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项目规划怎么写,给一个项目如何去规划

该报记者周伟

2020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疫情让很多人重新思考城市治理,更加注重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制度现代化。

8月24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全球城市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地方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 《第五届广州奖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和《全球城市创新评估体系中期报告》系列结果在会上发布。

会前,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定喜接受了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就规划设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表了看法。

黄定喜表示,城市规划的主要功能包括“确定主要问题、形成共同愿景”、“合理布局功能、夯实支撑体系”、“提出实施策略”等。

“规划作为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系统设计,是城市空间治理的基础和根基,通过优化城市发展要素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绿色有序发展。规划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共识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协调社会利益相关者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因此,规划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是政府协调空间发展、协调空间利益的重要抓手。”黄定西说。

他指出,通过城市规划,根据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功能定位,确定城市的合理承载力,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要素,可以确定适合城市自身特点、更能展现城市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模式。并实现密度和强度的合理配置、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精准布局,有效改善环境、住房、就业、交通和安全,从而创造

“城市产生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对城乡人居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大,使得海平面上升,风暴、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城市规划要充分发挥支撑城市安全和韧性的作用,建设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缓解风险、降低城市脆弱性的城市。”黄定西说。

《第五届广州奖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将持续数十年,需要重塑社会、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然而,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影响深远。报告指出:“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系统缺乏稳定性,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课。”

报告指出,城市随时可能面临文化传承、城市安全、城市环境、交通畅通、便民利民、就业、招商引资、拉动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给城市发展带来挑战。

对此,黄定喜表示,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明确可利用的资源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科学估算全周期成本,合理安排分期投融资和价值回报,控制公共投资和建设用地的时机和强度,构建近中期和年度规划实施的传导体系,确保项目实施。城市规划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审批联动机制,实现对建设活动的精细化管控,能够不断优化规划目标、策略和实施重点,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不偏颇。

在黄定西看来,城市设计不仅仅是设计物理空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更是设计历史、文化、社会等无形的虚拟空间。城市设计可以控制和协调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处理好城市与

有了相对完善的城市设计准则,城市治理就会有很大的创新。《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指出,参与式地方治理机制和公民参与非常重要。预计未来更多与数据管理相关的创新和人工智能将主导城市创新,但“数字鸿沟”也可能成为城市创新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报告指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平等和失业率将扩大,城市社区迫切需要建设复原力,实施政策,促进弱势群体的公平和宽容。《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在涉华部分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广州奖的作用,借鉴全球城市发展创新的经验,扎实推进融合创新。

ize:15px;">在谈及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及预期时,黄鼎曦表示:“我国城市形态是集约紧凑的,没有出现一些国家的低密度摊大饼,更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非正规建设‘deskota现象’。”


黄鼎曦表示,目前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中的不协调、不统筹,人居环境短板和城市病还比较突出。


“对于城市化水平在60%-80%的发展阶段,需要作出相应的政策举措调整,制定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住房建设、功能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这在国际国内是存在共识的。”


黄鼎曦表示,对于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应更加注重城市的“提质增效”式的理性、有机更新,而不是大拆大建的运动式更新。国家近期提出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城市风貌保护和品质提升,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智慧新城建等举措,都是未来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此外,黄鼎曦还表示,在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导向下,低碳从理念引导转向了清晰的定量目标。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的减碳绩效评估与预测;结合城市更新,对既有建成环境开展低碳化提升,都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方法革新。


“国外通常的理论认为,香港这样的高密度紧凑城市,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的极致,是低碳的。但实际上,居住区过高、过密,在建设生命周期中,建材消耗是高碳的,城市居民的健康宜居水平保障得也不够好。在建筑使用寿命超过50年之后,重建或翻新的难度也很大。但居住密度过低,又不利于推进步行、自行车和大运量公交等绿色出行模式。”黄鼎曦指出,在“双碳”视角引入后,城乡住区形态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


责任编辑:邵文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