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家庭要繁荣三代以上是很难的。第一代创业、第二代成功之后,第三代往往是“带着金钥匙”出生的。不知道前辈奋斗的艰辛,不知道“赚钱就像针挑土,用钱就像水推沙””的真相。从繁荣开始,我花了很多钱,经常把我的家族企业搞垮.
然而,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不相信这种邪恶,那就是在总结了历代家族兴衰的规律之后,他研究出了自己的治家之法,并将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了家族绵延至今“代代皆有英才”的兴旺局面.
他是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研究他做人、做事、继承家庭生活的方式,对于受困于家庭教育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扇窗和一扇门。
曾国藩雕像
在总结了历代家族传承理论后,曾国藩提出:绵延十代以上的“孝友之家”关键在“和”。.
这位官员的家——只繁荣了一代人,因为有很多花花公子。
商人之家——只兴盛了三代,因为创业精神可以传承;
读书屋——一般兴盛五六代,读书助天下。古人云:“君子之荣,必削于五代”;
小游的家——兴盛了十几代,家庭和睦,家道兴旺。
曾国藩一生崇尚勤学敬业的家风,使得曾国藩的后人在100多年后出了240多位杰出人物在科举时代有20多人上榜。科举废除后,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许多人还在欧美和日本学习。其中100余人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各个领域做出了贡献。
为了探索曾氏家族教育风格的传承,笔者前往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白玉堂和富厚堂寻找曾氏家族持续兴盛的秘密。
曾国藩的故乡
1、“八宝饭”——曾氏家训基础
寻找曾家家管的方法应该从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开始,曾兴刚年轻时是个纨绔子弟,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与秋妈的青春齐头并进,或者花了很长时间睡觉”,致使玩物失意,学业荒废。在一次集市上,他被长辈嘲笑,说他无知,一句话刺痛了浪子的心。从那以后,曾兴刚“立功悔过”,改过自新,“终生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立家兴业。.
曾兴刚在工作中发现,不读书就不能发家致富,于是许下了培养和阅读传家宝的大心愿。为此,他还总结了“八字”的治家口诀,这成为曾家传下来的最早的家训。
曾星冈的治家“八宝”,是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蔬菜、鱼和猪。
扫”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扫地,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祭祖孝顺,“宝”是亲邻睦友。曾氏家规的“八本”,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早起劳作、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宁愿负债让孩子读书
小有产业的曾星冈最期待的,就是家里能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特别是他输了官司,地被人占,要雪耻,就发心要为曾家培养顶尖的读书人。
于是他给曾国藩的父亲取名“曾麟书”,书中麒麟,带着老爸沉甸甸希望的曾麟书尽管很努力,可读书不怎么样,考了17次才中秀才。曾麟书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于科名仕途的更高阶梯,就把自己的书房取名“利见斋”,语出《论语》“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为读书能见到大人,并于此课徒授业,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他曾自撰一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
有子孙有田园 家风半耕半读 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 世事不闻不问 且将艰巨付儿曹
他让曾国藩将对联挂于堂中,作为家规传承。

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首日封
曾麟书对曾国藩与众不同的教育可以从一件事情上看出来,在曾国藩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两次落榜之后,他到东南散心,向当地知县、曾家世交易作梅借了100两银子,买了南京精刻本《二十三史》。要知道,当时知县的年薪是40两银子,对于世代务农的曾家来说,100两银子更是笔巨款。
曾国藩带着书回家是,心情十分忐忑,一方面两次落榜,花光了家里积攒的盘缠,还负债100两银子,如何面对父老?
正当他窘迫到极点时,父亲说:
“借钱买书是好事,我愿意为你还债,但希望你不忘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钱就不白费了。”
父亲出乎意料的平静给曾国藩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与振动,这也成为他一生读史的起点,他跪下,仰天发誓:
“不把《二十三史》认真读完,就是大不孝的畜生。”
此后两年,曾国藩以每天几十页的进度,认真做笔记、札记,系统读完了《二十三史》。
由于借钱导致家中拮据,第三次应考时,曾国藩只带了几十吊钱,却因为读史的功底,一鸣惊人,顺利上榜。
3、从小抓起 “八本”治家
由于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立足存身之所。
子弟之贤否
六分本于天性
四分由于家教
他把祖父和父亲的家训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了“八本”的治家思想。
读书以训诂为本
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做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八本”思想已经从修身齐家升华到了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认为,人生有八本,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了根本,其他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崇尚“八本”的曾国藩给老屋取名“八本堂”,倡导和以治家的孝悌之风。曾国藩要求兄弟子侄遵循“八本”家规,就像吃饭一样每日必做必行,并强调“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

八本堂
曾国藩还提出了“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孝顺父母、勤劳节俭、宽厚待人,可以为家族带来吉祥,也是修身必须遵循的准则。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曾氏家族能够教育出如此多的优秀后代,与长辈亲力亲为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曾国藩一生主张“勤”,在教育子女上,他更是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亲自教育孩子。为了与长子曾纪泽有共同语言,他努力学习西方社会学;为了教育好喜欢数学的二子曾纪鸿,曾国藩也是向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学习请教,努力了解数学知识。
这也延续到曾纪泽身上,曾纪泽之后也学习了英语、数学、音乐、书法、钢琴、经史子集、绘画,并经常通过郊游的方式与子女互相探讨学问。
曾纪泽曾经总结:
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
陪伴家人 陪伴孩子
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不仅对子女,对兄弟姐妹,远房叔侄写下的封封家书,家书也是一种变相的陪伴,知你冷暖、为你解惑、鼓励你前行,更是将家风传承到了整个大家族。
陪伴、了解、沟通、理解之后,和谐的家庭氛围推动了子、孙、曾孙、玄孙代代皆有英才。
5、从小抓起 根正方能成才
在曾国藩家风的影响下,曾家代有英才。

曾家人才树
长子曾纪泽不喜欢为科举考试而读书,曾国藩鼓励其学习西学,使其成为著名外交家,只身入沙俄,凭一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从沙俄手中谈回了新疆的伊犁,为收回伊犁作出杰出贡献。
二子曾纪鸿,喜欢数学,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凭借自创的方法,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一百多位,居于世界领先,并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电学专著。
不过,曾家自己的教育很好,联姻时却没挑好女婿,只看中了门当户对,没有细细考察女婿的品质,最终大女婿袁榆生贪污军饷、放浪形骸,与儿子们形成巨大反差。
对此,曾国藩认为,成长环境和幼年家教极为重要,即使后来曾国藩试图将袁榆生送入军营调教,但恶习形成后,想再调整非常困难。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现代人都强调事业为重,在曾国藩看来,没有接班人,一个人的事业不叫事业,必须是不断有后来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处理好家庭事务,培育好高品质的接班人,绵延各行各业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和家族的整体事业得到提升。

富厚堂印
总结
1、百年后,走进曾氏家族的祖宅“白玉堂“富厚堂”,在悬挂的牌匾和对联中仍能感觉到浓浓的家风传承,曾氏家训的关键在于一个“勤”,以身作则,家长先做好自己,再引导家庭成员作出改变。
2、重沟通,尊重每位家庭成员的诉求,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家庭中形成“和气致祥”的氛围,形成“孝友”之家,才有望兴盛十代以上。
3、齐家的基础是修身,只有把自己修好了,才具有带动和教育别人的基础,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身体力行做一点,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渐进的次第,以修身为本,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读城
湖南娄底
寻史打卡地
湖南娄底曾国藩故居
参考书目
《曾国藩文化世家》 胡卫平 湖南人民出版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张宏杰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