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甘肃省礼县严观镇梁园果业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拣苹果。
李摄(人民视觉)
:广西龙胜自治县帝江乡城岭村扶贫队队长何平通过直播展示当地土特产。
潘志祥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克服危机就意味着机遇。这场疫情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各地为应对冲击,努力化危为机,电商销售、智慧农机、在线服务等新技术新模式大展身手,加快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补齐农业领域短板。从本期开始,本期推出了“危机中寻找机遇,农业迈向高质量”系列报道,走访生产一线,走访行业专家,带回他们的探索和思考,敬请关注。
流量成了“新农业资源”,直播成了新农事
[远景]
“两万,五万,十万,一百万!”网店粉丝数一路攀升,让江西省寻乌县桂竹茂镇华兴村的黄宏霖特别激动:“太好了,太好了,积压的果山终于结束了!”
屏幕上,弹幕翻滚,“喜欢”“下单”不停刷屏。黄宏霖和他的同伴们非常忙。“一场直播就接了6000多单,百香果卖了3万斤,脐橙卖了2万斤,太神奇了!”
果业是寻乌农民的致富产业。全县种植面积30多万亩,华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百香果。今年疫情来袭,买家的货车不见了,村民闹事。
“这不是每天等待的方式。你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辛苦工作打击水漂。”黄宏霖决定在网上寻找机会的同时联系线下商家。他在拼多多注册了一家店,自己在网上喊。“直播的时候忘词了,闹了很多笑话。播了一个多星期,果子没怎么卖。”
3月4日晚,寻乌县县长杨走进在线直播室,为农产品代言:“这里的百香果果汁丰富,适合做生鲜,还可以做果茶、蛋糕、果冻。”杨当场切好水果,并介绍了花式吃法。很快,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30万。
“流量是‘新农业资源’,直播成了新农事,一根网线,让好果子飞出大山!”黄宏霖感叹县长的直播让他的网店火了。现在他和村民每天直播两个多小时,让华兴村的百香果基地又热闹起来。村民们正忙着打包箱子,把它们送到全国各地。如今,30多万公斤滞销百香果基本销售一空,80%依靠线上销售。
专家联系
为了给滞销的农产品找到出路,不少干部和农民走进直播室为农产品发声,帮助农产品市场快速恢复正常秩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认为,疫情也显示出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信息和物流不畅、农产品上游渠道受阻、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等不足。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构建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有助于畅通农产品进城渠道。
“农产品电商促进产销对接,是保供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技术司司长唐珂表示,为应对疫情影响,农业农村部号召电商平台企业开展爱心助农活动,建立滞销农产品信息收集渠道,向农产品商家提供优惠贷款和运费补贴,以
唐珂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快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互联网”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广泛应用,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步伐。
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为促进农产品流通提供有力的支撑。“添柴”强基础,畅通农产品出村两个“一公里”
【长镜头】
“叮咚、叮咚”的订单声此起彼伏,快递车辆往来穿梭,这不是哪个大城市,而是有“淘宝镇”之称的河南夏邑县何营乡。这里,1000多家网店,每天发出快递有7万多件。
“订单上来了,真是忙不过来啰!”宋营村“网店主”何红星新聘请了3名客服员,专门搞直播销售坚果、红枣,“疫情期间,土特产网上订单更多了,生意更好了。”
何营乡,一个传统农业乡镇怎么变成“淘宝镇”?
第一个开网店的王营村王凤雷感叹:“政策实在,‘最后一公里’通畅,开网店准错不了!”几年前,在外打工的王凤雷回乡过年,发现乡亲们都用起了智能手机,拿着手机订农资、问农事,快递从县到村一天就能到达。
为了发展农村电商,夏邑县花了力气。借信息进村入户政策东风,县里加快补基础短板,80%的行政村建设了益农信息社,建设县级仓储配送中心、16个乡级物流服务中心、167个村级物流服务点。政府搭台,在用地、贷款、用水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返乡人员创业吃下定心丸。
短短两年,王营村一下长出2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成了“淘宝村”。
网店多了,同质化问题来了。为了提档升级,王营村建起电商产业园,建起仓储冷库,22家电商企业、4家物流企业进驻,实行标准化管理。王凤雷有了新烦恼:“生产线要升级,一直招不到人。”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序涛坦言,下一步要加强电商人才体系建设,加强本地人才培训,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另外,还要引入专业的服务商,从营销、供应链、数据分析等方面,为乡村网店提供更专业服务。
专家连线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增速连续高于电商整体增速,但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唐珂认为,当前制约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初级农产品向适合网络销售的农商品转化困难,二是农产品物流效率低、成本偏高。
“提升网络覆盖质量,缩小城乡数字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互联网跟水电路网一样,是乡村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必须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加强农村4G、宽带等建设,让电商服务通达所有乡镇,快递服务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
“补齐物流短板,要畅通农产品出村两个‘一公里’。”叶兴庆说,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将供应链环节前置到距离产地最近的地方,实现生鲜农产品快速预冷、分拣、包装等作业;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让农产品运得出、供得上,才能卖上好价钱。
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上网,而是倒逼产业深层变革
【长镜头】
沉寂了一个多月,四川丹巴县八科村醒了!
山路旁的坡地热闹起来,今年计划种200亩黄金荚,200亩高山蔬菜。“咱们种的可都是订单!”村委会主任蒋朝林说,盒马公司合作的基地落地,村里种出了生鲜超市里的“网红”蔬菜。
一张张订单,让丹巴县特色蔬菜“黄金荚”改变了命运——由一季种到两季,重新种满了山谷,豆荚能从6月摘到国庆前。靠着电商供应链,不到24小时,沾着露水的豆荚就会送到城市的超市货架。
其实,黄金荚的“成名”之路并不顺利。黄金荚是一种金黄色的四季豆,是丹巴特有的蔬菜,纤维少,口感脆。刚发展的那几年,常常滞销。蒋朝林清楚地记得,2018年,他拉着1500斤豆荚,满怀希望到了成都,结果3天只卖出75斤。又拉了一车去康定卖,还是卖不动。
“养在深山人未识啊!”县农牧局局长陈淼坦言,靠农户自产自销,黄金荚市场仅限于丹巴当地,卖不上价。“当时,产业发展陷入两难——继续扶持,资金压力大,可如果放弃,农民种在地里的咋办?”
产业迎来转机。2018年7月,成都盒马公司采销总监熊志然到川西寻访农产品,觉得黄金荚有做网红蔬菜的潜质,“雪山就在眼前,山水土壤纯净,黄金荚好吃,有辨识度。”去年6月,熊志然正式把黄金荚推广到全国门店。
县里与盒马鲜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销定产,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订单让种植更智慧!”蒋朝林说,村里的黄金荚卖全国,不同地方的人口感不一样。成都人喜欢凉拌,要嫩一点的;北京顾客喜欢爆炒,要稍长大一点的。“村里定制化生产,筐筐蔬菜都能卖上好价。”
“没想到,黄金荚真变成了‘黄金’!”八科村农民肖学凤算过一笔账:每亩能收3000多斤,按收购价每斤4元计算,一亩年收益上万元。
专家连线
“要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唐珂说,从长期看,要在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功夫,实现初级农产品向适合网络销售的农商品华丽转变,促进电商平台企业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效稳定的购销关系。
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倒逼,实现产业链的变革。“标准化是农产品上行基础。”魏后凯认为,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形成生产标准统一、利益分配共享的“共同体”,实现农产品从种到销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完善贯穿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供应链。
“要让电商助农成为长远之策,关键在机制。”魏后凯说,各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把电商助农融进整体规划中,实现从“产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助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如何让更多农民“接得住”电商这项新技能?河南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说,县里创新推出电商孵化模式,培养更多本土专业人才。下一步还要以电商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电商产业链增值空间,带动更多农民鼓腰包。
来源:人民日报