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二院聚焦砥柱编者按:
年资高、经验丰富、妙手仁心……在重医附二院里,有这样一群老专家,他们医术精湛,在20、30年的临床中,积累沉淀了满满的经验,与病魔赛跑时能妙手回春;他们眼光独特,擅用独到的诊治方法,与疑难病交手时能力挽狂澜;他们潜心钻研,时时掌握最新技术,与复杂病较量时能杏林春暖……
上游新闻开设 《重医二院聚焦砥柱》 专栏,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一群“中流砥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以满腔的热情和毕生的信念,践行自己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对于每一次手术的成功,患者想到的大多是外科医生,却往往忽略了幕后的无名英雄,麻醉师。在陈的心目中,她愿意做这样一个守护生命的“隐形人”,时刻站在无影灯下,给予她充分的保护,以党员和医生的双重使命为沉重的负担,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从事麻醉工作十余年,她尽最大努力做到细心严谨,用善良和知识对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全方位的麻醉管理,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不承担每一个患者的生活负担。她说,作为一名麻醉师,我们应该从0稳步前进到100。
【本期中流砥柱】陈贵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
十余年的日复一日
炼就了优秀的麻醉骨干
每天早上7: 30,陈会准时到达医院,换好衣服,和同事一起参加晨会:了解手术基本情况、特殊病人情况、前一天手术情况……晨会结束后,她立即去做了第一次手术,开始了一整天的紧张工作。
一踏进手术室,陈和一线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手术的准备工作中:接通电源和气源,检查各种仪器设备功能是否正常,提取各种麻醉药品和血管活性药物并贴上标签备用。“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完成,每次大约需要20分钟。只有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你才会有危险。”
“你好,我是你们的麻醉师陈!请不要害怕,放心手术,我会一直保证你的安全。”陈见到病人总是很温柔,很放心。一句简单的话被很多患者称为“安心”。随后,她与同事合作:监测生命体征,查看患者信息,诱导麻醉,当患者失去意识,肌肉完全放松时,立即给患者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呼吸机,暂时替代患者的“肺”。
很多人可能认为麻醉师做完以上工作就可以离开手术室,其实不然。“我们还需要时刻关注眼前的各种仪器数据,监测患者的呼吸、心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压力、麻醉深度、体温等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进展给予所需麻醉药。辅助药物为手术保驾护航。”陈解释说,只有保证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才能顺利进行。
手术结束后,陈没有时间休息,然后走到下一个手术室开始新一轮的麻醉。一个接一个,直到下班后,陈基本上每天都要在手术室呆8个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像她这样的麻醉师在手术室的工作时间比外科医生长。
2009年7月,陈硕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开启了麻醉医学之路。她已经日复一日地工作了十多年。她每天不停地忙着在手术室、ICU、病房跑来跑去,精准有效地捍卫着患者的生命。
除了麻醉学的专业知识外,作为一名成熟的麻醉师,陈还需要具备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外科、妇儿、影像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维持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她从不忘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十几年的麻醉经验,她每天与生命共舞,一遍遍学老学新,练就了陈高超的医术和灵巧的双手,使她成为一名眼快、治疗效率高的骨干麻醉师。
高难度麻醉保驾肝移植
ong>从容不迫护航生命安全临床上常说,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话既阐述了麻醉医生的重要性,也给了陈贵珍莫大的“压力”与动力,让她在从事麻醉医生的十余年里,坚持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尤为擅长危重症患者的麻醉管理及肝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即使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也能冷静“控场”、沉稳应对。
73岁的张爷爷是一位肝血管瘤患者,因病情复杂,经综合评估需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即先把患者的肝脏整体摘出体内,在体外完成肿瘤切除并止血,最后再把剩下的肝脏移植回去。这个手术难度远超异体肝移植手术,称得上是肝脏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麻醉难度可想而知。
心、脑、肾、肺脆弱的高龄患者随时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伴随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也是麻醉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完成麻醉,术前,陈贵珍积极与外科手术医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细致沟通,在脑海里演练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并制定了周密的麻醉方案和预案。
手术开始,患者下腔静脉被阻断,肝脏被完整切除至体外;临时人工血管架桥,以确保患者下肢和肠道血液回流畅通;体外对离体肝脏进行的“精雕细琢”,把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一点点分离开……外科医生一步一步执行着手术操作。与之同时,陈贵珍一丝不苟地对张爷爷的生命机能进行严密维护,调控因手术操作所致的内环境紊乱,维持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进行到把剩余肝脏移植到体内的关键步骤——将解剖分离的肝脏静脉血管、肝动脉、胆总管依次原位缝合至体内。当4小时无肝期结束,再次开放门静脉后,患者突然出现了创面出血、心血管功能不全、低温、酸中毒等情况,情况紧急!陈贵珍当机立断、迅速反应,立即为患者输注红细胞及血浆、加大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纠酸、给钙、加强保温措施……经过一系列准确、高效的操作,患者生命体征归于平稳,危险解除!
近11小时的手术,陈贵珍一直坚守在术床前,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为她深知,这不只是场手术,而是一个家庭期盼的生命奇迹。手术顺利结束时已是深夜,她又转而投入术后镇痛、复苏等麻醉后管理工作中。
这些年来,对于肝移植等高难度手术的麻醉管理,陈贵珍已是驾轻就熟。对待每一个麻醉步骤,都严谨沉稳、从容不迫;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与险情时,又能眼疾手快、当机立断。这些特质让她有足够的能力,为重庆乃至周边的患者保驾护航,让患者得到最高水平的麻醉服务。
推行舒适化医疗
身心兼顾抚平疼痛
“陈医生,您看我这种情况可以做无痛胃镜吗?要是做了无痛多久可以喂奶?”一位哺乳期妈妈饱含担忧地询问陈医生。原来,该患者曾做过普通胃镜检查,感觉十分不适,但考虑到尚需喂奶的幼儿又不敢贸然做无痛胃镜。
“您放心,我认真看了您的各项指标,是可以做无痛胃镜的。无痛胃镜使用的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的麻醉药,消除半衰期只有30~60分钟,主要通过肝肾代谢。你的肝肾功能正常,经过5个半衰期就几乎代谢完了。因此,你无痛胃镜结束后5小时就可以正常喂奶了。如果你实在担心,在家里有存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推迟喂奶的时间。”陈贵珍耐心地解释道。普通胃镜检查,患者会发生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严重时会影响术者操作,而无痛胃肠镜则完全将这些“痛点”剔除,使患者安静睡去,醒后“恍若一梦”。
陈贵珍轻柔地推入麻醉剂,患者立刻进入了“睡梦中”。半小时过去,无痛胃镜检查已然结束,哺乳妈妈苏醒过来问道:“医生,我已经做完胃镜了吗?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陈贵珍在临床工作中最喜欢听到的问题,代表着对她麻醉技术的肯定。麻醉医生能保证病人“无痛”,便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这也是陈贵珍之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为患者提供“舒适化医疗”的重要原因。

在很多女性心中,生孩子是一场从身体到精神的痛苦经历。尽管无痛分娩的知晓率越来越高,但还是会遇到许多对此有误解和顾虑的产妇及家属。“陈医生,无痛分娩真的不痛吗?”“陈医生,麻醉药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面对这些问题,陈贵珍总是耐心解答,甚至用自己的无痛分娩经历来鼓励患者。在患者选择无痛分娩后,她会细心针对每一个患者量身定制,根据患者全身和产科情况的不同,个体化治疗。当清凉的药液缓缓注入产妇的硬膜外间隙,产妇脸上痛苦的表情渐渐消失时,陈贵珍总会有种感同身受的欣慰感。
麻醉科是医院“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分娩镇痛、各种手术的术后镇痛等无痛诊疗领域都充斥着陈贵珍的身影,她总是对麻醉镇痛药的用量“斤斤计较”,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药物敏感度不同,给出适当的药量。“病人最迫切的期望是安全、无痛,患者术前除了关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最担心的就是疼不疼。我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患者围手术期感受的不是痛苦,不是疼痛,而是舒适、轻松地进行诊疗。”在无影灯下的守护无数生命,为患者提供无痛诊疗体验、舒适化医疗是陈贵珍致力追求的职业目标。
医路无止境
从0到100踏实前行
谈及到给青年一代医者的寄语时,陈贵珍说:“医生最重要的就是‘仁心+良心’”。始终立足于患者,服务患者、敬畏生命不仅是她行医多年一直自我勉励的金科玉律,也是最想传达给青年一代医者的。她自2015年开始住院医师规培带教,先后参与陆军军医大学新课程《临床技能学》关于气道管理及电复律的授课,先后参编《围手术期医学》、《新编手术护理学》;参译《米勒麻醉学》第七版,致力于将麻醉知识传播得更为深远,让更多麻醉医生关注到前沿技术。如今,身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师,对于学生她始终倾囊相授,“今天你多给学生们讲解一个术中知识,多指导监督他们使用一项医疗器材,明天就会多一名患者受益。”

陈贵珍深知医路无止境,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患者创造最良好的就医体验。她表示未来将读博进修,学习更加先进的麻醉技术。同时加强科研工作,保障医教研齐头并进,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没有人能从0直接冲到100,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精进自己,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向这个100靠近。”陈贵珍坚定的说。
医生名片》》

陈贵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
学术任职:重庆市麻醉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麻醉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老年麻醉学组委员。
擅长领域:擅长于各类常规手术/体外循环手术/器管移植手术的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共发表10篇期刊会议论文,SCI 1篇;参编《围手术期医学》;参编《新编手术护理学》;参译《米勒麻醉学》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