结课作业则是要学生呈现造型和空间的关系。老师考虑后认为,与其将作业搬到哪个地方去展览,不如就地取材。学院的空地,还有几层楼的角角落落,吴鑫老师让同学们去自己寻找对空间的表达。


不止如此,有的同学引经据典,翻阅了很多传说、典故,来佐证自己的施工方案。也有一位同学,为了展现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专门买来干冰营造雾气缭绕的效果。展示时,他们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


如何从技能到创意?


同学们在入学前都经过了模式化的高考美术集训。绘画技能可能掌握了,对于“创意”是什么,可能还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思路。


作为入校的第一门课,吴鑫老师说,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从“培训班”的模式中挣脱出来,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和布置展品


强调客观认知与主观表达之间相互融合的该课程,将为日后同学们高年级的专业课需要具备的个性表达、多元呈现打下基础。


只是,新学院的新课程,起步却并非易事。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门课分成了8个教学班,由8位老师分别为每班授课。课该怎么上、八个班怎么协调、课程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都是需要统筹安排的。早在暑假期间,老师们的备课便早早开始准备了。


正式上课之后,老师们也会聚在一起,了解每个班级的上课进度,学生有什么反映,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讨论。


教学相长,情谊深厚


短短的一学期相处,吴鑫老师说,感觉和同学们有了很深的感情。


老师们每周要到创意与创新学院上两次课,常常是四节连排的大课。碰到早上八点的课,老师们五点多便起床出发。


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申雨晨是这门课的助教之一,带了五个班的她每周有三天都是在创院度过的。天不亮就早早出门,协助老师上课、整理同学们的作业和问题......等回到自己宿舍时,已是深夜十点半。


虽然辛苦,但温暖也在点滴间传递。有一次,申雨晨结束了一天的助教工作,在乘车点等候最后一班车。一名同学看到她一个人站在路灯下,便走过去陪她聊天。一直待到9点20分,目送申雨晨上车后,这名同学才离开。


结课的时候,同学们拉着吴鑫老师拍了很多照片,他们说,很不舍得这个课程结束。在课程中,老师和同学就作品交流想法,再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遍地修改,积极的付出也让吴鑫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团结和热情。


有同学为吴鑫老师创作的肖像


一名上课的同学说,也曾因为看到别的同学有更好的创意设计而感到自卑沮丧。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老师悉心指导下多次修改作品之后,她逐渐体会到造型与设计的联系。


“从基础的物质造型到千奇百怪的创意构思,物质在设计师眼中被破碎、重组,原本的模样或许已不那么重要,又或许说是艺术本身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她在课程的最后这样总结到。


厦门文博会期间,吴鑫老师的两件作品分获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奖教师组视觉传达设计类的金奖和银奖。


在学生眼中,这位有才华的老师,早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在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吴鑫老师也继续受邀成为项目的指导老师。


这些大一新生的表现深深打动了吴鑫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她寄语同学们:“保持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做一个有想法有观念的人。”


来源: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