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走低走高”。从最低的牛郎到最高的天子,朱元璋绝对是领头的潜力股。当时朱元璋和儿时玩伴唐鹤、徐达一起建立了非凡的功勋,并不是因为朱元璋运气好,遇到的玩伴都是牛人,而是因为朱元璋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学习技能、开阔眼界的更高平台,充分激发了他们每个人的潜能。他们创造了彼此。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尝试多种可能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要让屠龙刀待在厨房里。
乘着彩云而来
书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各种异象,说明他们不是凡人。和布衣皇帝刘邦一样,刘邦的母亲遇到了白蛇,怀上了刘邦。相传,朱元璋的母亲在梦中的一个仙女吃了一种仙丹后,怀上了朱元璋。当她出生时,她是如此的红,以至于她的邻居认为它着火了,纷纷来灭火。由于元朝规定平头老百姓不允许随意取名,只能通过加上父母的年龄来取名。说白了,给了他们一个数字。朱元璋的父母可能已经八十八岁了,所以他们老老实实地给他取名朱仲巴。
养牛年龄
朱崇八的家庭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再红也改变不了当下的生活困境。十六岁之前,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家放牛。这时,朱崇八的小目标应该是把牛养好,多赚点钱,让自己和家人少挨饿。如果你现在告诉他,站起来,你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帝国,成为最高统治者!估计朱仲巴会热情地告诉你靠边站,挡住牛吃草!八十六岁时,由于旱灾、蝗灾、瘟疫,加上元朝贪官的克扣和剥削,朱崇八放牛致富的小目标破灭了。不到半个月,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生活难以为继。甚至没有土地埋葬他们的亲人。朱仲巴去了房东家,恳求房东开恩,给一个小地方埋葬他的亲人。但是房东,他的父亲为他工作了一辈子,说他与此事无关,拒绝了。最后,当邻居看到自己可怜,把亲人埋在坟地里时,相信朱仲巴深刻理解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含义。
尚赫时间
牛郎朱仲巴为了生存,到黄觉寺出家,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寺庙生活。小和尚朱仲巴一日三餐在庙里不清闲。相反,他不得不做家务,比如洗衣服、做饭、扫地等。还得时不时地被老和尚训斥,真像是委身于黄觉寺的长期工作。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我仍然吃得很好,还活着。我相信朱仲巴应该还是觉得很幸运的,也许他在出家的路上还在慢慢前行。但这点小幸福只是暂时的,就像昙花一现,很快庙里就没有余粮了。庙里的和尚不得不自己出去发家,朱仲巴也开始了发家的生涯。
华远云游
老子说“福在祸在,祸在福在”,不能倒的朱仲巴此时已经见底了。十七岁的朱仲巴开始旅行
地,确切的说是穿梭于各地乞讨。一路的乞讨中,朱重八没有泯灭在芸芸众乞丐中,不是因为他是光着脑袋的和尚,而是他在通过磨难不断历练着自己的内心,使之变得强大。朱重八期间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从社会大讲堂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一切都对朱重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超人能力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去何从
三年后,见了世面的小和尚,已经不是原来的小和尚了,而是成为了有社会经验的青年和尚了。相信讨饭这个行当也不太能发挥出朱重八的才能,没有在讨饭界开创一番事业,成为丐帮布袋长老或者舵主什么的。所以,朱重八决定结束云游修行,回到皇觉寺继续撞钟,这一撞就是五年。相信朱重八在撞钟做杂活的同时,也应该读了些经文,因为他已经粗懂了文墨,此时的他已经成为有文化有社会经验的青年和尚了。

一封信引发的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意外,朱重八沿着皇觉寺这条线路走下去,几十年后可能会成为扫地僧朱重八,亦或是主持朱重八。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皇帝是不会总当和尚的。此时的天下已经大乱了,各地农民起义形式那可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此起彼伏。朱重八的老家濠州也有起义军,首领是郭子兴。他儿时的伙伴汤和也参加了郭子兴的队伍,而且因作战英勇被封为千户。汤和或许本着拉兄弟一把的想法,或许是他了解朱重八是绩优低价潜力股,不管怎么样,汤和给皇觉寺中的能识字有经验的青年和尚朱重八去了一封信,邀请其参加义军共襄义举。已经不是毛头小子的朱重八犹豫中,忽然听说有人知道了信的事情,要去官府告发,首先想到了两条路:留和逃。正不知哪条才是康庄大道时,朱重八决定诉诸于占卜,结果留和逃两条路都不好。这时候他想起汤和的信,想难道该去参加义军?于是又占卜,结果大吉,朱元璋毅然决定脱下袈裟,穿上戎装,踏上一条布满荆棘却前途光明的征途。

还俗投戎
朱重八来濠州投奔了郭子兴,由于相貌奇特被郭子兴留在身边当了亲兵。这里成了朱重八辉煌事业的起点,这个时期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是改名字为朱元璋,璋是种尖锐的玉器,将自己比作诛杀元朝的利器,也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抱负,以后他就不再是只有代号的放牛娃了,而是有名有姓的推翻暴元的利器;其二是初露锋芒,优秀军事才能得到肯定,成了郭子兴所倚重的高级军官;其三是成家,娶了郭子兴义女马小姐,就是以后著名的马皇后,也是朱元璋唯一的皇后(在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马皇后让拥有帝王心术的朱元璋,也有了平凡人性的一面)

创业之旅
当时濠州城除了郭子兴的队伍,还有其他义军,相互之间也不怎么对付,没事就相互伤害一下。朱元璋开始也从中调解一下,时间长了觉得跟着一伙子人干下去,没什么前途,决心发展自己的力量,于是精挑细选了二十四人作为自己的心腹,然后带着二十四个人离开了郭子兴,开启了创业之旅。跟随朱元璋的二十四人以后都因军功拜官封爵,风光无限,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不能简单的说朱元璋的眼光独到,看人准确,其实这些人敢于跟着光杆司令朱元璋去创业,也说明了这些人非凡之处。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马云十八罗汉团队,和淮西二十四将一样,认准和选择就坚信不疑的努力下去,才相互成就了对方。

天下归一
在发展初期,朱元璋接纳了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计策,在别人随便占个山头就敢称王称孤的时候,悄悄发展闷头吃肉。同时朱元璋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攻克城池后,重申军纪,严禁掳掠,安民礼贤,废除苛政,使人心归附。朱元璋非常重视对于人才的笼络,建立了礼贤馆招揽天下人才。才武有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冲锋陷阵于外,文有李善长、刘基等谋臣出谋划策于内的局面。再加上关键时候朱元璋能够从复杂的形式中做出正确决断,所以他的势力发展的很迅速。地盘就那么多,当小配角被收拾完毕后,大家一看身边就剩下几个想当主角的大人物了,心狠手黑的陈友谅约着私盐贩子张士诚准备和朱元璋玩斗地主,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升职路上遇到的最大敌人了。结果朱元璋玩转一套三国计策,就把带着王炸的陈友谅烧的一塌糊涂,最终被乱箭射死。随后灭张士诚、降方国珍,如日中天的朱元璋此时感觉到的自己的主角光环,在百官的再三劝进下,在南京继皇帝位,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关于大明国号的由来历来也是人们喜欢讨论的话题。一种说法是由于朱元璋原本归属明教起义义军;一种是阴阳五行说,北方为水属阴,南方为火属阳,元朝位于北方,朱元璋位于南方,以火制水,以明喻火,寓意大明必胜北元,明分开就是日月,寓意国运长久昌盛。还有一种易经说,元朝的名字来源于易经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其后还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朱元璋取大明为国号意思就是继承元朝的正统。

荣登九五
当上皇帝的朱元璋,除了偶尔感叹“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外,并没有就此停下奋斗的脚步,而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继续为自己的大明事业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征虏大将军徐达
为了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前后二十年内多次派出徐达、冯胜、蓝玉等名将帅大军向北突进,多次击败北元军队,把北元彻底赶回了草原。
朱元璋作为有一线工作经验的领导,切实知道和体会过老百姓的疾苦,在登基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措施,珍惜民力,使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的人民,只要当政者不折腾,就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盛世。

千年的丞相制作古
朱元璋觉得丞相过多的分走了他手中的权利,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了千年的丞相制度,所有国策由皇帝亲自决定。朱元璋这么说也这么做到了,日以继夜的批阅奏章,国事亲力亲为,但他的后世子孙们,由于没有朱元璋这么玩命的精神劲,不胜政务之烦乱,设内阁协理文书,后内阁越来越受皇帝倚重,内阁中大学士成为了实际宰相,其中居首者为首辅。后来内阁的权利甚至超过了宰相。

战斗力爆表的“大明藩王”
尝尽人间疾苦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不让子孙后代体验他经受过的痛楚,能让子孙们永享荣华富贵,他将除了太子之外的儿子们封为藩王,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藩王属地。同时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朱元璋深切的体会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道理,将来帝国真的出现危机,还是血亲更靠谱一些,所以藩王拥有自己的武装,希望藩王们能像臣服于自己一样守护着历代君王。但分封制弊端显而易见,会因皇位之争而造成内乱,大汉王朝七王之乱、西晋王朝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精明的朱元璋不会不知道,更不会觉得自己的朱氏子孙能够免俗的超脱私欲,一心为公。朱元璋应该很清楚分封藩王的其中利害,但大明初定人心未安,且国家幅员辽阔,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想要巩固统治十分困难。他在位时拥有集权手腕自信可以驾驭四方,但是难保自己百年之后,不出现秦朝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相较于那些是外人的封疆大吏和公侯将相,朱元璋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制虽然可能会导致内乱,但至少还可以保证天下还是朱氏的。当然老谋深算的朱元璋还设计了完备的制度,防止藩王尾大不掉,对藩王做了严格规定,如藩王不能相互串通、不能随便离开属地,军队不能超过两万人等等。自认为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朱元璋,于是乎在位期间分封了20多位藩王,其中就有燕王朱棣。

范蠡说的有道理
朱元璋登基之后,对于一起浴血奋战的哥们们还是相当够意思的,按照功劳封了公侯将相,加官进爵,荣极一时。但随着他们手中权利越来越大,朱元璋心中的猜忌也越来越深,也不能免俗的当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老套路电影导演。像赵匡胤那种“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手法,显然不符合朱元璋的口味,杀伐决断才是朱元璋的特点。而太子朱标病逝,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时局,更加快了朱元璋的行动。于是他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前前后后杀了几万人,王公贵族、功臣宿将不在少数,而其中拥有象征至高无上荣誉的免死铁券的人也未能免死。当时绝大多数开国功臣因奸党罪被诛杀,而当年给和尚朱重八写信投义军的汤和却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这并不是因为汤和对朱元璋有引荐之功,而是汤和自始至终都为人及其低调,为朱元璋马首是瞻,让朱元璋比较放心。这也告诉我们说做事要高调,做人还是要低调。

飞鱼服与绣春刀
朱元璋见识过元朝末年的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对于官员贪腐行为最为痛恨,设置了极其严酷的律法以规矩官员,但贪官们还是前赴后继搞贪污,甚至“朝上任,夕腐败”。朱元璋在位期间前前后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肃贪活动,共计杀掉了贪官污吏十五万人,但贪官现象从未根除。出于对监视百官的需要,朱元璋成立了锦衣卫特务机关,直接由皇帝掌管,授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拥有自己的监狱,就是大名鼎鼎的“诏狱”。朱元璋晚年认为锦衣卫滥用职权,逐渐废除了锦衣卫这些权利。但魔盒已经打开,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很多时候是迫害忠良的急先锋,使锦衣卫成为有明一代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大明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这位以穷苦出身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也是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手缔造了276年国祚大明帝国,在位31年,辛勤的工作耗尽了所有精力,驾崩后葬于紫金山孝陵,庙号太祖,后世称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