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释一下,这里所说的成功模式,并不是指已经获得阶段性融资的项目,而是指已经确立市场地位和份额的项目。
一个茶叶创新项目来到作者的孵化器已经很久了,作者不愿意知道它的进展。
前几天听说这个项目的新合作方(或合作方)正在和他的朋友联系,希望他的朋友把制水的企业带来谈合作,在瓶装水的基础上用茶粉代替瓶盖,让普通的瓶装水变成随时可以和茶粉勾兑的茶饮料。
事实上,这个项目就是以这种模式开始的。时隔近十年,农夫山泉已上市,项目仍处于合伙人众筹阶段。农夫山泉上市后,给了他们鸡血,基于农夫山泉只是水的事实,认为这个项目的市场价值应该比农夫山泉大,而且这个项目是一个创意饮料文化,更受年轻人的追捧。
我不知道他们对蜂蜜的信心,也不想给他们建议。在这里,我想根据笔者多年的服务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比如,效仿别人的成功模式,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悲观,认为成功的几率无限接近于零。当然,作者不敢定义绝对零度。毕竟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如果你是出资人、合作伙伴、服务提供者,或者上下游,赌这样的机会是小事。
事实上,笔者曾向项目负责人建议,不要造水,而是为造水企业提供创意瓶盖,与造水机构形成一体化联盟,利用其渠道、品牌、产品周转来稳定营收。第二步是推出独立创意瓶盖,直接面向消费者。消费者只要手里有瓶装水,拧上创意瓶盖,就能把普通的瓶装水变成茶。第三步是推出以健康为导向的保温杯,可以代替茶杯的盖子,让消费者只要有热水就可以随时随地饮用。有了基础和资金,未来可以打造各种各样的IP。
甚至这个建议都是基于他们坚持做瓶盖茶,被认为是死马当活马医。这个项目几乎没有门槛:
茶粉提取,几十万企业都在做;
创意瓶盖,只是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力度不大;
这个模型,乍一看,不需要基础;
启动资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问题。
更何况市场上没有企业做这种没有门槛的事情,最好的解释就是没有未来。作者一直认为,不要认为别人是傻子,要聪明就好。饮料企业在这一领域举步维艰,占据市场份额。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他们会尽力发展。既然业内人士不从事,就没有门槛,也就意味着这种模式是死路一条,或者收益不高。
回应话题,创业者,为成功的项目提供配套设施,跟随成功项目的发展可能是最好的开始。直接复制意味着直接竞争。即使创业项目拥有优秀的技术、团队和资本,也会被成功的项目以恰当或不恰当的方式扼杀。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