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细则,展开行动。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学科培训机构具体划分、学科培训向家庭和地下转移等,教育部已作出明确指示或正在研究解决。让我们来看看管理校外培训的三个新趋势。
趋势一:部分地区学科培训机构动态清零。
8月26日,北京经济开发区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
关于校外培训机构,该计划明确指出:
1.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将于2021年底动态清理。
2.从计划发布之日起,不再批准新的校外学科培训机构。
3.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学科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从9月起给予为期一个月的“消课期”,要求所有学科培训机构使用17:30至20336030周一至周五的时间线进行消课。
4.10月1日起,经济开发区内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各机构做好退费和转制工作。
5.不允许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培训班等名义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线下学科培训(含外语)。
6.严禁在职中小学干部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其他教师、家长组织的有偿补习班,不得配合校外培训机构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学生或提供学生信息;不得组织、推荐、指导学生参加有偿补习班。
7.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以下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的全文:
8月26日,北京经济开发区正式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双减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文件精神和北京市“双减措施”,让学生生活幸福,居民生活幸福健康,社会和谐稳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开启班级各科作业,完成书面作业后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双减”方案从有效减轻学生繁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从严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五个方面实施。记者了解到,作为教育的核心,学校在这项“双减”工作中被放在了突出位置,要求学校建立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在课堂上公示各科作业,不得机械布置重复性或惩罚性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各科按要求布置相应卷的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剩余的书面作业后,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家务劳动,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
教育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过程。学校要在优先完成书面作业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积极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各种综合素质发展活动,供学生自愿选择。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17: 30,课后服务不得上新课。如果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兴趣和特长,学校可以通过选拔引进非学科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全面实施“互联网基础教育”工程,提高教育质量
的学习需求,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此次“双减”工作的重点。北京经开区将持续深化集团办学、学区制管理,通过继续引进优质学校,优化布局,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其他年级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严禁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严禁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对于在校教师违规补课,“双减”方案也予以了明确,严禁在职中小学干部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不得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学生或提供学生信息;不得组织、推荐或引导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北京经开区也将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这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地采取的举措,北京多个区都已发布了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没有采取一刀切政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近日发布的《K12在线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校外培训机构还可以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组织培训。这种方式存在可行性,但实际意义仅在于维持现有业务的稳定,为成功转型争取时间并保留人才,且学科类培训将实行政府指导价,一旦运营能力不足,可能还会造成财务损失。因此,逐渐缩减并放弃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业务是最佳选择。
动向二: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有新界定
“双减”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少儿英语、数理思维、国学等培训是不是学科类培训?针对这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指导地方建立专家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学科和非学科审核把关,加强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部此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中要求,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但在近日教育部召开的第三场金秋新闻发布会上,续梅表示,区分学科和非学科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组织相关专家,对于各种培训项目,根据其实际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进行综合研判。
如果培训实质上是对这9类学科其中的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专门学习,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导向,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那么就应当按照学科类来进行管理。下一步,教育部也将进一步指导地方建立专家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来进行审核把关,加强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按照教育部这次所说的根据实际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鉴定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上海已在实践中。按照上海的鉴定方式,如果培训目的不是为升学考试服务,培训方式不是学科类试题或知识点的讲解,不是重复读写练习等,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的培训也可以划为非学科类培训。


动向三:家庭一对一补课或有明确监管
在近日教育部举行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有人担心“一对一”家教会因此盛行起来,学科培训会因此转向家庭、地下、网上,对此教育部怎么看?如何打消家长顾虑,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好?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对此回应称,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来指导各地进行科学的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会进行认真查处。
另外,对于线上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会进行常态化的网上巡查活动,一旦发现有违规的行为,也会进行坚决地查处,确保“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而此前北京已有先例,查处了在咖啡馆开展一对一培训的个人。

动向四:被问责教培机构责任人或被从业禁止
9月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介绍,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了《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对教育督导问责作出了系统制度设计,在问责方式上,针对责任人,主要采取责令检查、约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处分、移交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等问责方式。针对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责任人,可采取依法罚没违法所得、从业禁止、纳入诚信记录等问责方式。

(综合:“光明社教育家”综合整理自亦城新闻、教育部官网、教培校长参考、中国新闻网)
来源: 新父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