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爷爷奶奶家过年的儿子打了个视频电话。我逗他:“豆芽,我爷爷过年买了你最爱吃的帝王蟹!”
“你能给我留点吗?”
“我不能留下来,我们都吃了。”
“那我回去的时候,爷爷能不能再给我买一次?”
“你用你的压岁钱买!”
“好啊!妈妈,我爷爷奶奶给了我五千块压岁钱!我可以买一只帝王蟹,也许两三只!”
…………
挂电话的时候有点郁闷。我很容易说我提议用压岁钱买。没想到爷爷奶奶给了他这么多——的压岁钱,让他记住了号码。
这就有点问题了!
我们豆芽不是那种只要自己有钱就知道珍惜的孩子。事实上,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根本不在乎钱.
例如,我们同意每周给他25元作为零用钱。因此,如果我不提供,他永远不会记得要。比如,有一次他为了50块钱共处,去操场玩,他花20块钱给自己钓鱼。如果有人问他能不能请朋友和他一起钓鱼,他一定会答应,绝不会觉得不好。
姚明只有五岁半,而姚明成长在一个拮据的普通工薪家庭。这种财务自由的心态和态度是从哪里学来的?
所以,如果你能花5000元压岁钱买两只帝王蟹,我想他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这是大事,要从长计议!
和孩子谈钱
从公布家庭财务状况开始
今年的家长有一个共识:财商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聊过这些尴尬的话题。所以,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大概知道我们想谈,但是怎么谈还是一片空白。
《 《反溺爱》 ,》的作者莱恩利伯提出了一个想法:从让孩子了解家庭财务状况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反溺爱:9堂家庭财商课》
罗恩利伯的《美国》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2月
点击封面
让孩子们受益终生的金融和商业课程
小时候,妈妈坚持“女孩子要清高”的思想,让我和金钱保持一定的距离。她不太懂财务管理。她当时是难得的月光族,所以没有教我什么理财方法。
但是有一点,不像其他父母,我妈妈根本不会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她会告诉我她挣多少钱,她的职称能授予多少,她有什么额外收入。每个月底,工资见底的时候,她会回家对我大喊:“姑娘,你那里还有钱吗?帮我妈下楼,给我2块钱买馒头。我就是没钱买馒头。”
所以,虽然没有刻意的教育,但在这种时刻担心家庭经济状况的情况下,我从小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理财观。
img src="http://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ab4db4f38808412593124d9686c0dc3d" />用眼下理财教育专家的话说,我是一个对“需要”和“想要”分得太清的人。没人教我,但生活迫使我学会了这个功课。对豆芽来说,他从没有直观地感受过这些。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应该会帮助他体会到为什么父母希望他在钱上不要过于“慷慨”。
具体怎么做呢?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直接告诉他一个数字,没有太大的意义。超过10的数字对他来说都是“很多”。
朗恩·利伯在书里讲了一个很妙的案例:一个爸爸为了让孩子直观地体会到家庭财务状况,去银行取出了他一个月的月薪12000美元,并且要求银行全都给他1美元的钞票。银行花了一两天时间才全数凑齐这么多零钱。然后,这个爸爸就把这些钱带回家,摆在餐桌上。
12000张一块钱,每100张一捆,有好大一堆。然后,他开始把这一堆钱分成几份,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月的各项开支需要几捆钱。
到最后,一大堆钱其实没剩下多少。
这足够直观,值得我们全家学习,每年至少来上一次。
鼓励孩子问跟钱有关的问题
等到豆芽从老家回来,准备拿着压岁钱去买一只甚至以上的帝王蟹,而我出手制止的时候,他多半会愤怒地问我:“为什么我不能用我自己的钱买我想要的东西?!”
这的确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只要你给了孩子零花钱,下一步面临的多半是这个问题。
—专制型父母会回答:“没有为什么。”
—宽容型父母会回答:“好吧,如果你坚持,那就去买吧。”
但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权威型家长的教养下,孩子通常比在专制型或宽容型父母的教养下,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那权威型父母怎么回应这个问题呢?没有标准答案。
有的父母可能会选择让他自己决定,然后承担后果。
比如书里提到一个小男孩,用20美元跟一个同学买到了一次插队的机会。之后,他的同学不肯把球借给他玩,于是他又用20美元买下了那个球。老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要求那两个同学把钱还给了他。
朗恩·利伯认为,老师这么做有些可惜,因为那孩子失去了一次体会“自然后果”的机会——过几天之后,他还会认为这么花钱是值得的吗?
另外一些父母,可能会选择尽量去解释(比如我,因为我已经尝试过太多次了,无论过多少天,豆芽是绝对不会对花出去的钱感到后悔的!!!)。还有一些父母会抓住机会跟孩子讨论一下花钱的标准。

作者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其他父母禁止孩子买的东西,从这些“禁令”上我仿佛能看到一张张疲惫的脸。比方说,不能再买一套乐高了。(表情:你懂的)再比方说,不能买狗。(表情:我能怎么办)在这张清单上我还看到了摩托车、上托型胸罩、文身……我觉得中国父母都需要加上辣条。
总之,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和孩子一起探讨、碰撞的过程,没必要过于害怕和回避。实在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朗恩·利伯还教我们一招缓兵之计:
直接说“我还没想好,3天后再告诉你”,然后争取这宝贵的3天时间,跟孩子他爹/妈抓紧切磋,争取尽快达成一致。
我们谈的不是钱,是价值观
除了这些,《反溺爱》这本书还教会我一些小技巧。
比方说,关于“需要”和“想要”,看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必需品的意思。但是这条边界究竟在哪里,还真有点难摸清。
举个例子来说,买一双雨鞋应该是“需要”,但如果孩子想买的是某个时尚品牌的雨鞋呢?作者自己的做法是:用父母能接受的品牌价格锚定参考价格,划定那条界限。
他们家用的是一个中等价位的商店Lands’ End作为参考。也就是说,如果一双雨鞋在这家店大概是卖50美元,那么低于这个价格的雨鞋就都可以视为“需要”,超过这个价格的就要视为“想要”。

《反溺爱》给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商课
还有,关于做家务是不是应该给钱,这个话题一直有争议,朗恩对此给出了一个很独特的案例,思考的角度跟通常的角度完全不一样:这个父亲认为,如果让孩子靠做家务赚钱,他只会追求尽快完成工作,而且完全不会感觉这些活儿有什么意思。他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创意工作者,靠卖创意而不是卖时间来赚钱。他提出,做普通的家务只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义务,不能给钱;但如果孩子看到了一个问题,而且想出了一个方法去解决,那么就能领到钱。
类似这样能给父母启发的案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但是,无论是赚钱能力还是储蓄能力,这些还是只关注自己。
如果仅仅关注自己,学会了技能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财商教育就成了缺钱的人才需要的教育。这也是我看了很多国内的财商教育专家侃侃而谈之后非常头大的事情。
从这个层面上说,《反溺爱》这本书给我更多震撼。虽然书中也讨论技能,但更多时候是在追问,甚至是在逼迫父母去思考:你希望通过谈钱这件事,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赚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我的钱足够我自己花,我是不是就不需要工作了?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有所继承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工作,就不可避免地要告诉他工作的意义、赚更多钱除了自己花还能干什么。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有钱的时候慷慨捐献,那么最好在他没什么钱的时候就帮他养成捐献的习惯。

作者朗恩·利伯是传说中最会赚钱的犹太人。他家的孩子从小用三个盒子理财:一个盒子写着消费,一个盒子写着储蓄,一个盒子写着捐献。
帮孩子养成捐献的习惯,甚至都不一定非得捐钱。我认识一个妈妈,全职在家,有四个孩子。她家大女儿14岁了,每隔一阵子就会把自己养长的头发剪下来捐给一个专门收头发的NGO。
再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养成捐献的习惯,首先我们自己得养成这个习惯吧!想想我们第一份拿出来的会是什么?房贷?车贷?
所谓价值观教育,最终是父母要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知行合一,才能教育孩子。在这件事上,财商教育跟所有其他教育没什么两样:育人先育己。
忽略财商教育
是忽略孩子的基本需求
这本书的书名叫《反溺爱》,很多人以为,溺爱是过于关注孩子的结果。但是朗恩·利伯在书里说:1998年有一篇学术文章提到,由于父母的溺爱会妨碍孩子正常发展,因此把父母的溺爱视为儿童忽略问题。
所谓儿童忽略,指的是忽略儿童的各种基本需求。
从不跟孩子谈钱的结果是,突然有一天,他要做出是否贷款上大学的决定,而在此之前他买过最贵的东西是一辆自行车。突然有一天,他要做出是否贷款买房的决定,在购房合同上签字的时候手抖到连笔都拿不住。
是的,后面这个故事是我自己的。中介公司的经纪人还一直在安慰我:没关系,前两天有对小夫妻,签字的时候直接吓哭了。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过的窘境,我们的孩子是否还要重蹈覆辙?让我们不要再假装孩子不需要了解跟钱有关的事情。
《反溺爱》告诉我们,通过财商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甚至乐观、坚毅的品格。财商教育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生如何获得幸福的学问。
就像徐小平老师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的:“无论拥有多少,都能过上精彩纷呈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