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精英是很多家庭送孩子去美国接受教育的动力,但要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还是很难。语言障碍、环境差异、文化冲击都可能成为障碍,会让抱有幻想的人一路走来一片黑暗。在黄看来,出国的中国人应该有所准备,因为他们可能要比同样成就的美国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黄出生在上海一个it世家,10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他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去美国的留学生之一。刚到美国时,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从吃蔬菜沙拉、心烦意乱,到难以适应新环境等等。这些插曲并没有阻碍他的个人发展。相反,黄因为天赋好,高中时就有“高天赋磁铁”,大学规划早,成功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Offer,然后用插件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在斯坦福大学的四年半时间里,他获得了三个学位,然后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他的成就不止于此。他在英特尔总部工作了7年,是英特尔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2009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授权下,黄成为首位出生在的白宫学者。2010年,他还参与了海地地震的救援。任职期满后,黄回到中国,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家。
他在美国的独特经历让他对美国和精英有了不同的理解。在《征途美国:站在金字塔尖看美国》这本书里,他特别讨论了中国人的融合、家庭教育和个人奋斗。
少数派眼中的美国
在美国留学的群体中,无论是学生还是移民,往往都有一种“被排斥”的心态。但实际上,所谓的美国主流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国家200年的历史就是美国各民族融合的最好注解。黄观察了美国的犹太人和印第安人,发现这两个群体遭受的歧视并不比非裔美国人少,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不放弃被尊重的权利。
近一个世纪前,尽管犹太人做出了努力,但他们很难进入常春藤盟校。20世纪20年代,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洛威尔(A.Lawrence Lowell)也限制了犹太学生的招生计划,直到30年后才取消。但是犹太人在美国崛起只用了半个世纪。目前犹太人占美国总人口不到2%,但名校犹太学生比例常年保持在20%以上。他们没有任何花招,他们只是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到了该争取尊重的时候,他们会挺身而出。
硅谷的印第安人更好地解释了美国少数民族的生存。美国有句话,硅谷是建立在中国人和印度人的肩膀上的。黄在英特尔工作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你雇佣一个印度经理,他们可能会带走整个村庄。”事实上,这些群体在自己的国家可能没有类似的利益。印度的每个邦都像一个独立的国家,语言、种族、信仰各不相同,派系纷乱,冲突频发。但是在美国,他们变得非常团结。
在黄看来,中国人还缺乏齐心协力的意识。“中国人工作努力,工作勤奋,但缺乏领导素质。在美国,华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来源地区组建很多小帮派,派系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成为集体发展的障碍。”
要找出原因,这个派系也体现了一个坚实的成功逻辑。“在中国,很多精英都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足的资源,如何尽快实现自己和家人的利益最大化。当他们到达美国时,他们会发现这种逻辑不再可行。或许勤奋可以让你个人走得更远,但最终,群体的地位会束缚你。”黄告诉国际文传电讯社。
x;">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华裔在美国就没有机会。据估计,到2050年白种人还是美国最大的种族,但数量将低于50%,约30%美国人会是拉美裔,黑人数量将占到约20%。不同种族的数量将影响所谓“主流”和“精英”群体的构成。黄征宇认为:“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去美国就要学习美国文化,并融入其中,但这个观点并不完整。中国人应当在主流社会中争取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将文化灌输进去,使之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让孩子成为精英是个系统工程
相比其他中国留学生,黄征宇是幸运的。“移民”身份带来了便利,而高中接受“天才教育”也让他较早的建立起自信感。
20世纪初,美国开始试行“天才教育”,到现在基本每个州都会按学区为符合条件的“天才学生”设立尖子班。班里的课程会更有挑战性,有些甚至达到了大学本科的水平。但这种尖子班的理念与国内完全不同。校方认为,有些孩子孩子学得比较快,他们理应有义务为这类孩子提供帮助。尖子们并没有占用最好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相反,很多美高的尖子班并没有完善的设备和资源,只能依附周边的大型公立学校。
在北好莱坞高中,黄征宇不只是埋头苦学,他利用暑假的时间做兼职,并且在博物馆担任三年志愿者。高中阶段,他选修了15个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让他最终获得15个大学学分。这些社会实践和经历都转化成名校申请的筹码。他总结这段经历时认为,教育的确是孩子命运的转折点,但在美国并不存在“一试定乾坤”的标准。从这点来看,想要拿到名校offer对申请者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长期,完整的规划,学生很难获得好的表现。
当然,撬开精英大学的入口之后,还有更多挑战。黄征宇认为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名校资源的积累是斯坦福和哈佛大学带给他最重要的东西。利用斯坦福大学的海外资源,黄征宇每年暑假都有机会去不同国家进行短期学习,这让他对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而名校教授很可能成为未来职业发展中“提点”你的贵人。
美国精英阶层是该标榜还是反思?
黄征宇的留美故事充满了正能量,并没有暴露美国精英阶层急功近利的一面。但他也并不认为精英阶层就是反映了美国真实社会的全貌。相反,在观察特朗普的总统竞选中,黄征宇看到了精英阶层仍然需要反思。
“我在三藩市一个私人会所看的大选,当时,他们还请了一位专家做实时点评,刚开始大家非常看好希拉里,结果1小时候房间里逐渐安静,到宣布结果时,一半人沉默了,另一半人在哭。”大选后的一周,一位在硅谷工作的投资人对黄征宇感慨地说,她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堆泡沫中,世界的真实可能与他们的认知完全相反。
“这次总统选举会被载入史册,不仅是因为它的激烈程度超出以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美国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分化日益严重,他们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焦点。”黄征宇认为在美国成为精英阶层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主导和控制权。这个变化可能会影响美国未来的发展。
而科技也将对社会阶层产生影响。以前硅谷圈对技术怀抱着一种天然的乐观心态,认为科技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们,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技术发展产生的问题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金融行业,机器都可以取代人工,这不仅将重新定义美国社会阶层,也对整个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的30年,黄征宇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为和美国政商两界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创业者,更能直观感受美国精英阶层的面貌。但他认为,未来全球的机会不止集中在美国,而华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有多么优秀,你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才是更重要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