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书咖店创业计划书,书吧的创业理由

近年来,各地纷纷打造形式多样的个性化阅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如广东的“广东书吧”、北京的“梦想书屋”“文化大院”、苏州的“四季自习室”、成都的“金书来”、上海的“我家自习室”、北部湾的智慧自习室等。在学术界,这些平台统称为新公共阅读空间。那么,新公共阅读空间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是什么?你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又是如何真正发挥的?施工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服务效率?本版以北部湾地区城市智慧学建设为例,邀请专家学者共同分析探讨,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案例。

北部湾城市智慧自习室很漂亮。

杨滨驻广西记者郭开谦。

“十三五”期间,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平台,建设了一系列社区智能自习室、书吧、高铁阅读站。这些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阅读平台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正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和城市人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城市阅读网络越来越密集。

广西南宁青秀区凤岭北附近的书巢是一个全新的地标。店内布置了丰富的艺术氛围、舒适的阅读区、能满足味蕾的餐饮服务,以及展览、观影等体验服务.“希望为志同道合的书友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在这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书巢的经理雷女士说。

“太阳照在涠洲上,风向海洋倾斜。”海岛智慧书房位于广西北海市涠洲岛旅游中心,是深受游客和岛民青睐的“线上名人书房”。用珊瑚石搭建的小楼,阳光明媚,树木摇曳,为读者提供阅读、视听欣赏、上网等一站式智能服务。无论是在窗边欣赏音乐,还是在树下慢慢阅读,都是体验海岛休闲风光的好选择。

首创的北步湾高铁阅读站,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城市壁垒。位于高铁站的“自习室”成为桥梁,城际借还服务让图书自由流通,让“上车借”“下车还”的阅读模式成为现实。

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工程“——北部湾图书馆服务联盟”的成立,北部湾经济区6个城市通过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图书馆、高铁站、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等地同步建设了一批城市智慧自习室,打造了基层文化服务综合体。截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共有分馆49个,新增城市智慧自习室等城市阅读空间27个,图书流通点402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阅读网络。

整合资源和服务的效率不断提高。

“门口有书房,不用再去市图书馆借书了。”居住在北海市西城区的陈女士兴奋地说,城市智慧书房落户在金地山海的知名社区。该书房是北海市首个由公共图书馆和企业共建运营的社区智慧书房,为当地市民提供图书借阅、音乐欣赏、影视体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数字阅读、文旅资讯等服务。

为布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城市阅读空间新格局,北部湾市政府部门以“图书馆”为突破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新城市智慧书房多种建设模式,在图书馆、高铁站、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场所建设城市智慧书房。北海“展览馆”系列智能自习室为历史文化景区游客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防城港市文化旅游部门和渔政联合成立海洋书店和图书漂流箱,让书香陪伴渔民远航。榆林市在各机关、中小学布局城市智慧自习室,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建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无声渗透;南宁市青秀区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合力”打造“一馆一品”的优质分馆管理模式,探索盈利与公益相结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南宁铁路局联合建设的高铁阅读站,打破城市行政壁垒,开启阅读新生活之旅.

>

“馆里的图书更好地流动起来,居民借阅图书、参与读书活动更为便捷,高品质的主题读书服务产品不断出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效能明显提升。”北海市图书馆馆长李道海说,“十四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北部湾图书馆服务联盟将再建设40家城市智慧书房,将阅读服务的触角向基层进一步延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熊健厚认为,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城市智慧书房,打造遍及城乡的阅读服务网络,能够进一步整合公共图书馆资源,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引领城市文化生活新风尚


日前,在南宁市青秀区图书馆的分馆——403禾集,一场主题为“coffee and book”的咖啡品读会引人注目。荣获2020年云南杯中国冲煮大赛广西赛区冠军的赵苗苗在介绍咖啡常识后,为参与活动的咖啡爱好者们展示了手冲咖啡,让大家在品尝咖啡醇香的同时享受阅读。


403禾集是以文化与创意生活为核心,集图书、文创、餐饮、剧场等多元文化场景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网红书店”书巢就是403禾集最核心的店铺之一。在店长雷女士看来,403禾集与图书馆的合作是“互相成就”的共赢:“我们为图书馆活动提供了高品质的场地和享受,借助政府的资源也提升了活动的档次和人气,对于书店、餐饮等403禾集的其他业态也是一种良性的带动。”


随着建设模式的多元化,城市智慧书房在提供阅读服务之余,承担了展示形象、搭建社交桥梁、引流消费等功能,书房也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综合生活空间,引领了新风尚。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智慧书房得到市民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并加入书房建设。金地集团开发管理公司项目总经理杨强表示,社区智慧书房既提升了楼盘品质,也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心。


“城市智慧书房既是市民休闲阅读的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李道海表示,在北海,城市智慧书房受欢迎,得益于每个书房在选址、室内布置、活动内容策划等方面都独具巧思,体现在海岛智慧书房采用当地独有的珊瑚石民居,展现涠洲岛的海岛风情;金地山海领誉的智慧书房力求休闲舒适感,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观 点


把好城市书房建设管理的三个关键环节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巫志南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喷薄而出,快速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尤其是“全民阅读”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或城市资源逐步向“阅读”倾斜;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先“一座城市一座图书馆”的行政配置已跟不上时代要求,那些位于城乡基层的“书房”更凸显出“接地气”的优势;三是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社会对学习场所的需求量猛增;四是在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现实场景之中,人们身边用于学习的场所相对稀缺,“书房”一座难求。总体上看,这些场地设施常常设置在城乡居住小区或人流较为集中的商业设施附近,布局灵活、交通便利、自主自助,深受市民群众欢迎,逐步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应当看到,就目前读书类文化服务场地设施发展状况而言,质量效益参差不齐。浙江省温州市的城市书房,大多布局在城市居住小区的门口,阅读资源由城市公共图书馆统一保障和更新、阅读推广由专业机构定期开展、日常管理由所在小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负责,故而能长期稳定高效运行。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规划和建设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定,利用小区公建配套面积在小区内部建设公共阅读服务场所,场地设施成本低,公众参与便利,安全性较高,嘉定区还专门规定,日常服务必须由专业组织负责提供,从而保证了这些服务设施的运行质量。但是还有很多地区的类似阅读设施,徒有超大面积、豪华设施,无法持续有效吸引公众参与。


在实践考察中我们发现,个性化阅读类公共文化服务场地设施或平台建设由于适应了相当一部分公众的实际需求而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建设和运行要达到预期的惠民效果还存在一定难点,其中尤其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空间位置选点应注重便利和安全,在这方面,温州市“城市书房”选择城市小区大门两侧位置十分合理,小区居民方便到达、小区门警视野所及,既便利又安全,小区家长可放心鼓励自己的孩子进书房读书做作业。二是资源保障较为可靠且常用常新,温州市“城市书房”和嘉定区“我嘉书房”均由当地公共图书馆“统一资源保障”,不仅总量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周期性(大致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更新,还开通读者“点单预约”功能。三是专业机构服务和阅读组织建设,嘉定区菊园社区“我嘉书房”在过去3年中,负责管理的专业机构不但确保了场地设施有序运行,还积极引导所在服务小区以分众方式建设了20多个阅读组织,这些组织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常态化开展阅读活动,成为“我嘉书房”保持较高运行效能的重要原因。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科学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金武刚


城市书房、智慧书房、图书馆驿站、三味书咖、阅读吧……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热潮。这些空间名称各异,通常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这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一般具备四大特征:一是高颜值的阅读环境,品质化的阅读服务,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无一不美;二是嵌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空间,进一步编实织密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阅读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三是24小时自助服务,或者超长时间不间断开放,让阅读成为一种日常,无时不有;四是服务效能显著,百姓交口称赞,通常纳入当地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发展科学有序,几乎无一例外。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大大推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了重大突破:一是观念突破,扭转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刻板印象。基层即底层,往往被认为是服务供给最薄弱、最落后的地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惊艳”亮相,高颜值、高品质,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缺不缺”温饱时代的老要求,一下提升到“好不好”“优不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水平,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二是制度突破,改变了政府统包统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模式。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一般按照人口分布和百姓实际需求设置,由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各类资源支持,由社会力量提供场地空间、参与运行管理,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三是科技突破,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引入了大量科技装备,从出入门禁监控到图书自助借还,从线上预约活动到线下服务利用,可以全程实现自助服务,全面体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以技术手段有效缓解基层服务人手配备不足问题。


四是服务突破,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专业问题。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互联互通,一卡通借通还,由总馆统筹协调图书配送、技术支持乃至活动组织,实现了专业指导下的标准化服务,质量有保障。


综观各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例如,有的地方以工程建设为导向,“急赶快上”,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一大批公共阅读空间,规模急剧扩大,但背后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专业支撑能力跟不上,有的还是“孤岛化”存在,服务成效不尽如人意。每一个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接入点,但主打阅读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公众由阅读需求而延伸出来的其他服务需求,目前还难以有效满足。大多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区,农村建设相对较少,如何解决乡村阅读的最后门槛,仍然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再加上社会合作主体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参与建设的企业,由于经营转型或发生其他变故,可能会导致原有约定内容无法继续履行,影响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长期发展的稳定性。


面向未来,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可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特别是建成后运行管理保障方面的政府必要投入,应当列入当地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或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进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政府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开支。待条件成熟时,尽快加强文化立法,纳入政府保障的法定内容。


二是加强阅读推广功能建设。落实图书馆“服务活动化”专业理念,以活动促进服务,激发居民阅读兴趣,提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可以建立阅读推广人制度,结对读书会组织,开展驻点阅读沙龙、经典朗诵、图书分享等文化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引领时尚潮流,还可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打造品牌志愿项目,共同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


三是丰富服务项目和内容供给。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阅读服务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空间功能,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在有限空间内,可以合理安排、错时利用,在特定时段内变身为展览厅、报告厅、多功能活动室,开展文化展览展示、提供小型讲座、组织文艺沙龙、开展学习培训等活动,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配置主题图书资源,增加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提供旅游信息咨询及相关公共服务,形成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发展新型载体,成为文化地标。


四是打造科学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应当确立牢固的科学建设理念,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运行,纳入当地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统筹,进一步强化图书馆专业指导,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应当根据实际使用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保障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和运行质量,促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还可以探索建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基金,或者纳入图书馆发展基金统筹考虑,主要用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财政预算计划外的创新项目孵化、阅读推广人培育、活动组织开展等,以及缓解合作建设社会投入不稳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