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已有119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们始终奉行“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真正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细节中的,是我们的老师。今天,我们更加重视教师培训,正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时代配套教师队伍。
把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作为培养教师的核心任务
学校把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作为发展教师的核心任务,因为它决定了办学方向。
一是引导青年教师培养家国情怀。学校发展规划一定要重视青年教师,重视青年教师首先要培养这些年轻人的感情。扬州中学开设了“蓝色工程”、“传承百年优秀文化自觉涵养家国情怀”、传承“德才兼备”的教师文化等系列必修课;在校史馆,校史专家向他们讲解了百年前朱自清先生“健全人格、健全学术、自动自主、重体育”的教育思想。在青兰项目研修班上,优秀教师代表发表观点,告诫年轻一代要自觉“留学德国,教书育人”;在与学校领导的座谈会上,校长向青年教师寄语“我们的使命是培育民族复兴的种子”。
二是引导教师回应时代关切。如今,学校将“突出育人宗旨,努力服务社会”的初心与时代要求融为一体。把“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写入学校章程;提出“主动对标党中央要求是新时代好教师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制定学校“好老师”团队建设方案,学校选派的“自主、自动、联研、共享”团队是江苏省首批重点培养“四有”好老师的团队;制定并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课程方案。针对70%的招生目标分配到各个初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周六按需为学生提供“不收费、不上新课”的教学服务。学生自愿到校,自学,或参加活动,或改进或补缺。他们的奉献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尊重。
以项目建设系统构建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以教师素质提升为重点,以联合研究共享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师队伍稳步、深远发展。
首先,把暑期校本研究作为一个主要项目。校本学习是全日制学习,安排在暑假的第一周。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近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学习。教务处结合教学业务,就优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建设等进行专题研讨。教学部、年级组结合教育管理职责,开展学生活动安排、综合素质评价优化等专项交流。
第二,系统构建教师培训体系。师德和能力的不断提升,重在分层。对于青年教师,扬州中学“蓝色工程”实行“三师一徒弟”制度,一位成熟的班主任和两位风格迥异的老师带来一位新老师;建立“多平台课程竞赛体系”,先在学科内再跨学科,先校内后校外展示、评价、竞争;建立“学院培训体系”和“后蜀学院”,定期为青年教师组织讲座、沙龙和分享会。“骨干教师再成长工程”旨在帮助骨干教师进一步磨砺教学理念,锤炼教学品格,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把优秀青年教师带进学校,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名师试点”是为省级名师设计的,旨在
三是建设高端课程基地。近年来,学校在江苏省建设了以——与经典对话、与技术对话、与名师对话三大对话为基础的语文课程基地。成立了省级学科基地——“自主与自动”数学发展创新中心,锻炼了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辅导团队。建立“做中学”科学课程基地,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成立了乡村校长工作室、语文大师工作室、科学实验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工作室,引领全市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用评价杠杆激励教师创优创新
评价动机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是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学校不单纯用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而是坚持以师德为教。
师专业的第一标准,对有偿家教等师德失范行为一旦发现及时依规处理。对班主任工作设有专项评价制度,每学期评选一批优秀班主任。对教师教育教学设立学生评教、同组推优机制,“学生评教”在学校内网上进行,评教情况点对点反馈给教师。每学期教务处和年级组综评出一批优秀教师,获评优秀者在绩效分配中将获得专项奖,在职级评审时有加分。二是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对照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的国家要求,学校一方面向地方政府争取绩效工资增量,另一方面积极改进绩效工资增量发放办法:坚持向班主任倾斜、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向实绩优秀者倾斜,尊重劳动价值、激励教书育人。改进后的班主任绩效工资包括月基础性津贴、月合格性考核绩效、学期考核优良绩效、学年优秀绩效、年度综评绩效,更加突出过程评价,人均津贴总量翻了一番。
三是改革职级晋升制度。教师把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视为职业尊重,极为关注。岗位数量不足和论资排辈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与主管部门沟通增加副高级指标。同时,改革学校评审制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立权重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评价教师任现职以来的师德表现、班主任工作业绩、教学工作量与业绩等8个维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先根据教师总积分排名,按既定比例确定入围人员,再由学校评委会逐一评议,最后进行差额投票。这种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专业晋升综评机制,科学、公正、适切,这对教师潜心进德修业、专心教书育人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1日第9版
作者:严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