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记得90年代的“严打”吗?
也许90后或更年轻的观众对这两个词会有些陌生,但对于1970年和1980年后的大多数人来说,当年全国范围内的“严打”应该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所谓“严打”,就是“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简称。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四次“严打”活动:第一次“严打”是在1983年发起的;1996年,进行了第二次“严打”;2000 -2001年进行了第三次“严打”;第四次“严打”是在2010年。
在我个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的第二次“严打”。你为什么印象深刻?因为当时我还在上小学,路过镇上集市的时候,亲眼看到几辆卡车经过。公共汽车上有两排武警官兵。每一个武警都盯着一个罪犯,每个罪犯胸前都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和他们犯下的罪行。卡车在镇上的主要街道上缓慢行驶,与此同时,他们正在广播打击犯罪的消息。这一幕让我震惊,至今记忆犹新。
也正是因为这段记忆,让我在看电影《除暴》:真相时有了如此强烈的感受。
首播当天我采访魏诗雅主演的《除暴》时,她也提到了关键词“真”。在看完电影后与其他影评人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表示这部电影的写实性非常好。
那么,这个“道理”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1、服化道够真实,年代还原度高
《除暴》关注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90-1996年。那个时代的穿着和环境背景与现在大不相同。想要还原那个时代的感觉,就要做好佛道层面的基础工作。从拍摄效果来看,剧组处理得很细致,无论是演员的服装、妆容还是室内外的环境背景,都让这部电影的年龄恢复度非常高。
比如开业的“长浦友谊商场”内部,当年亚运会的吉祥物“潘潘”,珠宝专柜的外观,销售人员的服装,都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尤其是以吴彦祖为首的“混混”,他们的衣着和造型都很有时代感。或许有些喜欢吴彦祖的观众会觉得阿祖的风格没有那么酷帅,但呈现这种风格确实符合时代特征。据演员魏诗雅介绍,为了让演员们呈现出当年人物的“粗犷感”(当年不太注重化妆和护肤),导演不仅要求演员们素颜表演,还故意晒黑甚至化上雀斑妆,以显示其真实性。
其实我们在屏幕上也可以直观的看到:警服、混混服、普通人服、火车站环境、商场环境、街道环境、居民楼环境、派出所室内环境、吴彦祖及春夏屋环境、澡堂环境,包括警匪使用的枪支、武器等。都很有时代感,这才真正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
2、氛围营造够真实,贴合时代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让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一点在影片开头的商场场景中得到了体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刑事案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非常粗暴和强硬。从当时的一些新闻或者案件记录可以看出,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案件可能会带来更有力的证据:当年高三学生因为在校外抢劫过往货车司机而被判刑,县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了多起抢劫、盗窃等刑事案件,让人人心惶惶,晚上基本不敢一个人出门。
所以在《除暴》中,接连发生的刑事案件并没有刻意戏剧化,直接跑进商场在街上抢劫按揭车等画面确实是当年犯罪分子的所作所为。因为当时刑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办案的警察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只能通过“蹲守”“等待”“人工审讯”等手段追捕罪犯。
ze:15px;">警匪之间的较量确实不像港片里呈现的那么酷帅、浪漫和精彩,也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情节,很多时候就是靠“咬死不放”的精神来实现案件侦破的。所以影片所营造的氛围贴合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也贴合了当年的社会大环境,很好地提升了影片的真实感。
3、故事展现够真实,有真实案件作参考
在观看《除暴》的过程中,因为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剧情交待丝毫不拖泥带水,观众是很能沉浸其中的。但是影片在戏剧结构上并没有过多地掺入起承转合的设计,反倒是像法制新闻纪实片那样一个案件接一个案件地呈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实际上,如果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真实案件做了解的话,会发现《除暴》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年的一些重大案件。其中让很多影迷猜测有所参考的案件,就是曾经震惊全国的“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1991年6月至2000年9月,张君及其同伙在重庆、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犯下持械抢劫、故意杀人、抢劫枪支弹药等罪行,手段凶残,气焰嚣张,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不过,从影片内容来看,《除暴》应该不止参考了“张君案”,还融入了当年发生的其他案件。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开头阶段说王千源主演的刑警队长钟诚“蹲了七天抓到姓鹿的”以及片尾钟诚在黑板上写上的某绑架案。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当我看到片中表现的各类案件时,会想起严打时期的记忆,也就觉得影片的故事表现很有真实感。确实,有了这类真实案件作为参考,《除暴》的故事才得以展现得更为真实,也给影迷们增添了不少可以讨论的故事点。

4、人物塑造够真实,有人物原型做基础
单纯围绕电影本身来讨论片中的主要人物,我们会看到王千源饰演的刑警队长“钟诚”与吴彦祖饰演的大反派“张隼”都是性格特点很鲜明的角色。“钟诚”身为警察的那股正气,那份勇敢,以及“坚持不懈”、“咬死不放”的精神,都让这个人物变得很形象,很立体;而“张隼”作为匪徒的那股嚣张跋扈的气焰,那种彪悍残忍的态度,以及贪婪、暴烈同时又不乏一丝柔情的性格,也让这个人物立得很足。
剧本对这两个人物的勾勒是到位的,王千源和吴彦祖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也让这两个人物很出彩,但若是结合人物原型来看,影片的真实感就会更强烈了。
如前所述,《除暴》在故事层面有很大概率参考了“张君案”,那么吴彦祖饰演的悍匪“张隼”也很可能取自于张君这个人物原型。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去找相关资料看看,“张隼”和“张君”在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作案手法、所犯罪行、最终下场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正是有了这种真实人物原型作为人物塑造的基础,《除暴》的真实感才又得以加强。

5、动作戏够真实,拳拳到肉很有质感
因为《除暴》里头涉及多个表现“张隼”及其团伙抢劫的场面,且每一个犯案场面都相当粗暴、激烈,所以影片的枪战戏和动作戏会占据较大篇幅。
影片一开始就来了一番“孤勇警察单挑商场劫犯”的戏码,打得不算太激烈,但看着王千源被揍的时候,感觉还是“挺疼的”。之后的“抢完银行吃碗面”的戏码里,虽然没有警匪的正面冲突,却也呈现了劫匪“持枪伤人”的残暴一面。
真正将影片推向高潮的,是两段枪战戏:一段发生在吴彦祖领衔的劫匪为了“不留活口”而开车冲向警察并和警察正面火拼那场戏,劫匪们开车撞向护栏、持枪无差别扫射,警察们猛烈回击、英勇救人、开枪打下酒店招牌阻止罪犯逃离等画面,都显得激烈而惊险;另一段则发生在劫匪抢劫运钞车那场戏,街头枪战的场面拍得激烈、残酷且惊心动魄,警察面对劫匪所展现出的英勇在这段戏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让他们拿走一分钱”的台词也升华了影片的情感。
最最精彩的一场动作戏,发生在影片结尾处王千源与吴彦祖的“澡堂决战”。两大型男在只用浴巾裹住下半身的情况下大秀上半身的好身材,健美的肌肉线条足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拳拳到肉的打斗更能令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这段动作戏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选择澡堂这样湿滑的密闭空间,既很好地营造了双雄对决的激烈氛围,又增加了打斗的难度。王千源和吴彦祖你一拳我一拳地打到脸上、腰上、肚子上,发出的声音很真实,看着和听着都有疼痛感。加上白色瓷砖磕碰出的红色鲜血,也让这段赤膊对打的动作戏有了很强的冲击力。

以上是我认为能够让电影《除暴》带来真实感的五个方面,但在肯定影片的真实质感之余,它的不足也不应该被忽略。
比如影片的故事性其实不是很强。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除暴》的情节发展没有太大的起承转合的设计,也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看起来更像是法制新闻纪实片一样陈述着张隼及其团伙犯下的一宗又一宗案件,以及最终被警察缉拿归案。尽管有不错的枪战戏与动作戏带来了戏剧高潮,但故事整体其实是比较平的。
还有片中爱情线的融入并没有给影片带来加分,反倒显得有些突兀。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做了删减,所以成片看吴彦祖跟春夏的爱情线会觉得“开始得有点快速,结束得有点煽情”。重点是,这条爱情线并没有给影片的故事和人物带来实质性的驱动,难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浩良导演能够把一个发生在内地九十年代的题材处理得如此有真实感和可看性,还是挺值得佩服的。记得首映礼当天,他还非常认真地跟观众分享他的拍片思路。而在微博上,他也经常分享自己拍摄《除暴》的幕后创作心得,足以见得他是一个很用心在创作的导演。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