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俞敏洪创业成功的原因 创业八大能力

作者:阳光视野(富书签约作者)

余洪敏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人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像草一样活着。虽然它们每年都在生活和生长,但它们毕竟只是一棵草。

即使你充分吸收了雨水、露水和阳光,你也不会长高。人可以踩你,但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也不会因为你被踩过而可怜你。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理你。

另一种是像树一样生长。即使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但只要有了树的种子,依然可以吸收土壤的养分,顺利长大。

长成参天大树后,人们可以看到你,走近你,享受你带来的绿色。活着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死亡仍然是一根支柱。

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和成长的标准。

没错。如果我们想长成一棵树,我们应该培养树的能力。我们应该从最底层的根开始积累能量,通过积累,我们可以不断成长,而不是把能力培养成杂草。

在《请有效努力》中,作者游芯提到了两个概念:能力树和能力草丛.

能力素质树首先要有一个骨干,这是能力素质应用的方向或领域,通常是某个职位或角色,所以后续所有的能力素质积累和应用都是围绕这个骨干展开的。

能力草不是面向应用的,所以没有共同的方向和领域,导致能力积累的盲目和分散。

一个能够持续精进甚至破局的人,一定是具备能力树的人,既可以抗击压力,又能够独当一面。换言之,TA一定具备下面3种能力。

串联技能、深度进阶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小霞,他工作非常努力。

大学的时候,她拿了两个学位:一个是法学,一个是心理学,两个不同的学校。

当时她给我的印象是周六要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或者周日要参加教师资格证培训。学霸很忙,每个周末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当时我觉得她太上进了,拿了那么多证书。

我真的没想过。最近遇到她,随便聊了聊。得知她这么多年连部门经理都没当上。

她一开口就向我抱怨她拿了很多证书:

会计证、人力资源经理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教师资格证,并经常听许多公开课、口才、演讲、创业等。但是他们有这么多证书,却没有一个被领导重视。

现在30多岁的人还在给20多岁的人打工,工资就更不用说了。

我推心置腹地对她说:“你证件太多了吗?”现在很多公司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精英,集中一个可能更好。"

这时候,一幅野草的画面不自觉地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能力树是哪个?这不就是YouCore提到的能力草吗?

为什么这么想?因为小霞同时学到的东西没有主线应用,感觉就像

是乱草丛,到处都有一点,但没有方向或趋势。


看似学了很多东西,实际上作用有限,这也就是她职位不高的原因。


没有了应用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打造就变得随机。


看到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特别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丛就越杂乱,成为典型的“万金油”或“书呆子”。


要想构建自己的能力树,就一定要让自己的知识精而深,而不是多而杂。


专注细节、延迟满足的能力


李尚龙的新书《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中,他提到:


如果你还在大学读书,请一定记住:大学四年,磨炼出一技之长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已经开始工作,无论怎么折腾,请不要忘记自己立足的本质,把事情做到极致,钱不过是身外之物。


在书中,他讲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曾经,在北京他们有一群小伙伴,都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靠着自己的技能都有一席之地,这些人中有些是作家、有些是导演,有些是名人。


那时,他和另一位叫程一的小伙伴是最穷的。


几年前,他多次跟这群小伙伴说,千万不要着急变现,因为大伙都是专才,要把事情做好,要明白,只要把事情做得足够好、足够极致,钱不过是身外之物,会滚滚而来。


但大家都不相信,一年内,开公司的开公司,做知识付费的做知识付费,卖广告的卖广告。


那一年,所有的人都在赚钱,有些朋友甚至被资本绑架了:


有些开始了微信公众号的日更,只是为了多接一些广告,多赚些钱。


有些开始每天给别人开课,把课程的单价提得很高。


有些开了自己的公司,开发了许多赚钱但口碑不好的产品。


只有李尚龙和当初不那么有钱的程一,在用心地做内容,程一专注把自己的品牌做到极致,龙哥也一心一意把课教到最好,书写到最好。


一年后,有些朋友的人设崩塌了,有些开课再也赚不到钱,有些把公司开垮了。


而只有程一和龙哥的公司越办越好,也都分别融了资,龙哥的稿费越来越高,他的公司也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变成了几百个人的大团队,三轮融资后,已经做好了上市的准备。


后来,大家再次聚会,都在抱怨着现在不好赚钱,困惑着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有李尚龙和程一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很清楚,接下来依旧要不忘初心,把内容做好,做到极致,做到不可替代,哪怕一开始不赚钱。


说的没错,利用好自己的技能,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钱自然会来。


在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他也说:


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萃取“可迁移能力”


“可迁移能力”,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时,可复用的能力。


也就是说,今天你是一名会计,明天给你换岗做HR(人力资源),你可以复用在会计工作中萃取的能力干好新的岗位;6个月后再给你换岗做市场推广,你依然可以复用在会计、HR工作中萃取的能力应对市场竞争。


其实,人类现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


会计、HR和市场推广之间的知识差异很大,几乎都要重新学习,但是这三种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其实有很多重叠:


读懂对方需求的能力。


针对对方需求快速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快速学习或整合解决方案所需新知识或信息的能力。


通用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能力,也是我们应该从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来的。


在抵达下一个奇点之际,我们谁都不知道人类下一步会发展到哪儿,什么新的行业会产生,自然也不知道什么知识会对下一份工作有用。


这种状态下,我们最好的准备不是储备不知道何时会失效的知识,而是在工作中萃取可适应不确定未来的“可迁移能力”。


从每一段精彩的工作阅历中,萃取出“可迁移能力”,搭建自己的框架,来解决问题。


框架运用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表达和学习质量高低、速度快慢,而且也直接决定了我们职场进阶的速度。


我们只有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构建框架,培养自己的能力树,才能慢慢使我们的根茎积蓄力量,在不确定的未来,渐渐长成一棵树。


作者简介:Sunny视界,富书签约作者,成长中的两娃辣妈,看有用的书、写有用的字、简书、微博@Sunny视界。本文首发富书(ID:kolfrc),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