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夯实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等一系列重磅表述凸显创新的分量;量子信息、脑科学、航天科技等诸多名词的出现,令人期待。
未来五年,创新将如何改变中国?几组关键数据,我们一起“解码”。
7%以上:刷屏的“创新力”指标如何理解?
“全社会对R&D投资年均增长7%以上,投资强度高于“十三五”期间实际情况”,在网上迅速筛选。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R&D投资被视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万亿元左右。
未来五年,“7%以上”的年均增速,意味着全社会科技资源将以更大的力度整合优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将加快。
研发支出的增加不仅是数字上的增加,也是结构上的变化。
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份规划纲要草案中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12件,值得关注。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支出增长近一倍,“十三五”末占社会研发总支出的比重超过6%。
“我们要继续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许晓兰认为,发明专利等一系列指标表明,我们更加注重创新质量。
17%: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你在“风口”之上吗?
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实体经济,而今天的技术往往酝酿着明天的产业。
;">规划纲要草案在明确一系列创新指标同时,特别提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个新动能“孵化器”。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规划纲要草案中,这一比重超过17%。
“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阶段的转换要求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决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代表说。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
这些领域,既有我们要保持优势的“长板”,也有需要补齐的“短板”。如果能以更快速度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就能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
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规划纲要草案聚焦前沿,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委员认为,快速精准实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有助于抢抓风口,把握发展机遇。
56%:大幅提升普及率,5G“网”出怎样未来?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5G是大量创新的信息基础,也是诸多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过去一年,我国5G基站以平均每周新增超1万个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56%”,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设备互联,5G将向县镇、乡村更广阔范围渗透延伸。纵横的网络为数字中国筑牢根基,也将催生更多应用和场景。
5G会“网”出怎样的未来?
“今年以及未来五年,我们将建成系统完备的5G网络,5G垂直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上说。
更加密集部署基站,5G体验感将大大增强;聚焦重点行业,更多智能操作将亮相……
不可否认,当前5G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5年是5G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网络规模化部署,突破融合应用发展的难点堵点,智能、泛在和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加快驶来。
10%:核心产业占比提升,数字中国有哪般新图景?
规划纲要草案单独成篇,聚焦“数字中国”。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
数字中国,产业是基础。
我国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形成较强的信息支撑能力,就能加快用数字‘赋能’更多领域。”数字经济领域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指标,旨在释放创新“N次方”效应。
数字中国涵盖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囊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新图景的点点滴滴,在规划纲要草案中勾勒显现。
“未来十年,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数字城市运营等技术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委员说,数字技术全面产业化,将重塑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迎来更具创造力的时代。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