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财经峰会十年,中国财经峰会

2021年8月12 -13日,2021首届金融零碳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CBN、上海节能减排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证券指数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DNV挪威船级社支持,LI为本次大会指定用车。

本次峰会积极响应国家环保低碳号召,积极创办绿色展会,呼应时代主题,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减少会场一次性用品供应,所有相关消费品均可循环使用。据估计,整个事件的碳排放量仅为0.9吨。在上海节能减排中心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支持下,“碳中和”已成功实现。

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正在全球面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的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除非全球在2050年前后通过温室气体深度减排实现净零排放,否则1.5和2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在聚焦零碳目标下经济发展的同时,CBN拓展了ESG数据披露、负责任投资、事业关联营销、负责任品牌、绿色供应链、碳中和、气候变化等可持续业务领域的探索,通过筛选和连接国内外一流合作伙伴影响投资。通过举办此次峰会,我们旨在从专业角度见证这一环境发展变化,并向公众解释其中包含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栋在致辞中表示,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成为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助力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这已成为全球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共识。CBN密切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环境、资本市场、公司业务等趋势,通过十余年的沉淀和拓展,积极推动从传统企业社会责任向创造共享价值的转变。

如今,“碳中和”正在对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陈晓明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上海建工充分利用自身在投资、设计、规划和运维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建设国内外最高标准的绿色低碳建筑的经验。中国证券指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经理、ESG业务部总经理赵永刚在致辞中表示,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的经济变革,ESG是当前整个金融市场实施碳中和战略的抓手,有必要积极推动ESG在中国的实践。毕马威金融风险管理中国管理合伙人曹金指出,在零碳战略目标下,金融业将更加注重压力测试或情况分析,通过设定标准提前预测风险。

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绿色经济转型将成为未来工业革命的中心。新工业革命需要新思维、创新成果和新商业模式支撑,相关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机会也应运而生。智信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988220174" mention-index="0">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对话环节探讨了“双碳目标,经济增长的新挑战,还是新引擎?”。


连平表示,与双碳目标相结合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会对中国整个能源系统和能源行业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在鲁政委看来,碳市场既是实体企业完成配额清缴的市场,也是可投资的市场、是可以进行资产配置的市场。邵宇认为当下应该把握好关键的发展机会,平稳地完成经济转型,让理想和现实结合,将双碳战略目标完成得更加坚实。


MSCI执行董事黄凡、北京玛娜共益科技董事总经理张琳、中平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斌针对“可持续金融如何赋能社会”的话题展开讨论。黄凡认为,可持续金融可以为投资人带来长期回报,也是在面对投资风险时很好的避风港湾。张琳提出,每个企业家都是善意责任的践行者,时间效应应该运用包括ESG在内更多的维度和工具去实现。吴斌表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平衡长远发展的理念和在现实商业环境下生存下来,对大部分企业家和企业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8月13日场次的主题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变革中,供给侧要实现电力脱碳与零碳化、燃料零碳化,需求侧则将实现再电气化、智慧化、高效化。在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看来,碳中和发展不是“短跑运动”,需要精准方案、数字测试,依托智能技术对不同层面进行治理。DNV挪威船级社大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副总经理兼战略总监陈立提到,企业应该积极筛选适合自己的技术,提升脱碳的效率,明确脱碳路径和减碳目标,最后实现碳中和。


此后黄震与吴志强展开一场颇具学术价值的“院士对话”。吴志强呼吁,各城市要结合自身特点来精准设计碳减排曲线,相关专家也需要不断学习其中的技术,并用一种改革、创新的姿态来面对双碳目标,这是一个系统性改革的问题。黄震则认为能源革命需要安全、可靠,实现双碳战略,应该“先立后破”,先要建立起低碳发展的技术,然后循序渐进地减少化石能源,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与金融的转型创新密切相关,此前在经历近十年的试点之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上海环境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碳市场以服务双碳、企业低成本减排作为目标,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市场,需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法国欧瑞泽基金董事总经理兼亚太中国区总裁陈永岚认为,ESG是助力实现碳中和实践上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对于金融机构,ESG可以帮助应对气候风险,践行低碳投融资,对于企业,ESG可以为碳中和目标达成提供基本保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表明,开展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实行碳定价,可以使全球GDP在未来15年内每年提高0.7%,同时还能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本次论坛上,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国泰君安证券FICC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荷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负责人吴珍雪在圆桌对话探讨了“如何做好减碳路上那只看不见的手”。


齐康介绍,上海的碳市场从2013年启动以来,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很有帮助,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李瑾认为全国碳市场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和相关产品创新等。仝岩表示国内一些区域碳市场的主要模式是让企业进入市场交易,向碳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促进市场定价更加合理。吴珍雪同样认同需要引入一些合理的机制来协调碳市场,一旦遇到不可控因素,能够确保投资者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不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