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县山岗村百亩桑园陈敏摄
“你可以留在这个位置,因为第二次毛后,蚕只喂桑叶。”
“不要让桑树伤了皮,树皮也伤了。明年就不会发芽生长了。”
……
五月,草木茂盛,阳光温暖,微风醉人。走进天兴乡山岗村,连片的桑林在阳光下碧波荡漾,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蚕农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桑林中,熟练地采摘新鲜桑叶,为蚕宝宝准备饭菜。
“采摘桑叶比较费工,一磅4毛钱。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采摘了大约2.9万公斤,每天需要15个人工作。”岑巩县天兴乡信息采集员罗本培说。
村民们正忙着在桑林里采摘桑叶。陈敏摄
村里有主导产业,家里有增收的门路。2018年以来,岑巩县天兴乡山岗村借杭州建德市助力“东风”,抢抓精准扶贫机遇,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有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村集体经济就“活”起来,群众就“鼓”起来。
55岁的刘宏锦是上港村的一名村民。妻子早年因病去世后,他因车祸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不得不在周边地区找一些简单的工作,挣些零花钱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现在,他坐“快车”去种桑养蚕,在家门口当“上班族”。他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群众在打桑叶。徐学莲摄
“我的6亩地租给合作社,一年1000多元。除草初期我就开始在地里干活了。一天80元。现在采摘桑叶是4分钱一磅。我也可以挑一天。二百五十,六十英镑,大约100元。”刘宏锦高兴地说,出门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小儿子读书。挣来的工资用于家庭日常开支后,还有剩余。这一天越来越红火了。
山岗村的信息采集员罗本培指导村民采摘桑叶。陈敏摄
外面阳光灿烂,房间温暖舒适。跟随村里专门拖运桑叶的小货车,记者来到村合作社的蚕房,只见胖乎乎的蚕在桑叶上爬行,贪婪地吮吸着桑叶中的养分,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在演奏一首农民增收致富的交响曲。
白色脂肪蚕婴儿陈敏照片
“在增加贫困户收入方面,一是他们的土地流转有一部分收入,二是参与合作社的劳务有一部分收入,三是集体收益的60%将用于贫困户的分配。”岑巩县天兴乡驻村干部说,山岗村有100户406人,蚕桑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
font-size:15px;">正在喂养桑蚕 徐学练 摄“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挣点零花钱。”是山岗村曾经的真实写照,如何摘掉“空壳村”的帽子,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全村百姓谋张“长期饭票”毅然成了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的心头大事。

正在喂养桑蚕 徐学练 摄
“借助于杭州建德市来这边帮扶种桑养蚕项目,贵州省委党校抓住这个契机,投入20万元来拉动项目建成。岑巩县天星乡驻村干部弭萨说,发展桑蚕产业主要是有效促进农户增收,带动村集体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蚕宝宝 徐学练 摄
“村有百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二十来天见现钱。”这一顺口溜形象地道出桑蚕产业对经济增效、农户增收具有“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

称桑叶现场 徐学练 摄
“春蚕养两批,每一批是20张蚕床,从4月28日开始到现在二十天左右,第一批春蚕已安全进入5龄期,即将上簇作茧,收益预计在4万元钱左右。根据桑叶的长势情况,秋蚕计划每一批养30张,两批共养60张。”岑巩县天星乡驻村干部弭萨说,2020年山岗村计划养蚕100张,根据去年的市场计算,预计收益将达20余万元。

称桑叶现场 徐学练 摄
片片桑田,声声蚕语。种桑养蚕既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又实现了农民增收,借传统种桑养蚕,筑现代美丽新村,生机勃动的山岗村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大道上。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