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饶平县新圩长滨村,沿着硕果累累的龙眼林行进,记者来到长滨村贫困户陈为佳的养鹅场。“这800多只狮子头鹅,每只大概能给我带来100元的净利润。”陈为佳告诉记者,由于疫情,鹅的价格大幅下降,但现在价格大幅上涨,鹅苗的价格也翻了一番。看到努力可以得到回报,陈为佳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长滨村位于粤东边陲的山区,人口5336人,相对贫困人口306人。是潮州贫困人口最多的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在村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扶贫队的帮助下,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日子越来越红火。去年底,长滨村实现了与贫困户、贫困村相比的双“摘帽”。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5万元,均较2016年增长4倍。
鼓励创业,奖励种植,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回望长滨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有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一户一策”“造血式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滨村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要解决长期高质量的脱贫问题,必须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自立自强。”省人社厅长滨村党委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尹秀才说。
今年5月,长滨村经过前期调研走访,与热心企业广东飘香狮头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支持长滨村贫困户开展狮头鹅养殖,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支持协议包括多项优惠政策,如预付70%养殖资金、提供养殖技术支持、承诺保价收购等。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解决了技术问题,不用担心价格,这无疑是给农民的“定心丸”。
据介绍,贫困户只需在前期负责30%的资金来养鹅苗。鹅养殖后,如果市场价低于养鹅成本价,公司按成本价回购,如果市场价高于成本价,公司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
“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养鹅没有风险。”陈为佳说,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哥哥是残疾人,而且有很多孩子,所以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虽然他们以前有耕作经验,但风险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尤其是鹅苗很难繁殖,所以他以前不敢养。现在公司会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已经养了1000只鹅苗。“半个月前鹅苗才37元左右,今天已经涨到65元了。”
村民陈先民也是狮头鹅养殖的受益者。近年来,在外打工的陈先民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工厂生产受到影响,他下岗了,面临着返贫的窘境。在村里扶贫队的帮助下,陈先民还签订了创业养殖狮子头鹅的协议。公司不仅为陈贤民提供鹅苗,支付70%的养殖资金,为养殖提供技术支持,还承诺以保价收购生鹅。
“预计年产值将超过400万元。目前共有12户签订协议,一年养三批,每户每年至少能养1500头动物。如果市场正常,保守预计一只鹅能赚80到100元。”尹秀才认为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也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一个经济,可以富民。长滨村的水土气候适合种植青梅,当地种植青梅有历史基础。目前,全村种植青梅445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青梅约300亩,是村里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年产值近6000万元。发展壮大青梅产业的基础是独特的。
近年来,为发展壮大青梅特色产业,驻村团队不断完善青梅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长滨村青梅特色品牌。广东叶眉公司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向贫困户收购青梅,贫困户每亩青梅平均增收600元,促进贫困户扩大种植面积,实现增产增收。
img src="http://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8qJ2Ak2w2KSv" />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梅业公司和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本村企业广东梅业公司,与农户建立“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进一步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建设现代青梅产业园。以梅业公司为带动,深化青梅加工,提高附加值。目前长彬村的青梅深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与法国家乐福连锁超市签约贴牌生产,并研发高端产品瞄准国内市场。
“每年到了元旦前后,几千亩的梅花竞相开放,那个景象别提有多美了。”殷秀才说,在青梅密集种植区,还建设了观梅亭和栈道,吸引游客来长彬村赏梅花观美景。
此外,工作队还协调广东梅业公司优先聘请贫困人员到该公司工作,“贫困户大多因学、因残、因病致贫,外出太远不便,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自然是最好的。”
陈得春原是长彬村的贫困户,由于老伴患有脑溢血需要治疗,自家种植的几亩青梅收入又不稳定,经济十分拮据。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积极协调,陈得春与梅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仅青梅销路不再愁,自己平时还给梅业公司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摆脱了贫困,去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了6万元。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近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拓宽贫困人口就业空间、促进就业创业、增强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陆续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民生工程,组织贫困户学习各种技术能,不断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在饶平县新丰镇“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基地,潮菜大师方树光正在进行教学。纪金娜 摄
今年初,因为疫情,在汕头打工的陈伟生收入减少。正当焦虑的时候,陈伟生偶然在市场看到粿条摊档的生意火爆,他想起村里没人做粿条,便萌生了制作粿条创业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了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帮他报名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协助购买粿条机。学到手艺的陈伟生每天做十几斤粿条分给街坊邻居试吃,经过半个月实践,他调制出了自己的配方。
开张第一天,陈伟生带了30多斤粿条出门售卖,没想到仅半个小时就卖光了。第二天,他把产量提高到200斤,不到一个上午也都被抢购一空。如今,陈伟生的粿条已渐渐有了名气。“我很幸运,创业全程有人护航。”陈伟生说,“除了自己卖,以后还想批发给更多人,机器还未开足马力呢。”
家住长彬村的陈木左今年72岁,家里有八口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三孙子患有癫痫,一家人的生活极其困难。2017年,陈木左一家的生活迎来转机。
“我的二孙子在工作队推荐的粤东技师学院读书,他们还帮忙申请了国家助学金。”陈木左说,他的二孙子陈永松学习的是电子设计专业,在今年顶岗实习期间被推荐到汕头超声电子公司工作,仅实习期的工资就有两三千元,一家人都很满意。与此同时,陈木左的儿媳妇也在村委会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不仅每月有固定收入,还买了社保。“现在比以前好多了。”陈木左笑着说。
接下来,针对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方面,长彬村还将建设就业扶贫基地、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和服务示范中心等。采取“培训+经营”的模式,集“培训、展示、烹饪、营业、住宿”等功能于一体,提升贫困户人员和其他村民的劳动技能。
“预计每年培训‘粤菜师傅’‘农村电商’等技能人才300人次以上。”殷秀才表示,这些工程建成投用后,有望在村里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记者】郑淼鑫
【通讯员】洪志滨
【作者】 郑淼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